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地理交通
洛湛鐵路和S209自東北向西南斜穿流沙河鎮,新通車的S71
益婁高速,S50長韶婁高速,是湘中進入省會長沙的咽喉之地。S209西南面與S311連線,S209東面與寧橫路相接。
流沙河鎮距寧鄉市區62公里,距婁底市40公里,距長沙城區80公里。這裡民營經濟實力雄厚。有以長沙市沙龍畜牧有限公司、合興石材工業園為主的各類工商企業近千家,從業人員2萬餘人。2011年全鎮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2513萬元,完成增加值12014萬元,其中規模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5036萬元,完成增加值5604.42萬元。共啟動招商引資項目15個,新引進項目8個,契約利用縣域外資金近5.1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3.75億元;完成財政稅收702萬元。
投資硬環境方面。流沙河鎮交通、通迅、能源等基礎設施已較為完善,能夠為廣大客商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洛湛鐵路和S209自東北向西南斜穿全鎮。寧鄉四大水系之一的楚江(流沙河)橫貫境內。新修的流沙河大道長達1.8公里,寬42米,新建3條18米寬連線新老集鎮次幹道,形成了“一主三輔”交通路網,全路段植入瀝青硬化、名木綠化、麻石鋪街、風光照明、無縫監控、桿線入地六大元素,提升集鎮品位和檔次。通迅事業發達,電話裝機容量2.4萬門,移動通信服務,實現全鎮無縫覆蓋。有35千伏變電站1座,供電能力和質量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流沙河鎮域面積140.57平方公里,有豐富的花崗岩石、脈矽礦資源,引進閩宏等四家石材石材加工企業。利用沙性土壤特質,種植的菸葉早生快長,油質厚,菸鹼性低的特點,立足質量初精品,力爭烤菸進入湖南中煙芙蓉王主配方。
寧鄉豬以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與外種豬雜交有明顯的雜種優勢而著稱,1981年寧鄉豬被國家標準總局確定為全國三大優良地方品種之一。山地面積寬廣,已引進油茶產業企業興建萬畝油茶林基地。
在二十一世紀的征途上,流沙河以其優美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優惠的措施,向海內外客商、朋友張開熱情的臂膀,歡迎前來觀光考察、投資辦廠、置業發展!
鄉鎮地理位置
流沙河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人文積澱,是一個美麗的文明古鎮。流沙河鎮發展很快,城鎮已初具
規模。流沙河鎮交通便利,洛湛鐵路和省道S209自東北向西南斜穿流沙河鎮,新通車的S71
益婁高速,S50長韶婁高速,是湘中進入省會
長沙的
咽喉之地。東面的公路與寧鄉大道相接,溝通國道109線。擬建的益婁高速貫通境內,建成後將成為湘中地區前往省會的又一過境通道。
流沙河地理位置優越,距寧鄉縣城62公里,距婁底市40公里,距長沙城區80公里。
鄉鎮經濟發展
為遠離中心城市的鄉村核心,造就了相當繁榮的流沙河商圈,這裡歷來是寧鄉縣西部周邊鄉鎮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和湘中地區的重要貨物集散地,其商貿輻射面積達5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20餘萬。這裡民營經濟實力雄厚。
建制沿革
歷史悠久
特產之一為千年花豬,即寧鄉豬,從
宋朝開始就有歷史記載,其外形俊美、免疫力強、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有“國寶”之稱。其二為千年砂鍋,以流沙河鎮響水山獨特的釉土和附近的粘土按照一定比例燒制而成,比青銅器的歷史還要久遠,以砂鍋為炊具煮出來的食物能確保原汗原味,且長期使用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流沙河鎮的響水村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長壽村。
經濟狀況
流沙河鎮商貿發達,初步形成了
