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的雷達觀測

流星的雷達觀測

1945年開始利用雷達來觀測流星。1946年英國的洛弗爾首次用雷達方法觀測到流星雨

中文詞條,外文詞條,作者,

中文詞條

【中文詞條】流星的雷達觀測

外文詞條

【外文詞條】radar observation of the meteors

作者

【作者】李春生
1945年開始利用雷達來觀測流星。1946年英國的洛弗爾首次用雷達方法觀測到流星雨。這種觀測方法主要是利用流星(電離)余跡對無線電波的散射來實現的。雷達接收到流星余跡反射的無線電回波時﹐就會在螢光屏上出現一個亮點﹐或者在連續拍照的膠捲上記錄下距離隨時間或回波幅度隨時間的變化曲線。經分析研究﹐就可得到流星出現的數目﹑距離﹑高度﹑方位﹑速度以及流星體的質量等有關資料。流星的雷達觀測方法不受晝夜晴雨雲霧的影響﹐這一點比目視從五十年代起﹐這種方法就成了觀測流星的主要手段。
雷達觀測流星用的無線電波長﹐一般約為1~8米(波長小於1米的電波能直接穿過流星余跡﹐而波長大於8米的電波則受到余跡散射而產生衍射)﹐當雷達的天線波束垂直於流星余跡時﹐就可接收到大多數流星的回波。如果雷達波束很窄而且方向已知﹐就可測定流星余跡的最近點。對於流星群中的流星﹐根據單個窄波束雷達在各個方向上的一系列觀測﹐可以求得輻射點的赤經赤緯。利用流星余跡散射電波形成的衍射圖形(反映在回波幅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上)和流星余跡的相應距離﹐可以測定流星的速度。
多年來的觀測表明﹐用雷達方法發現了用其他方法不能發現的許多白晝大流星雨(即流星群)﹐還排除了以前對於某些流星來自星際空間的猜想﹐完全肯定了所有流星體都是太陽系成員﹐並且提供了在流星出現高度(約 80~120公里)的大氣層中的風速風向氣壓以及離子複合率等高空大氣物理資料。近年來使用多站雷達-電視系統的同時觀測﹐得到更廣泛更精確的流星體物理資料﹐這對於了解這些小天體在太陽系起源和演化上的作用很有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