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整體保護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內的各類文化遺產,維護區域內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完整,推進海洋文化強縣建設,浙江省象山縣人民政府於2021年2月18日印發了《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建設方案(2021—202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建設方案(2021—2025)
- 印發時間:2021年2月18日
- 發布單位:浙江省象山縣人民政府
發文通知,方案全文,一、指導思想,二、發展目標,三、基本原則,四、重點任務,五、保障措施,
發文通知
各鎮鄉政府、街道辦事處,縣直及駐象垂直管理各單位:
《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建設方案(2021—2025)》已經縣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象山縣人民政府
2021年2月18日
方案全文
- 國家級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建設方案(2021—2025)
為貫徹落實《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整體保護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內的各類文化遺產,維護區域內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完整,持續推進海洋文化強縣建設,特制訂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根據美麗浙江和文化浙江建設的要求,充分融合全省詩路文化帶建設暨浙東唐詩之路建設,對照《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堅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以保護、創新、融合為方向,加強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與發展,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提高人民民眾文化自覺與自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共有精神家園,努力把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建設成為“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全國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示範區。
二、發展目標
到2022年底,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工作機制較為完善,非遺保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建成2個國遺項目展示館,核心區石浦—東門區域提升改造成果初顯;推出4條海洋漁文化主題旅遊線路,推進海洋漁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旅遊人次增加20%;民眾普遍知曉文化生態保護並十分認同,基本形成全縣共建文化生態區良好局面。
到2025年底,爭取成功申報人類非遺項目1個,國遺項目1個,省遺項目2個,1個國家級非遺景區,創建4個省級非遺小鎮,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建設成效明顯,文化生態、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得到整體保護和融合發展,文化生態魅力得到充分彰顯,並轉化為促進象山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有生力量,極大提升了象山人民的文化自覺,增強了文化自信,成為全國文化生態保護的標桿。
三、基本原則
——保護優先,共同發展。堅持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整體性,在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下,最佳化文化生態保護與區域經濟、區域文化、區域環境的關係,實現人海和諧、人文與自然的動態平衡,促進文化與經濟社會共同發展。
——動態平衡,活態傳承。堅持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區的重中之重,兼顧保護自然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和其他文化事象,推動文化傳承與生態海岸帶建設相融合,實現文化資源與生態環境動態平衡。
——以人為本,協調發展。尊重民眾文化訴求偏好,堅持文化源自人民、文化服務人民的理念,正確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關係,緊密結合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主體區和北緯30度最美海岸線建設,積極協調文化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旅遊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係,促進象山經濟社會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政府引領保護區建設的方向,負責落實保護規劃的制定,監督保護規劃的實施,宣傳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成果。充分利用沿海地區民營資本活躍的優勢,積極吸引社會團體、大專院校和研究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共同促進保護區建設。