水果、
服飾、建材、南雜等四條專業商業街,以商貿流通為主導的發展格局。歷來是寧鄉縣西部周邊鄉鎮的
經濟、
文化、商貿中心和湘中地區的重要貨物集散地,其商貿輻射面積達500平方公里,服務人口20餘萬。各行各業發展初具規模,民營經濟實力雄厚。有以寧鄉漣鋼振興防滑材料有限公司、長沙市沙龍畜牧有限公司、長沙天和物流有限公司為主的各類工商企業近千家。從業人員2萬餘人。
2003年流沙河鎮工農業總產值16319.9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7070萬元,財政收入680萬元,民間存款餘額達4億元。流沙河鎮域面積140.57平方公里,這裡資源豐富。河沙、
花崗岩、脈矽礦貯量豐富,30年來,流沙河的河沙滿足了
婁底、漣源等城市以及周邊廠礦、公路、
鐵路等建設的需要。牲豬、家魚的養殖歷史悠久,“寧鄉豬”以肉質細嫩,味道
鮮美,與外種豬雜交有明顯的雜種優勢而著稱。1981年流沙河豬被國家標準總局確定為中國三大優良地方品種之一。
計生工作
2012年4月28日,長沙市部分鄉鎮人口和計生工作座談會在寧鄉縣流沙河鎮合興村村委會隆重召開,寧鄉市
橫市鎮、
瀏陽市中和鄉獲通報表揚並獎勵計畫生育工作經費10萬元。
流沙河鎮符合政策生育率比2011年同期提高7個百分點;前4個月社會撫養費徵收立案521例,申請法院非訴執行局強制執行12例,徵收社會撫養費120萬元,排查處理計外隱患112例,結紮92例。鎮黨委、政府對3名工作不實、摸排數據不準的村幹部予以訓誡通報;對1名造成惡劣影響的村幹部責令辭職;對評為縣級以上先進單位的村給予2000元獎勵。
資源
資源介紹
流沙河鎮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已較為完善,能夠為廣大客商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洛湛鐵路和省會S209自東北向西南斜穿流沙河鎮。寧鄉四大水系之一的
楚江(流沙河)橫貫境內。街道基本實現硬化。綠化、淨化、亮化功能日趨完善。通訊事業發達,
電話裝機容量2.4萬門,移動通信服務,實現流沙河鎮無縫覆蓋。有35千伏
變電站1座,供電能力和質量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
流沙河鎮域面積140.57平方公里。這裡
河沙、
花崗岩、脈矽礦等資源貯量大,30年來,流沙河的河沙滿足了婁底、漣源等城市以及周邊廠礦各種基礎建設的需要。牲豬、家魚的養殖歷史悠久,“寧鄉豬“以肉質細嫩味道鮮美,與外種豬雜交有明顯的雜種優勢而著稱。1981年寧鄉豬被國家標準總局確定為中國三大優良地方品種之一。自然風光奇秀,
罘罳峰為寧鄉舊十景之一,
隋末唐初,山頂建有金鳳禪院,先道後佛並存。奇特的山峰曾吸引歷代名人來此瀏覽。
四大特色
流沙河鎮捧出的四大獨特地方資源令人眼前為之一亮。其一為千年花豬,即寧鄉豬,從
宋朝開始就有歷史記載,其外形俊美、免疫力強、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有“國寶”之稱。其二為千年砂鍋,以流沙河鎮響水山獨特的釉土和附近的粘土按照一定比例燒制而成,比青銅器的歷史還要久遠,以砂鍋為炊具煮出來的食物能確保原汗原味,且長期使用有延年益壽的功效,該鎮的響水村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長壽村。
其三為千年米酒,以多種特殊的中草藥配方與當地的大米釀製而成,氣味芳香,味道甜美,有“醉人於無形”的美譽。
其四為千年禪院,即南嶽七十二峰之一的猴子峰峰頂的金鳳禪院,始建於隋末唐初,是一座道、佛共存的寺院。當地許多傳說更令人產生美好的遐想:流沙河是
沙僧的老家,猴子峰是孫悟空的領地,土花豬是豬八戒的化身,金鳳禪院是由金龜子轉世的唐僧的修煉之所,而砂鍋就是師徒四人化緣的家當——這些構成了現實版的西遊記文化。市、縣、鎮合力對流沙河的這些地方資源進行了整體包裝,並對外推介招商,例如根據當地傳說擬建設一個集旅遊觀光、休閒娛樂、影視拍攝於一體的“西遊記文化園”。已有投資商前往流沙河考察,對當地的獨特資源表現出濃厚興趣。
民俗文化
寧鄉流沙河土壩是花鼓戲的搖籃。土壩戲班,對湖南花鼓戲的形成,貢獻甚大。花鼓戲是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個民間小戲劇種。它形成於清代,流行於湘中、湘東和洞庭湖濱,是一個藝術風格獨特、民眾基礎深厚、地方色彩鮮明、生活氣息濃郁的地方小戲劇種。
