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

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

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主要流傳在浙江省象山縣地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在唐宋時期已經初步形成,無固定的表演形式和號子內容,但是有相對穩定的節奏。若按照強度的大小,可以將漁民號子分為大號、小號、一六號和對號四種;若按照作業環境分,可以將漁民號子分為岸上號子和海上號子,若按照工序分,又可將漁民號子分為“起錨號子”“拔篷號子”“搖櫓號子”“打繩索號子”“牽鋸號子”“起艙號子”等二十多種。由於地域的不同,作業類型的不同,勞作方式的不同,每種號子存在著差異性。

2011年5月23日,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9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浙江省象山縣
  • 非遺編號:Ⅱ-97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音樂類別,音樂特徵,唱詞特點,演唱形式,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的起源已無史料記載,但漁民號子多數與生產勞作並存,因此,象山漁民號子應與傳統海上漁業捕撈、海上運輸業規模化時代基本同步。
唐宋時期已經初步形成,清康熙年間至民國期間達到繁榮。象山漁民號子由傳統漁業生產中的漁民號子和海洋運輸業中的船工號子等組成,統稱“漁民號子”。石浦(東門)、爵溪是象山漁民號子的主要發源地和傳承地。
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於手工化捕魚作業逐漸被機械化所替代,繁重的勞動逐漸變得輕鬆,號子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漁民號子漸漸消失。

基本特徵

音樂類別

按勞動作業環境特點歸納為岸上號子和海上號子兩大類,二十六種:
岸上號子有:“拖木頭號子”“抬木頭號子”“牽鑽號子”“牽鋸號子”“敲對釘號子”“斬對斧號子”“抬船號子”“拔船號子”“拔舢舨號子”“打大緝號子”“紡纜號子”“抬網號子”“夯箍號子”“敲草號子”“汰(洗)網號子”“起艙號子”。
海上號子有:“拔篷號子”“起錨號子”“拔椗號子”“搖櫓號子”“打水號子”“吊舢舨號子”“打樁號子”“拋椗號子”“扛魚號子”“撐船號子”。
另外,按勞動強度的大小,又可以將號子分為小號、大號、一六號和對號四種:小號:與大號相比,小號節奏比較快,一般用於勞動強度不大,比較輕鬆的生產勞動,喊號子的情緒也比較愉快。大號:節奏比較慢,一般用於強度比較大的生產勞動,如:起錨、拔篷等。一六號:節奏很慢,一般用在很多人拉比較笨重物體的勞動,或用在生產勞動強度較大的最後一段時間裡喊。對號:節奏均勻、聲腔優美、歡暢,常用在用力不大,並且兩人交替用力的勞動,如:敲對釘、牽鑽、拉鋸、斬對斧、敲灰餅等。

音樂特徵

1、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曲式結構與常見的勞動號子相似,象山漁民號子曲式結構很大程度上受到勞動條件的制約和影響,是由海上勞動的要求所決定的。常見的一般有一段體結構和二段體結構。一段體結構是象山漁民號子的主要曲式結構,如大號中的《拔篷號子》:該樂曲結構簡單,精煉。四個小節成一個樂句。上下兩個樂句構成樂段。在漁民日常生產勞作中,一段體式的結構不斷重複。另一種常見的曲式結構為二段體結構,通常這種結構形式出現在小號轉大號的樂曲中,例如《起錨號子》:該號子結構由兩段體構成,第一段為小號齊唱,第二段小號轉大號,演唱方式為一領眾合。號子的曲式結構受勞動條件的制約,隨著勞動強度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象山漁民號子的樂段常常不是獨立的,號子的起始和結束常常伴隨著勞動的開始和結束。
2、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曲調特徵象山漁民號子大多以“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為主,大多在五聲調式的框架下自由進行。例如,在大號中的《起錨號子》:起錨號子3該號子由兩段組成。第一段是由短句構成,速度稍快,情緒相對高昂熱烈,僅由D和G構成,純四度音程、八分音符的節奏與勞作時的呼吸有關,同時選擇交替重複則與勞動勞動作業準備工程的時間長短直接相關。樂曲第二段轉用大號,由“6、1、2、3、5”為骨幹音,以“1”為結束音,屬於C宮調式,採用“4/4”拍子,情緒相對舒緩。大多數象山漁民號子曲調以五聲宮調式為主,也有羽調、徵調偶有商調。漁民號子受生產環境和生產勞動制約,宮調式具有明顯的大調特徵,色彩相對明亮,符合勞動生產集聚信心和力量的需求。同時,漁民日常在海上生活,受地方戲曲、民歌、漁歌影響,因此,象山漁民號子具有濃厚的地方音樂調式色彩。因此,漁民號子的曲調無定式,甚至有時候表現為不滿足五聲音階的四聲調式。例如小號中的《打魚號子》,全曲僅由“5、6、1、3”四個音構成,為不完全五聲音階的四聲調式。

唱詞特點

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多數由漁民在生產勞動中口頭傳唱,歷史上無文字記載,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靈活性。通常實詞精煉,襯詞多為語氣詞。漁民號子的實詞通常有“加把油,用力拉”等,襯詞通常以勞動中“啊家來”“依啦荷”“也羅嗬”“啊家羅”“殺啦啦啦”等為主,甚至在一些漁民號子中全篇以語氣詞為主。有些號子的唱詞,往往是漁民在勞作生產時即興隨口編吐。唱詞的內容一般限於和勞動生產有直接聯繫的事情或者觸景生情的遐想。甚至漁民在創作過程中融入了神話和漁諺的元素。如《起蓬號子》中的“一拉金(嘞格),嗨喲!二拉銀(嘞格),嗨喲!三拉珠寶亮晶晶,嗨喲!……”這些是漁民對出海生產充滿希望,是觸景生情的聯想和嚮往。因此,大多象山漁民號子唱詞結構單一,實詞精煉、扼要。

