簡介
象山縣地處浙江中部沿海,三面環海,兩港相擁,是全國少有的兼具山、海、港、灘、塗、島資源的地區,有國家級非遺項目數6個。在長期耕海牧漁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象山人民創造了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海洋漁文化,並成為象山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象山人民代代相傳的文化基因。
歷史沿革
2010年6月,文化部批准建立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
2013年2月,《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獲文化部批准實施。
2019年底,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入選首批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2021年5月,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正式頒牌。
保護情況
1.進一步完善工作體制機制。貫徹落實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建設總體規劃,出台
《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試行)》、《象山縣創建省文旅產業融合試驗區實施方案》等。調整生態區建設領導小組,由縣長任組長,宣傳部長及副縣長任副組長。制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建設方案(2021—2025)》,明確今後五年建設任務,並對任務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動。
2.進一步夯實非遺保護基礎。完成全國民俗類非遺項目記錄與保護研究項目試點“石浦—富崗如意信俗”影像記錄,以及謝才華、張德和兩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影像記錄。不斷完善四級名錄體系。完成非遺基礎數據梳理歸檔,總計整理文字30餘萬字,圖片2000餘張,視頻29個,書籍17本。建成縣非遺館,全方位展示161個非遺項目,累計接待訪客1萬餘人次,舉辦非遺技藝培訓等活動30餘次。
3.進一步增強社會協同參與。著力推動非遺進校園標準化建設,從管理機制、課程建設、活動成效、課題成果等方面制定量化評估標準,已認定非遺教學傳承基地27個,其中有6個基地編印了校本教材,涉及非遺項目30餘項,年培訓學生超過5萬人次,帶動了近10萬市民參與非遺保護傳承。非遺志願者保護團隊採用培訓制和考核制相結合的動態管理,累計開展各類非遺活動200餘次,培育了大批傳統文化愛好者、追隨者及非遺產品的消費群體。
1.著力突出開漁節引領。連續舉辦23屆
中國(象山)開漁節,今年創新採用“雲開漁”模式,運用網路直播、網紅帶貨、抖音短視頻、“雲系列”等方式,全景展示祭海禮儀、如意信俗、石浦魚燈等海洋漁文化活動和技藝,深受遊客歡迎。據統計,共有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156家媒體平台參與報導,各網路直播平台觀看人數達960餘萬人次,同比增加860%。開漁節期間,還承辦了浙江省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創建工作現場會。
2.著力推動漁文旅融合。立足海洋漁文化全域保護,全力打造北緯30度最美海岸線,成功創建首批浙江省文旅產業融合試驗區,推出以非遺傳承人與民宿“聯姻”的非遺民宿創建試點13家,創建非遺體驗基地17個(其中5個獲評全市首批非遺體驗基地),繪製“43個非遺點位+旅遊景區”的象山非遺手繪地圖。打造蟹鉗港景區等一批海洋漁文化研學旅遊基地,設計推出趕海揚帆、漁港風情等6條海洋漁文化體驗產品線路。投入2.1億元,建成集海洋漁文化展示、研學、創意、旅遊為一體的中國(象山)海洋漁文化展示館,並於2020年9月底試運營。加快推進總投資約80億元的石浦漁港古城提升及二期開發項目,擬打造為集海洋文化、漁俗文化、海防文化、海商文化為特色的漁港旅遊目的地,現已完成項目總體規劃編制。現已建成文化類規模景區5個,其中省非遺經典景區1個,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1個,省市級旅遊研學基地2個。
3.著力激發漁味創意。深入挖掘象山漁鼓、漁民號子等非遺項目,推動非遺隊伍、非遺美食、非遺技藝融入食、住、行、游、購、娛等各環節,打造多樣化海洋漁文化旅遊體驗項目和產品。如石浦漁港古城新增魚骨畫等海洋漁文化特色非遺店鋪11家,並試水“沉浸式”旅遊,創作《巡司衙門斷案》《漁家嫁囡》等走街情景劇,以輕鬆詼諧的表演方式讓遊客感受石浦的民俗風情和漁文化特色。舉辦首屆“吉祥東海·象山游禮”旅遊商品大賽,吸引300餘件作品參賽。另外,竹編“包羅萬象”榮獲2020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金獎,海仁竹根雕漁文化茶道系列產品榮獲第二屆浙江省優秀非遺旅遊商品。