四、重點任務
(一)做好保護文章,推進文化生態整體保護
1.夯實非遺保護基礎。夯實非遺調查、記錄、建檔、保存、研究等基礎性工作,命名第六批縣級非遺項目,積極開展各級非遺名錄申報,重點爭取“寧波走書”項目申報國遺項目,“徐福東渡傳說”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開展市級以上項目非遺“三位一體”保護工作。推進文化生態區資料庫建設和套用,實施非遺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程。科學管理傳承人隊伍,推出傳承人研培計畫,宣傳優秀傳承人,提升傳承人社會影響力。推進爵溪、石浦、賢庠、泗洲頭、茅洋、曉塘等鄉鎮非遺傳習中心,提升徐福東渡傳說、海鹽曬制技藝等重點非遺項目傳承展示場館。
2.加強母體環境保護。深入推進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和省生態海岸帶建設,實施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加大海域、海島、岸線、灘涂、濕地保護與整治力度,創新韭山列島國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漁山列島國家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建設和管理機制,保護重要生態系統、物種資源和自然文化遺產。打造美麗風情漁港、和美海島、斑斕海岸,推廣綠色漁村、綠色港口、綠色商貿等建設,推動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漁區民眾美好生活水平。深入開展海絲、海防和海島的“三海”文化遺產調查,推進橫灣沉船等遺蹟搶救性考古發掘,修繕漁區特色歷史古建築,申評和保護中國傳統村落、省市級歷史文化名村,保障人文環境的原生態性和完整性。
3.貫徹分區保護策略。突出核心區。編制石浦—東門漁文化核心區建設總體規劃。以“漁鄉味、年輕態、煙火氣”為方向,加強歷史街區保護,修繕古宅古蹟古商號等,深入挖掘漁港、漁村、漁市、漁家、漁民、漁韻、漁俗等,以“七位一體”保護模式,推進核心區整體保護。推動一批項目建設,以漁港古城提升工程為重點,包括中國漁村二期、中國水產城、三灣古道、石浦燈光夜景等工程建設,在高速公路連線線、銅錢礁等建設地標,全面提升石浦鎮海洋漁文化特色。全面開展東門島環境整治,整合漁歌、漁藝、漁俗、漁味、漁趣及漁文化研學基地、東門燈塔等文化資源,串點成線,讓遊客進得漁村、住得漁舍,乘得漁家船、做得漁家活、享得漁家樂,能上岸織網、下海捕魚,深度感受漁家生活、漁家樂趣。加強特殊區。漁山島依託如意信俗、海絲航道等,花岙島依託兵營遺址、曬鹽技藝等,與東門島共同探索打造三個“文化生態島”。深挖塔山文化,推進塔山文化遺址考古公園創建,建設塔山遺址展示館,溯漁文化文脈之源。以徐福博物館、蓬萊觀、石屋山、丹井等為基礎,通過中日韓徐福文化研究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增強象山徐福文化的國際地位。以西滬港區域為核心,加強保護海產養殖的文化傳統、海洋知識、生產習俗,建立傳習場所,並與斑斕海岸線充分融合,打造海產養殖文化保護區。
4.加強陣地建設支撐。完善中國海洋漁文化展示館功能,集漁文化展示、非遺傳承、創意孵化、文創體驗和研學培訓等一體,經常性開展研學、體驗、研討等活動。發揮縣非遺館、縣博物館陣地示範作用,通過非遺傳承人活態展示、海洋漁文化主題活動等,促進海洋漁文化的對外展示、宣傳及文創產品消費。以海洋漁文化研學教育為核心,科技類、社會類、自然類研學教育為補充,推動象山漁文化藝術村打造國家級漁文化研學基地。積極推進非遺小鎮、非遺會客廳、非遺一條街、非遺廣場、非遺體驗基地等特色陣地建設,使非遺場所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5.加強理論研究支撐。實施文化基因解碼工程,釐清地域文化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提煉核心文化要素,為整體保護、活化、轉化和升華奠定良好的前提基礎。積極與高校、知名研究機構等合作,開展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理論研究,爭取三年內出版海洋漁文化系列叢書。結合海洋論壇,共同探討海洋漁文化的保護。開展漁文化雜誌、鄉土教材編印,推動非遺進校園。繼續深入挖掘海洋漁文化,為浙東唐詩之路建設提供文化內涵。
(二)做好創新文章,擴大文化生態傳承展示
1.挖掘IP提形象。徵集、提煉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區“文化標識”及宣傳語,通過語言圖文符號設計、推廣,形成統一的、足以代表象山漁文化特色的圖像標識、語言標識、形象標識等,形成一個漁文化特色鮮明的IP,並在城市建設、對外宣傳中廣泛套用,逐步培育民眾對象山“文化IP”的認同感,並使其成為象山的精神象徵。
2.創作精品促發展。鼓勵和動員剪紙、農(漁)民畫、音樂、曲藝等民間藝人、藝術專家和愛好者,創作一批符合大眾欣賞口味的海洋漁文化藝術作品,通過進景區、進文化禮堂、進周末劇場等,展示漁文化魅力。充分利用雄厚的影視資源,創作漁文化相關影視文藝作品。組織知名作家、攝影家、美術家等深入漁區創作,支持出版海洋漁文化生態區特色書籍。
