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經

洞經

洞經,指三洞真經 北周道士《步虛詞》:“虛皇拊雲璈,眾真誦洞經。”洞經,即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洞”解釋為“通”,“深”,“幽”。三洞即分三乘,洞真為上乘,洞玄為中乘,洞神為下乘。其名始於南朝劉宋時期道士陸修辭的《三洞經書目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洞經
  • 外文名稱:dongjing
  • 作品出處:民間創作
  • 文學體裁樂章
發展演化,來源,分類,細樂,大吹,

發展演化

洞經音樂本是道家誦經的樂章,入清以來,儒、釋、道合流,道教日衰,儒家興盛,洞經音樂逐漸為儒生把持而成為儒家樂禮。故除道、釋兩教的廟會演誦外,儒家祭祀孔子也一樣演誦。傳入蒙自後,清乾隆至民國的百餘年為其鼎盛時期。

來源

蒙自新安所洞經共有三堂,老洞堂最先成立,時間在清朝中葉,王惟璧、李文柄為管,以諸天寺為誦經地點;其次是志化壇,掌壇人為李敏齋(名濟寬,善中醫),以玉皇閣為誦經之地;最後是義化壇,堂壇是張爾昌(字熾齋,張名 之父),以武廟(新安所團保局設此)為誦經地。根據文昌宮的碑文,成立時間約在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年)。
由於從上而下信守儒家教義,壇規較嚴,受到出身、家世和品德等的限制,且不得再入他門。此外,婦女不得進入經堂。入堂演奏須先正衣冠,若有差錯者,輕者罰跪香一柱,重者責以戒尺;若違犯堂規,情節重者予以除名。
滇西洞經在清代最為昌盛。大理現今存曲牌300多個,有:《小白梅》、《月調》等。其中《奉聖樂》為南詔時期所留的宮廷音樂,至今已經1000多年。大理洞經曲牌和洞經壇的數量為全國之最。保山在1949前有48個曲牌,至今仍能演奏的有30個。民國時期,保山,施甸,姚關,但凡年輕男子都會演奏。每逢廟會,祝壽,超度,均離不開洞經。麗江存留22個曲牌。

分類

洞經音樂長期幾經訂正,現在流傳的有二十五支,其中十支是有譜無詞的空牌子。根據演奏的樂器,分為大吹和細樂兩類。

細樂

有《龍鐘震》、《賞宮花》、《一笛簫》、《鶴午園》、《天人樂》、《美女圖》、《蘭清宮》、《浪淘沙》、《山坡羊》、《鬧元宵》、《萬年歡》、《水落音》、《柳葉青》、《黃鶯兒》、《大洞咒》、《洞懺》、《一洞春》、《雙身翅》、《三學士》、《重鏡光》、《五雁歸》、《寶蘊圖》、《方射眼》。樂器包括:笛、簫、小鼓、提板、五音鑼、琵琶、三弦、胡琴木魚、鉭鑼。

大吹

有《將軍令》、《扮妝檯》、《元生贊》、《尾贊》等,樂器包括:大鼓、大鑼、小鑔、芒鑼、大鈸、嗩吶等。
洞經音樂歷盡滄桑,幾經興衰,從文人書生逐漸走向人民民眾。新中國成立後,作為民族文化遺產而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在史無前例的“文革”中,卻遭到“四舊”之嫌而被扼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洞經音樂作為民間古典音樂而得到新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