1.持續建設鄉風文明示範線。深入挖掘漁文化、海防文化、海商文化等海洋特色文化,積極整合各類資金、政策、資源,以農村道路為紐帶,把地域相鄰、文化相近、生態相似、經濟相融的村鎮串點成線,傾力打造一批以“非遺保護利用”為主要內容的鄉風文明示範線,使之成為“看得見山水”的美麗風景線、“記得住鄉愁”的民生致富線、“留得住鄉情”的鄉村文化文明線。現已累計投入3億多元,成功打造市級鄉風文明示範線14條,帶動周邊村莊集體經濟、企業、村民收益年均以15%的速度增長。
2.持續建設鄉村特色非遺陣地。建成鄉鎮綜合性傳習中心9個,每年開展展覽、培訓等活動300餘次。其中,茅洋鄉非遺傳習中心以竹文化藝術館為核心,並配有培訓基地、音樂咖啡吧、民宿等空間。定塘鎮以非遺+餐飲、非遺+旅遊、非遺+農業等方式全面推進非遺小鎮建設,並創建我縣首條集展示、傳承、體驗為一體的非遺街區,累計開展大型活動20餘場。
3.持續開展鄉村特色漁味活動。廣泛開展非遺半島行系列活動,以自主點單方式為文化禮堂配送傳統戲劇、曲藝、非遺課堂等478場。在旭拱岙等7個村推廣“藝+堂”項目,新建4個鄉村文旅周末劇場、1個鄉村文旅中心,將漁文化作品送進文化禮堂,累計展演42場。打造以《打魚歸來》等10支原創作品為核心的《漁歌組歌》,並被列入省委宣傳部文化藝術發展基金資助項目。
重點任務
做好保護文章,夯實非遺保護基礎、強化母體環境保護、貫徹分區保護策略、加強陣地建設和理論研究支撐,全面推進文化生態整體保護;
做好創新文章,挖掘IP提形象、創作精品促發展、活躍節慶引流量、組建隊伍強力量,擴大文化生態傳承展示;
做好融合文章,推進“文化+旅遊”“漁俗+美食”“工藝+創意”“非遺+科技”的融合,轉換文化生態保護成果。
重點建設項目
一個核心區:東門島村。按景區化思路規劃建設好東門浙江漁業第一村,變原生態漁業生產生活場景為風景,推出曬魚鯗、織漁網、修船廠等旅遊場景,提升非遺主題公園、非遺傳承所、研學基地等硬體環境。
一個民宿村:沙塘灣漁文化民宿集聚村。將沙塘灣打造成具有濃濃非遺味兒的民宿集群、非遺會客廳。建設一批有代表性的非遺民宿,並形成可以在全國推廣的非遺民宿標準。
一條古街:漁港古城歷史街區。把漁港古城建設成以“漁鄉味、年輕態、煙火氣”為方向的漁文化歷史街區。
一個體驗區:漁人碼頭。在石浦港畔打造一個吃、住、玩、購為一體的漁鄉風情體驗綜合休閒中心。
一個漁市:石浦特色漁市。在石浦打造一個可以供市民和遊客線上線下交易的漁貨市場。
一座展示館:中國海洋漁文化館。完善海洋漁文化館的功能及業態,策劃開展漁文化主題活動。
一座文化生態島:花岙海島公園。結合創建,深入挖掘花岙島海防文化和非遺內涵,打造文化體驗場景,建設海洋文化為主題的海島公園。
一個特色景區:半邊山旅遊度假區。推進東海半邊山省級旅遊度假區國家4A級景區等創建,充分融入漁文化元素,沿街設定非遺店鋪,廣泛開展漁味活動。
一個漁文化主題酒店:鶴浦愛琴麗旎酒店。以聖托里尼、愛琴海、希臘神話為靈感,結合原生態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資源,打造集文化養生、兒童研學、休閒度假為一體的生態休閒度假酒店。
一個濱海康養度區:中國漁村。突出漁村風貌,展示漁鄉風情,力爭建成一個具有濱海漁文化特色的集度假、演藝、海洋遊樂等為一體的國際濱海康養度假區。
一個IP:最美海岸線IP。將最美海岸線IP作為城市形象來推廣和運用,運用於城市建設、旅遊行業、餐飲行業等。
一句口號:漁文化生態保護區宣傳口號。打響“萬象山海,千年漁鄉——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和“石浦——一座活著的古漁鎮,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核心區”。
一組曲子:徵集“新”漁光曲。徵集反映海洋文化、海洋文明的經典樂曲“新”漁光曲。
一組漁區節慶:中國開漁節。創新方式,將中國開漁節做強做亮,打造永不落幕的開漁節;重點打造十四夜,開洋、謝洋節,三月三,關公磨刀節等具有漁區特色的非遺類民俗活動。
一個論壇:中國海洋論壇。將中國海洋論壇辦成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有特色性的主題論壇。
一味佳肴:象山海鮮餐飲。推出十道能夠叫得響、推得出、民眾認可度高的海鮮美食,重點打造一個標誌性特色美食,打造海鮮餐飲旗艦店。
一個品牌:“象山北緯30度最美海岸線”文旅品牌。策劃開展“象山北緯30度最美海岸線”踏沙季、趕海季、品鮮季系列活動,開展“象山北緯30度最美海岸線”IP和產品宣傳推廣。
一組文創:漁文化系列文創。通過文化基因解碼工程,研發一批具有象山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文旅創意產品。
一場運動:漁文化灘涂運動會。提煉漁區傳統勞作技藝,創新轉化為漁區體育運動項目,打造特色灘涂運動會。
一個考古見證:橫灣沉船考古發掘。科學、系統、專業、規範地獲取沉船本體及其相關歷史信息,妥善做好船體和船載文物的科技保護,推進沉船展示和利用,彰顯古海絲之路的輝煌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