寧鄉花鼓戲的歌舞演唱形式是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吸收勞動山歌、走場牌子和戲曲音樂發展起來的。最初由歌舞形式的地花鼓發展為較有故事情節的對子花鼓;其後發展為“三小戲”(小旦、小生、小丑),逐漸具有戲劇性質,為草台班演出階段;後來吸收其他劇種的腔調、伴奏和表演等藝術表現手法成為戲曲劇種。它的產生和形成都在民間,而不像其他劇種那樣先由宮廷、上層社會提倡然後再傳到民間,因此極具民眾性。解放前,寧鄉花鼓戲被統治者視為淫戲,嚴令禁演。
寧鄉花鼓戲的演唱,最初是一旦一醜的“兩個”戲(小旦、小丑,或稱對子戲),後發展為“三小”,並以此為主要特點。各路花鼓戲經過近百年來的藝術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較完整的寧鄉花鼓戲體系。
花鼓戲流派
寧鄉:因出入城鄉,因而不得不致力於聲腔音樂的創新,以小調見長,處理細膩,字正腔圓,委婉清新,真摯動聽,並發展了弦樂伴奏。
瀏陽:以“採茶調” 為代表,多演《雪梅教子》、《孟姜女》等正劇。
花鼓戲的鼻祖——對子花鼓
對子花鼓又稱“地花鼓”。對子花鼓最初是勞動人民在山間田頭為消除疲勞或表達情感而哼唱的山歌,後經藝人的藝術加工,發展成為一門集歌、舞、樂於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形式,表演場所也不再局限于山間田頭,走向了戶院、曬穀場和舞台,主要為新春節慶或婚壽喜慶而用。
由於它的通俗易懂,其表現形式以自娛自樂為主,愛好者只要稍加練習就能演,所以在民間煥發出很強的生命力,傳播廣泛,能者甚多,50年代寧鄉曾出現過“萬人花鼓”的盛大場面。
寧鄉對子花鼓一般有一旦一醜兩個演員,道具以手巾、扇子為主,樂器多用鼓、鑼、鈸、大筒、嗩吶、雲鑼,樂隊由十人左右組成。寧鄉對子花鼓大體分兩類:一名“鬧台子”,主要反映熱鬧場景,表演風格熱情、奔放,曲調高亢熱烈;一名“唱小調”,表演風格悠閒輕快、活潑清新,曲調悠揚流暢。對子花鼓的題材大都是以反映勞動生產實踐和男女愛情的為主。
教育
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6所,其中初級中學3所、國小13所,現有教學班級121個,學生4732人,教職工283人。近年來,流沙河鎮教育人堅持"以精神凝聚人心,用機制引領發展"的工作理念,譜寫了教育發展新篇章。
寧鄉七中
寧鄉七中全稱為寧鄉市第七高級中學,坐落在罘罳峰下,楚江河畔,環境幽雅、景色宜人、氣派雄偉,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大學生、為莘莘學子所嚮往的綜合性高級中學。 寧鄉七中位於流沙河鎮行政中心區域,交通便利,校園寬敞,環境清幽,是有志學子理想的讀書場所,是培育現代人才的搖籃。這裡以一流的教學設施、雄厚的師資力量、嚴謹科學的治學態度、半軍事化封閉式管理,為流沙河、青山橋學子走向輝煌人生架起了一座座理想的金橋。
草沖中學
流沙河鎮草沖中學(原林山寺中學),地處草沖鄉(現在花林村)蓮花碑山。校園綠樹成蔭,占地約三百畝。
關於這所學校相傳公元1253年,一個得道的高僧乘當時佛教鼎盛之機,雲遊到草沖,陶醉於該地幽靜神秘的地理環境, 決定在此深山中建設一座古寺,弘揚佛法。精舍瓦廬的林山寺便巍然聳立起來。一時之間香菸繚繞,暮鼓晨鐘,香客如雲。林山寺成了流沙河地區的勝景,名聞遐爾。
隨著佛教的衰落,林山寺逐漸香菸冷落,香客稀零。到了1917年,林山寺附近有個讀書人叫劉仲師,向寺廟主持租了一間房子作學堂,辦起了一所私塾。於是,誦經敲鐘的寺院,從此有了朗朗書聲。1922年至1925年間,在寧鄉四老王凌波等人的主持下,改建林山寺佛殿,並擴建20多畝,建成林山書院。 1926年寧鄉縣第六高等國小由上流寺遷至林山書院。 林山寺定為第五高小,學生人數增至200多人,一所正規體制的學校建成,革命前輩何叔衡等來校宣講馬列主義,革命思想深入學生人心。中共寧鄉縣委第一任縣委書記李品珍老人,以林山學校為根據地,到處宣講抗日救國、救民的革命道理。林山學校成了培養革命青年的搖籃,紛紛投身抗日和解放戰爭。
1956年,林山學校改名林山完小,開設國中班。1958年,林山完小改名為寧鄉縣第七初級中學,其後又成為
寧鄉七中,專設高中班。
1982年,寧鄉七中遷至流沙河區(現流沙河鎮),校舍就地移交草沖鄉政府,後改名為草沖中學,開設國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