3.活躍節慶引流量。進一步挖掘海洋漁文化內涵,推進“中國(象山)開漁節”、“海鮮美食節”、“海釣節”、“沙灘節”四季品牌節慶活動創新發展。發揮民間力量,融合社會發展新需求、新元素,支持各地舉辦趙五娘傳說、開洋謝洋節、石浦十四夜等民俗活動。結合漁區人民全面奔小康,開展“最美海岸線”、“非遺味道”、“非遺六進”、“非遺半島行”等系列主題活動。結合亞運,對搖櫓、織網等傳統技藝賦予現代元素,創新轉化為漁區體育運動項目,並積極籌辦海洋特色運動會。
4.組建隊伍強力量。大力支持非遺志願者保護團隊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宣講、調研等活動,深化非遺社會化保護,提升非遺志願者品牌,為全國樹立樣板。加強海洋漁文化研究會、徐福研究會等協會力量,加強文化研究、交流及相關活動,充分發揮民間協會在海洋漁文化傳承保護的作用。引進、培育一批專業的社會團隊,如漁港古城建設團隊、抖音宣傳團隊等,以專業的方式專業的力量推進專業的建設,廣泛吸引高端人才、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區建設及宣傳,推進流量變現,擴大影響力。
(三)做好融合文章,轉換文化生態保護成果
1.推進文化+旅遊的融合。以“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與旅遊開發融合發展”為改革試驗主攻方向,紮實推進省級文旅產業融合試驗區創建。積極創建2個非遺特色景區,提升引導德和根藝館、才華剪紙館等場所進行景區化改造,廣泛開展非遺進景區、進鄉村旅遊點活動。鼓勵將傳統漁家院落、漁家生活、漁家生產等漁家文化融入住宿業,打造2個海洋漁文化精品酒店和10家非遺民宿,讓遊客進漁村、住漁舍、探漁俗、享漁樂,深度感受漁鄉風情。將沙塘灣、東門漁村、半邊山等特色漁村打造成為集漁村建築觀光、創意漁業、漁捕體驗、海鮮美食品嘗、漁家民宿休閒等為一體的海洋漁文化特色民宿集聚村(區)。對全縣海洋漁文化和旅遊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系統設計,打破地域、行業、所有制等方面界限,串點成線,設計不同主題的文化生態旅遊路線並推向市場,將美麗資源變身為美麗經濟。結合美麗城鎮、美麗鄉村建設,打造漁文化特色村,推出“一鎮一遺一線路”。
2.推進漁俗+美食的融合。大力推進海鮮餐飲“三名”工程,加快推進海鮮美食街區建設。深度挖掘“海鮮十六碗”等海鮮美食,舉辦海鮮節、特色海鮮菜餚評比、千人海鮮美食之旅、海鮮美食直通車、舌尖上的象山等活動,促進象山海鮮在外知名度和吸引力。梳理海鮮魚故事、漁家餐飲習俗、漁家菜餚技藝等,在餐飲場所廣泛傳播,讓遊客聽著故事享受海鮮大餐。
3.推進工藝+創意的融合。立足城市文化元素、非遺技藝以及潮流文化,運用當代設計理念,推動象山農民畫、竹根雕、船模、魚拓等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時尚元素相結合,培育一批“象山名匠”,研發一批“象山名創”,形成能夠代表象山“城市記憶”,更好滿足社會需求、具有更強市場競爭力的“象山名品”(文創產品、伴手禮)。扶持一批非遺龍頭企業,並積極構建非遺產業發展平台、銷售平台,推動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新的經濟成長點。
4.推進非遺+科技的融合。以資料庫建設為平台,對原生的各類非遺檔案進行數位化轉換,構建起多種載體形式的“象山文化記憶”,實現新時期非遺整體工作的數字表達和立體呈現、全民共享。打造海洋漁文化“形色”學習、購物綜合軟體,運用非遺與影視劇、動漫、綜藝、遊戲、直播等時尚事象聯動傳播模式,強化線上線下互動體驗,讓遊客憑手機就能暢享象山海洋漁文化之美。立足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導非遺傳承人、傳承基地、非遺體驗基地、非遺民宿、非遺作品產品等各類資源的整合,以非遺網課、非遺+電商+直播、網上非遺購物節、推出非遺知名品牌等組合拳,發展非遺新經濟,推進非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讓傳承人能在現代社會“活”下去,把技藝傳下去。
五、保障措施
1.體制保障。發揮文化生態區建設領導小組作用,建立生態區建設聯席會議及聯絡員制度,根據《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以及《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試行)》建設目標和要求,對建設任務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動,建立年度工作計畫制度、實施動態管理制度、完善任務考核制度,著力營造全縣共建文化生態區的良好局面。
2.政策保障。結合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實際情況,科學制訂、穩步出台系統完備、覆蓋到位的政策體系,以保障資金使用、展示場所管理、傳承人管理、數位化保護等各項工作的依法、依規順利展開。
3.人才保障。引進和儲備一批高層次的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人才,成立生態保護區建設青年智庫,並充分發揮海洋漁文化生態保護區專家委員會、非遺保護志願者團隊、漁文化研究協會等作用,凝聚“政府主導、專家指導、民眾主體、協同推進”的工作合力。
4.資金保障。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區專項資金,列入縣年度財政預算,同時積極爭取列入市級財政預算。各鄉鎮也要加大文化生態保護工作專項資金投入力度,支持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發展。研究設立文化生態保護髮展基金,撬動優質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生態保護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