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縣創建省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試驗區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深化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加快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人民政府於2020年9月25日印發了《象山縣創建省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試驗區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象山縣創建省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試驗區實施方案
  • 發布單位:浙江省象山縣人民政府
發文通知,方案全文,一、指導思想,二、發展目標,三、重點任務,四、保障措施,

發文通知

各鎮鄉政府、街道辦事處,縣直及駐象垂直管理各單位:
《象山縣創建省文旅產業融合試驗區實施方案》已經縣政府第四十二次常務會議同意,現予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象山縣人民政府
2020年9月25日

方案全文

  • 象山縣創建省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試驗區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深化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加快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推進旅遊業高質量發展,根據《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開展文旅融合改革試點縣(市、區)申報工作的通知》《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關於公布浙江省文旅產業融合試驗區培育名單的通知》要求,結合我縣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實際,特制訂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理念,以文旅強縣為總目標,以融合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提供更豐富的文化和旅遊產品為重點,依託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和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推動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與旅遊融合發展,成功創建“浙江省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試驗區”,努力將象山建設成為國家文(漁文化)旅融合發展示範區。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底,文旅融合體制機制基本建立,文旅融合工作紮實推進,中國(象山)海洋漁文化博物館(創意園)建成運行,基本達到“浙江省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試驗區”驗收標準。到2021年底,文旅融合工作更加深入,產業鏈條基本形成,浙江省海洋運動中心建成投運,中國漁村二期等項目動工建設,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試驗區創建水平進入全省前列。到2022年底,文旅融合工作成效顯著,全縣接待國內外遊客量突破40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500億元,成為國際性海洋漁文化休閒旅遊目的地和國家文(漁文化)旅融合發展示範區。

