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浙江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浙江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是浙江師範大學下屬的一所研究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 所屬機構:浙江師範大學
一、歷史沿革和研究重點
浙江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成立於2003年7月,從成立至今,所長為王加豐教授,副所長為陳國燦教授。
浙江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成立前,原歷史系曾經建立過一些研究機構。一個是成立於1989年5月的浙江地方史研究室,主任為張關釗教授。該研究室於1996年升為研究所,所長為方如金教授。另一個是成立於1992年5月的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室,主任為許序雅教授。該兩個研究機構的人員包括當時歷史系的大部分教師,個別成員來自校內其他系或部門。2000年初,學校在成立一系列學院的基礎上整頓我校的研究機構,建立了一批校級重點研究所,浙江地方史研究所和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室未能入選,降格為院級研究機構。2003年,學校進行新一輪的校級重點研究機構建設,地方史研究所與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室合併,並聯合一些未參加上述兩個研究機構的教師,向學校申報建立歷史研究所。這年7月,歷史研究所獲得學校批准正式成立。本研究所現有人員16人,有教授7人,副教授5人,其中入選省“151”第一層次的教師一人,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1人,擁有博士學位的9人。
浙江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的人員包括了今歷史系的大部分教師,承擔了歷史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大部分課程的教學工作。根據長期來形成的優勢和特點,各成員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浙江地方的文化建設事業服務。研究方向集中在中國文化史和經濟史,偏重於江南或浙江地方的文化史和經濟史;中外文化交流史,著重於中西文化交流史;世界史,著重於歐美史和亞非史。這幾個方向的設定既顧及我所教師的特長,又是為了培養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這樣有利於既使他們既有世界眼光,又熟悉地方文化的來龍去脈,並了解歷史上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物質文化的交流情況,以滿足我省文化事業建設和日益發展的對外交流的需要。
二、工作情況和特色
上面提到的三個研究方向基本上能說明浙江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的工作情況和特色。
第一,中國文化史和經濟史,偏重於江南或浙江地方的文化史和經濟史及文化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浙江素稱“文化之邦”。自古以來,尤其是唐宋以後,經濟繁榮,社會昌盛,教育發達,人才輩出,思想活躍,流派紛呈,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體系,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由於中國疆域遼闊,歷史上文化和經濟形態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和特色,僅從浙江本身往往不足以看出自己的特點,所以,我所有關人員強調研究浙江的歷史文化時也要以一定的精力研究中國歷史上的某些問題,並從中國乃至世界的角度來看浙江的文化史和經濟史。這么一種研究思路,可以深入認識浙江文化的特點,也是深入研究中國文化史和經濟史的需要。具體說來有四個特色:
1、著力於浙江學術文化史的研究。浙江地區學術的興起始於東漢,經六朝和隋唐五代的長期發展,入宋以後走向全面興盛,形成了包括“浙東之學”和“浙西之學”在內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浙學”體系,而且曆元明清諸代長盛不衰。進入近現代,隨著時代的變革,又發生重大的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講,通過對“浙學”的研究,可以從一個側面更深入地認識中國學術文化和思想觀念發展演變的特點和歷史影響。
2、重視對浙江城市歷史文化的研究。從宋代開始,浙江更成為全國城市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以杭州為代表的浙江城市集中反映了我國傳統城市形態的發展和演變;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和市民文化,對社會的各個方面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鴉片戰爭後,隨著寧波、杭州、溫州等商埠的開放和上海的崛起,浙江地區走在全國城市近代化的前列。
3、注重對浙江地方社會生活文化的研究。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浙江地區呈現出形式多樣的地方生活文化,包括風俗、飲食、服飾、建築、宗教、方言等諸多方面,從中反映出江南民俗風情的歷史演變過程和特點。
4、加強浙江地方文化與江南區域文化研究的結合。浙江地處江南,其社會和文化發展與江南各地是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通過浙江看江南,聯繫江南看浙江,這樣才能更好地認識各種文化現象及其實質。
我們對本方向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1959年,《光明日報》曾作過專門介紹。近年來,研究人員不斷增加,研究體系日趨完整,研究成果較為突出,與日本、韓國、美國的有關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較為穩定的聯繫,包括與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何炳松基金會、日本東洋文庫等展開合作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別是在“浙東學派”研究、浙江城市文化研究、浙江文化名人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的重視。
第二,中外文化交流史方向。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對象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民族間的政治關係、物質和文化交流,是歷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對促進中國歷史的整體考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研究唐代歷史而不研究唐代絲綢之路,不研究唐朝與中亞、南亞、西亞乃至與歐洲的交往,如果研究明清史而不研究耶穌會傳教士的來華以及中西文化的相互傳播、相互影響,那將是十分不完整的。可以說中外文化交流史構成了中國歷史上內容極為豐富的篇章。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還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一些帶規律性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為我們更好地借鑑和吸收外國的先進事物和科學技術,加強我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保持和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提供借鑑和啟迪。在該研究方向中,我們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唐宋時期中西文化交流史。我所從事該研究方向的教師在方法上有所創新,綜合利用了大量中西文獻資料、考古材料和出土文書以及阿拉伯――伊斯蘭文獻資料,做到了在研究中作較深入的發掘,言他人之所未言,系統審視7――10世紀中西關係史、中亞史的研究成果,糾正了中外學者的許多謬誤,填補了7――10世紀中亞史和中西關係史研究的許多空白,在對《大唐西域記》、《新唐書·西域傳》研究上有較大突破,大大推動了相關課題的研究。
2、明清時期及近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主要研究的課題有來華傳教士與中西文化交流,西學對中國的影響,西方傳教士在浙江的活動,基督教與近代浙江的教育,等等。
第三,世界史,偏重於歐美史和近現代亞非史。
西歐和北美長期來是我國世界史研究的熱點,由於其在當代世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這種熱點現象還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存在。我系的世界史教師一直非常關注這一領域的研究,經過20餘年的積累,在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研究上形成了自己的優勢。這主要集中在以下問題上:
1、西方資本主義起源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前提問題。
2、資本主義發展的精神動力問題。在資本主義起源中,在工業化基本完成後,即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後,人們的思想和追求會發生哪些重大變化,西方人是如何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保持旺盛的創造力的?