演唱形式

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的演唱形式大致可分為:獨唱、齊唱、二聲部對唱、一領眾和等形式。其中最為常見的演唱形式是一領眾和,這一演唱形式通常是由生產勞動所決定。一領眾合的領唱者常常是勞動的指揮者和組織者,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領唱與和腔的交替進行,促進了集體勞動者之間的情緒交流,加強了行動的一致。同時,由此而出現的間歇,也便於調節勞動動作和呼吸。這類號子的首要條件是集體勞動,同時還是必須互相協作的集體勞動。受勞動限制,大多數漁民號子合唱為平行八度進行,並無和聲進行。另一種常見的形式是二聲部對唱。如《搖櫓號子》:譜七:搖櫓號子8該號子採用二聲部對唱的演唱形式,根據勞動作業,先由甲喊唱,反覆後變為乙喊唱。若為單人搖櫓,扳緊時由甲喊唱,推出時由乙喊唱。若同搖一支櫓,在正常行駛時,由一人喊甲聲,其餘的喊乙聲。若遇到逆水時,則速度加快,即轉為吆喝型號子:“嗨嗦、嗨嗦、嗨嗦、嗨嗦……”這類號子通常出現在需要兩個人互相協作的生產勞動中,需要兩人統一速度。因此,對唱的形式有利於調節勞動的節奏和呼吸,加強了行動的一致性。

代表作品

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代表作品有:《拔篷號子》《起錨號子》《打魚號子》《打水號子》《吊舢舨號子》《搖櫓號子》。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有著厚重的歷史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是象山地區千百年來捕撈業發展的重要見證。分析、研究、發掘和保護象山地區漁民號子,對於保護地區民間文化,加強地區音樂文化發展,傳承民族精神紐帶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獨特的海洋歷史價值
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是傳統海洋漁業作業的產物,在傳統漁業、海運業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發展、興盛起來的,是原始手工化生產的文化載體。隨著海洋漁業勞動方式的逐漸現代化和高科技化,趨於瀕危姿態,所以它成了區分傳統與現代漁業、海運業的分界線。因此,象山漁民號子承載了象山漁業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海洋歷史價值。
(2)濃厚的地域文化價值
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是象山民間千百年來由特定地域和特定作業而形成的一種民俗文化現象,象山漁民號子與我國內陸地區勞動號子有著明顯的區別,與其他漁民號子也有不同之處。象山漁民號子曲調優美,剛柔並濟,富有藝術感染力,具有象山地區鮮明的海洋文化特徵。
(3)豐富的地方音樂藝術價值
象山漁民號子通過各種不同作業的號子歌唱來振作精神,統一節奏,大大減輕勞動者的體力消耗,增強了勞動者的勞動熱情。同時,又代表著象山地區漁民日常作業時的娛樂消遣,融入了象山地區的民歌、漁歌、戲曲等地區音樂元素。每一個號子都是一副生動的漁民勞動實景,讓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漁民那種豪邁、粗獷、開朗的性格。
(4)獨特的勞動娛樂價值
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有非常突出的“吼叫宣洩”特徵,這種“吼叫宣洩”在調整漁民情緒方面有多種功能,它大多產生於漁民的“情緒緊張時刻”,但有時候也起到一種海上勞動“苦中作樂”的功效,可調劑勞動者的心情,減輕勞動的困苦。9因此漁民號子在海上作業中可以大大減輕勞動者的體力消耗和煥發勞動者勞動熱情。

傳承狀況

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是一個瀕危的民間文藝品種,由於現代機械捕撈方式替代了傳統的漁業手工勞作,它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從而加速(或提前)了它的危亡時間。再加上民間漁民號子手日益老化,且頻頻過世,數量日見銳減,後繼乏人,幾近絕響。時代的發展,西方文化的影響,使傳統漁民號子無法迎合新時代的文化需求,許多年輕人逐漸淡化了對漁民號子的傳承意識。當然還有保護經費短缺、傳承平台缺乏等問題,象山漁民號子越發處於瀕危境地。象山漁民號子作為象山海洋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已被象山縣文化部門列入了搶救、保護的行列,並通過各種辦法和手段,取得了實質性的保護成果。

保護措施

1994年至2007年,象山縣文化部門組織力量對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進行了全面排摸,基本摸清了它的分布。全縣18個鎮鄉,石浦鎮、爵溪街道是漁民號子重點分布區域。調查中多次邀請了當地漁區的漁民號子手、漁民以及文化部門有關人員進行座談,有的作了錄音、錄像,進行了分門別類的工作。
2009年,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制訂了《象漁民號子保護計畫》,計畫分保護內容、五年計畫和保障措施三個部分。
2010年6月,文化部正式批准設立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這是唯一一個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位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2012年11月2日,《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論證會在北京舉行,專家組經過論證,順利通過《總體規劃》。規劃期限為2012至2025年,分近、中、遠三期加以實施。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盤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項目評估合格,象山縣石浦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表演活動
2008年,海洋號子(象山漁民號子)參加為期兩周的土耳其伊茲密爾國際文化節和第四屆國際CUBUK文化藝術節。
2014年10月10日,由文化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開幕,象山作為全國唯一的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代表浙江省參展。
2014年年12月5日,由文化部主辦的中國文化館年會、藝術博覽會在寧波國際會展中心館舉辦,由五位身著傳統服裝的漁家漢子唱響了雄壯激越的象山漁民號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