三、重點任務

(一)加快構建海洋漁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體系
1.建立健全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建立海洋漁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組建海洋漁文化與旅遊融合工作專班,對全縣海洋漁文化和旅遊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系統設計,打破地域、行業、所有制等方面界限,串點成線、以線擴面,資源共享、區域聯動。培育引導文旅企業做大做強,鼓勵優勢文旅企業採取兼併重組、品牌連鎖、特許經營等形式,擴大企業規模,拓展經營網路。鼓勵中小文旅企業加強合作,構建文旅企業戰略聯盟。(責任單位:縣旅遊發展中心、縣文廣旅遊體育局)
2.構建完善融合發展規劃體系。結合象山縣“十四五”旅遊高質量發展規劃編制,將海洋漁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納入規劃的重點內容,加快構建以環石浦港漁文化旅遊核心區塊為引領,環象山港海洋漁文化養生休閒體驗區、花岙島海島公園旅遊區、松蘭山-大目灣休閒度假區、環蟹鉗港國家海洋生態保護區聯動發展的海洋漁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空間規劃體系。(責任單位:縣旅遊發展中心)
(二)加快培育漁文化旅遊融合新業態
1.加快推進文旅重大項目。積極推進中國(象山)海洋漁文化博物館(創意園)、浙江省海洋運動中心等重點項目,促進石浦東海不夜港一期、中國漁村二期等重大前期項目落地。(責任單位:縣旅遊發展中心、縣石浦漁港旅遊開發中心、縣旅遊集團)
2.深入挖掘海洋漁文化藝術精品。發揮縣文化館和縣文聯主渠道作用,鼓勵和動員剪紙、農(漁)民畫、音樂、曲藝等藝術專家和愛好者,創作和推出一批大眾喜聞樂見、遊客參與度高的海洋漁文化藝術精品,並推進海洋漁文化藝術精品進景區、進鄉村旅遊點。(責任單位:縣文廣旅遊體育局、縣文聯)
3.推進海洋漁文化演藝項目。深入挖掘象山海洋漁文化內涵,打造特色鮮明、遊客參與度高的旅遊演藝項目。(責任單位:縣文廣旅遊體育局、縣旅遊發展中心)
4.謀劃海洋漁文化旅遊節事活動。整合環石浦港區域節慶活動,形成“特色民俗”“地域美食”“文化藝術”“創意景區”等多個板塊構成的象山海洋漁文化旅遊節慶活動體系。重點依託開漁節,豐富節慶活動內容,打響中國(象山)開漁節文旅融合大IP。(責任單位:縣文廣旅遊體育局、縣大活動辦)
5.探索海洋漁文化研學游。以象山海洋漁文化研學教育為核心,科技類、社會類、自然類研學教育為補充,整合利用濱海漁村、文物遺蹟及博物館、紀念館、藝術館、非遺館、非遺傳習中心等開展漁俗文化體驗、非遺傳承,打造國內一流的海洋漁文化研學基地。(責任單位:縣文廣旅遊體育局、縣教育局)
6.培育漁區特色體育。打造與帆船帆板、沙灘排球比賽相關的網紅打卡景觀,挖掘傳統漁區體育遊藝文化內涵,組織搖櫓比賽、拔蓬(帆)比賽 、織網比賽等,將其融入傳統節慶、海洋漁文化演藝、海洋漁文化主題公園等項目之中。(責任單位:縣文廣旅遊體育局、縣旅遊發展中心)
(三)加快發展海洋漁文化旅遊融合產業
1.打響海鮮美食品牌。大力推進海鮮餐飲“三名”工程,加快推進海鮮美食街區建設;突出美食體驗感,引入VR視覺識別系統理念,講好漁故事,為象山海鮮美食注入文化內涵;舉辦象山海鮮美食品客傳播大賽,著力打響象山海鮮“四季十六碗”品牌。(責任單位:縣商務局、縣旅遊發展中心)
2.開發系列文創產品。立足本土特色,推動象山農民畫、竹根雕、船模以及魚拓等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時尚元素相結合,培育一批“象山名匠”,研發一批“象山名創”,打造一批能反映象山海洋漁文化特色的“象山名品”,讓文創商店成為海洋漁文化的“標誌性展廳”。(責任單位:縣文廣旅遊體育局、縣商務局、縣旅遊發展中心)
3.打造漁港情景體驗區。以石浦老街為核心,結合步道、路燈、店招、綠化、街頭藝術品等方面的景觀提升,打造一系列觀海景最佳打卡點。通過港灣沿岸樓體、岸線亮化美化,組織開發“夜遊港灣”“在沿海一線看美麗燈光秀”等活動。打造漁港“水上巴士”,讓遊客體驗復古漁家的生活日常。(責任單位:石浦鎮、縣港航管理中心、縣石浦漁港旅遊開發中心、縣旅遊集團)
4.打造海洋漁文化民俗特色村。將沙塘灣、東門漁村等特色漁村打造成為集漁村建築觀光、創意漁業、漁捕體驗、海鮮美食品嘗、漁家民宿休閒等為一體的海洋漁文化特色民宿集聚村(區)。(責任單位:石浦鎮、縣石浦漁港旅遊開發中心)
5.打造海洋漁文化精品酒店。鼓勵將傳統漁家院落、漁家生活、漁家生產等漁家文化融入住宿業,打造一批海洋漁文化精品酒店和民宿,讓遊客進漁村、住漁舍、探漁俗、享漁樂,深度感受漁鄉風情。(責任單位:縣旅遊發展中心、縣石浦漁港旅遊開發中心)
(四)加快海洋漁文化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1.進一步完善海洋漁文化設施。謀劃推進專題博物館、非國有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圖書館等海洋漁文化設施,開闢藝人工作室、創意設計室、咖啡館、閱覽室、餐廳等業態,將文化空間與創作空間、眾創空間、閱讀空間、休憩空間等進行融合,創造互動的文旅生活新空間。提升引導德和根藝館、才華剪紙館等場所進行景區化改造,適時對標創建國家A級旅遊景區。(責任單位:縣文廣旅遊體育局、縣旅遊發展中心)
2.提升文旅公共基礎配套。深化“廁所革命”,提升廁所建設標準化、設施現代化、運營專業化和管理規範化。加快旅遊集散中心功能建設,新增旅遊諮詢中心,完善全縣旅遊標識系統。完善通景道路、停車場、碼頭等旅遊公共服務設施。(責任單位:縣旅遊發展中心、縣交通運輸局)
3.推進智慧文旅平台建設。推進文旅一張網建設,完善象山旅遊大數據中心建設,加快3A級以上景區、鄉村旅遊點智慧化改造。加大5G時代的信息化設施建設和服務支持力度,加快實現免費WiFi、智慧型導遊、電子講解、線上預訂、信息推送等信息化功能全覆蓋,打造“數字文旅象山”。(責任單位:縣旅遊發展中心、縣大數據發展中心)
(五)加大文旅行銷宣傳力度
1.打造海洋漁文化旅遊品牌形象。面向社會舉辦象山海洋漁文化旅遊宣傳口號、LOGO和IP形象徵集活動。設計好一句深入人心的象山海洋漁文化旅遊形象標語,一個打動人心的海洋漁文化故事以及相應的旅遊宣傳片。(責任單位: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旅遊體育局、縣旅遊發展中心)
2.構建交流合作平台。加強與國內百強旅行社合作,舉辦專題招商推介宣傳活動。搭建線上交流平台,利用微博、抖音、公眾號等新媒體方式對外推廣短視頻和軟文,讓象山海洋漁文化走出去。(責任單位:縣文廣旅遊體育局、縣旅遊發展中心)
3.深化區域交流合作。加強與長三角城市務實合作,積極參加珠三角、京津冀地區的文旅交流活動,實現客源共享、互利共贏,進一步提升象山海洋漁文化旅遊在國內的知名度、影響度、美譽度。(責任單位:縣旅遊發展中心、縣文廣旅遊體育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縣旅遊業發展協調領導小組職能,加大省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試驗區創建工作統籌和協調力度。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結合自身工作職責,切實加強工作推進和保障力度。把省文化和旅遊產業融合試驗區創建列入全域旅遊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加大工作考核力度。(責任單位:縣旅遊發展中心、縣考核辦)
(二)加大資金保障
持續加大文化旅遊發展投入,從2020年起,縣財政預算每年安排海洋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項目基建、創研開發、文物保護及人才培養、宣傳行銷等方面。各鄉鎮也要加大文化旅遊專項資金投入力度,支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研究設立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基金,撬動優質民間資本投資建設文化和旅遊產業。(責任單位:縣財政局、縣旅遊集團)
(三)探索用地政策
對符合相關規劃的文旅項目及時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項目所需建設用地,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可按劃撥方式供地,鼓勵以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等多種供地方式保障文旅項目用地需求。(責任單位: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四)加強人才保障
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環境,打造區域文化旅遊“人才高地”。加強文化旅遊從業人員分級分類培訓,積極培養本土化緊缺人才。加強中高級文化旅遊管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積極選送優秀幹部到高校或縣外文化旅遊機構深造。(責任單位:縣旅遊發展中心、縣人力社保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