3、各國現代化比較研究,探討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現代化經驗在什麼情況下及在什麼程度上可以為第三世界國家所借鑑和吸收。
在以上問題的研究中,浙江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的一些觀點已引起相當廣泛的關注。如提出了資本主義起源時期雙重擴張的觀點,並相當系統地進行了論證,為中西封建社會的異同及其各自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思路。
亞非史涵蓋的範圍極其廣泛,國內各高校或各有關研究機構都選取其中某些地區或某些重大問題集中精力進行研究,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所部分世界史專業的教師長期來關注東地中海和印度洋周邊國家的過去和現在的狀況,並注意從總體上來看待這一地區的歷史,其研究些特色是:
1、致力於把地中海與印度洋結合起來研究。也就是把20世紀以來世界上最敏感的巴爾幹、中東、西亞、南亞和非洲結合起來研究,這打破了當前國內對這些世界上敏感地區分割式研究的缺陷,使我們站在更高的角度來審視這些地區的衝突的和變化。
2、研究東方弱國、小國與西方強國的關係,闡述這些國家的生存方式及其與西方列強的鬥爭經驗。
3、地區大國與地區霸權形成的原因、機制及其特點,如南亞次大陸的印度。
亞非史研究對當前我國的外交和對外經濟合作有重要意義,我們的研究集中在巴爾幹、中東、南亞次大陸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巴爾幹屬東歐,但這裡和中東關係極其密切,長期以來都是戰爭的火藥桶,這樣結合起來的研究對全面理解這一地區的歷史和現狀是非常必要的。非洲國家約占聯合國會員國的1/3,是我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一支值得信賴的重要力量,中非合作是南南關係的典範,加強對這些國家的研究和了解對我國的外交和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南亞是我國的近鄰,對這一地區的研究有利於我們建立睦鄰友好關係,推動雙方友好關係的發展。近年來印度迅速崛起,追求大國地位不遺餘力,同時,印度又與我國存在邊界爭端,我們很有必要加強對這位重要鄰居的研究。
三、代表性科研成果
(一)、專著和譯著
沈雨梧:《浙江近代經濟史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沈雨梧:《走向世界的寧波幫企業家》,三聯書店1990年版。
方如金、(方同義)、陳國燦:《陳亮與南宋浙東學派研究》,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陳國燦、方如金:《宋孝宗傳》,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出版。
王加豐:《擴張體制與世界市場的開闢--地理大發現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
王加豐:《朴正熙“開發獨裁”體制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出版。
陳國燦等:《浙江古代城鎮史研究》,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出版
許序雅:《中亞薩曼王朝史研究》,貴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桂棲鵬:《元代進士研究》,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陳國燦:《宋代江南城市研究》,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
張忠祥:《尼赫魯外交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沈雨梧:《浙江師範教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
龔國慶:《追求民族富強和人性圓滿――戊戌變法時期梁啓超政治思想透視》,西北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周旭東:《夾縫中的羅馬尼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羅馬尼亞外交政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王加豐等二人:《西歐原工業化的興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陳國燦:《江南農村城市化歷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
譚建華:《〈羅馬民法大全〉反映下的拜占廷社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陳國燦等主編:《江南城市化進程與文化轉型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哈多克著,王加豐譯:《歷史思想導論》,華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
斯金納著,王加豐、鄭崧譯:《霍布斯哲學思想中的理性和修辭》,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考索恩著,周旭東等譯:《D-DAY霸王行動》,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二)、省級及其以上課題
方如金,南宋浙東學派研究,1991年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
方如金,浙江古代經濟史研究,1996年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
許序雅,唐代西域地理與絲綢之路,1997年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
桂棲鵬,元代進士研究,1998年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
王加豐,中古西歐農村手工業的發展與原工業化的興起,1999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陳國燦,江南地區農村城市化歷史研究,2000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陳國燦,浙江城市化歷史及其傳統模式研究,2001年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
許序雅,唐朝與中亞關係史研究,2001年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
張忠祥,現代印度外交研究,2001年省哲學社會科學共建項目。
桂棲鵬,元代浙江地方文化研究,2003年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
陳國燦,古代江南城市化研究,2004年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項目。
王加豐,16、17世紀西歐宗教與政治問題研究,2005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龔國慶,價值、制度、社會――戊戌維新時期康有為政治改革思想研究,2005年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
張忠詳,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非關係,2005年省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
陳國燦,浙江城鎮史研究,2005年浙江省歷史文化工程重點課題。
(三)、獲獎
方如金、(方同義)、陳國燦,《陳亮與南宋浙東學派研究》獲浙江省第八屆(1999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許序雅,“突厥人在薩曼王朝中的地位和作用”獲浙江省第八屆(1999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王加豐,“理解:二十世紀西方歷史學的追求”獲浙江省第十一屆(2003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張忠詳,《尼赫魯外交研究》獲浙江省第十一屆(2003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王加豐等,《西歐原工業化的興起》獲浙江省第十三屆(2005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