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號子(長島漁號),山東省長島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長島漁號源於長島縣砣磯島,是長島漁民在闖海打漁的勞作中形成的一種為勞動鼓勁的歌。在長年闖海的生產實踐中,長島漁家人逐漸創作出了“上網號”“豎桅號”“搖櫓號”“掌篷號”“發財號”等多種勞作號子,所有漁號基本都無唱詞,以虛字為主。
2008年6月7日,海洋號子(長島漁號)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9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號子(長島漁號)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山東省長島縣
- 遺產編號:Ⅱ-97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
基本特徵
演唱形式
漁號類型
- 上網號:又稱“取網號”“抽網號”“撥網號”等。一是用於每年春季時節出海打魚前往船上上網。漁網很長,每個人都要扛一部分,擺成一條長龍,將幾十或者幾百桿子長的網送上船,邊上網邊喊號子;二是用於在海上作業時取灌滿魚蝦的網。網很重,必須全力以赴,齊心合力,這就需要用號子指揮行動。
- 豎桅號:豎大桅時所用的號子。桅,即桅桿,是風船上掛帆、掛燈、掛吊子(長幅紅布)和繫結其他船用生產工具的支柱。它高達十幾米,直徑幾十厘米。人力豎桅是很困難的,但漁民喊起這首號子,就能將它牢固地豎在船上。
- 搖櫓號:櫓是一種划水的工具,在實現機械化捕魚之前,船隻航行完全靠風力和人力來推動,櫓號就是配合漁民划船搖櫓所喊的號子。根據海上環境的變化,搖櫓號在音樂風格上也具有不同的特點。當海面風平浪靜或者風力不大時,因不能借用風帆之力推動船隻航行,便需要漁民四人或八人同搖起一張大櫓來推動船隻前進,這時的櫓號緩慢自由,井然有序;當有風暴來臨或遭遇潮水逆流時,漁民為躲避風浪或漁人發現大鰵魚在海面翻滾追趕魚群的時候,漁民便將全部精力集中在劃櫓上,緊搖櫓,猛力划船,喊起了緊櫓號。
- 掌篷號:“篷”也叫“帆”。因為漁民在海上作業很忌諱一些不吉利的字眼,所以通常不用同“翻船”的“翻”字諧音的“帆”字,而選擇用“篷”。篷是在漁船使向深海時升起的,漁民運用海風做動力,讓漁船飛快地使向漁場。掌篷高度、角度的運用,是漁民巧妙運用不同風向和不同風力的科學創舉,它不僅能減輕漁民自身的體力勞動,而且能使漁船迅速趕往目的地,因此人說篷是漁船的“天然動力”。在掌篷這一勞動時,漁民便喊起了掌蓬號。
- 發財號:又稱”廷鮁號““號子巴”等。發財號輕漫悠揚,柔中有剛,體現了漁民對“春汛一刻值千金”的追求和嚮往。滿載而歸的漁船,高高拉起了“大吊子”(長幅紅布),這時“發財號”輕鬆和緩。以加花、重疊、說唱為主,往往不用領號,眾者自發地喊唱。如“小紅鞋啊,花紅里子點號”等即興唱詞。此刻的號子有較大的自由性,領、合都順其自然,沒有固定的唱詞,此曲起著逗樂、調劑精神的作用。發財號在長島漁號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抒情曲。它的表現特徵是以每四小節為一個節奏單元的“長領長合”的“徵”調式的曲調,整個旋律平穩緩和、悠揚委婉。
傳承保護
代別 | 姓名 | 性別 | 出生年份 | 傳承方式 |
---|---|---|---|---|
第一代 | 朱首春 | 男 | 不詳 | 家族傳承 |
第二代 | 朱德升 | 男 | 1876年 | 家族傳承 |
第三代 | 朱萊 | 男 | 1897年 | 家族傳承 |
第四代 | 朱道成 | 男 | 1915年 | 家族傳承 |
第五代 | 朱大相 | 男 | 1935年 | 家族傳承 |
第六代 | 吳忠東 | 男 | 1952年 | 師傳 |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