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洞庭春色賦 蘇軾
吾聞橘中之樂,不減
商山。豈霜餘之不食,而四老人者遊戲於其間。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於一班,舉棗葉之有餘,納芥子其何艱,宜賢王之達觀,寄逸想於人寰。裊裊兮春風,泛天宇兮清閒。吹洞庭之白浪,漲
北渚之蒼灣。 攜佳人而往游,勤
霧鬢與風鬟,命黃頭之
千奴,卷震澤而與俱還,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雲烝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
翠勺銀罌,紫絡青倫,隨屬車之
鴟夷,款木門之
銅鐶。分帝觴之餘瀝,幸公子之破慳。我洗盞而起嘗,散腰足之
痹頑。盡三江於一吸,吞魚龍之
神奸,醉夢紛紜,始如
髦蠻,鼓包山之桂楫,扣林屋之瓊關。臥松風之瑟縮,揭春溜之淙潺,追
范蠡於渺茫,吊
夫差之惸鰥,屬此觴於西子,洗亡國之愁顏。驚羅襪之塵飛,失舞袖之弓彎。覺而賦之,以授公子曰:烏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為我刪之。
譯文
安定郡王用黃柑釀酒,命名為“洞庭春色”,他的侄子趙德麟得到後賞給我,我戲作這篇賦:
我聽說在橘林中遊玩,自然少不了要說到商山(今陝西省商縣東南)。怎能說霜後的橘子不能吃,秦末漢初東園公等四位老人不是就在橘林中遊戲嗎?感悟這人世間的泡影,把千里江山隱藏在一瓣橘子的斑點之中。手舉大棗的葉子很容易,匯集芥子卻是多么困難。應該像賢德的安定王這樣豁達開朗,把超脫的想像寄託於人世間。猶如裊裊的春風,清閒地飄蕩在天宇之上。吹動洞庭的滔滔白浪,漲滿了北方大河的蒼灣。攜著佳人—起去那裡遊覽,讓清風吹拂我們的鬢髮和佳人的髮髻。讓黃色的駿馬帶領許多隨從,捲起震撼湖澤的威力一起奔騰而來。摻糅上江米和大米的稻草,鋪墊上三棱形的菅草。忽然間蒸氣升騰冰水化解,隨即釀出的酒猶如珍珠像淚水一樣滴落下來。用翡翠色的勺子和銀質的酒器,穿戴上裝飾著紫色珠絡的青色綸巾。隨著運酒車上類似貓頭鷹狀的酒囊,叩敲木門上的銅環。分享帝王酒觴里剩下的那一部分殘酒,所幸的是公子德麟並不吝嗇。我急忙洗淨了酒杯起來品嘗,驅散腰腿麻木憋痛的頑疾。好像三江的大水都在這一口豪飲之中,氣吞大江中的魚龍和神鬼。忽而如醉,忽而如夢,腦子裡景色紛紜,開始有些瘋瘋癲癲。搖起用巴山上桂樹做成的船槳,叩開林間瓊樓仙屋的門。醉臥在凜冽松風中瑟瑟地縮緊身體,掬起春天裡潺潺的清泉。追隨著春秋時期越國的名士范蠡到渺茫的幻影之中,追憶和憑弔吳王夫差那孤單的身影。叮囑不幸的西施姑娘用這杯酒,洗刷因亡國的愁怨而衰老的容顏。跌跌撞撞地趕路,衣服鞋襪驚起陣陣滌塵,失去了舞動袍袖、彎腰弓背的姿勢。醒來後作了這篇賦,呈送給公子說: “哈哈!
我的話誇張誇大了,敬請公子替我作些刪改。”
文章注釋
1、橘中之樂:乃指一典故,語出《玄怪錄.巴邛人》,
巴邛人在自己的桔園中,發現有兩個桔子特大,剖開後看到每個桔子裡有兩個白髮紅顏老人在其中遊戲,以為桔中之樂,不減商山四皓,只可惜不能根深蒂固,以致被愚人摘下。他們隨即從袖中抽出一草根,化為飛龍,四人乘龍高飛遠去。作者由此得出結論,人生是虛幻的,世界之大,其實只是一個斑點,一片棗葉,可以納入小小的芥子之中:“吾聞桔中之樂,不減商山。豈霜余之不食,而四老人者遊戲於其間?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於一班;舉棗葉之有餘,納芥子其何艱!宜賢王之達觀,寄逸想於人寰。”這是地地道道的佛家觀點。尚在太守任上,蘇軾已陷入佛家的泥潭中去了。
2、
商山:位於陝西省
丹鳳縣城西7.5公里
丹江南岸。不僅以名奪人,更兼極富詩情畫意,歷來為人們所嚮往。
3、四老人者:四老人與商山有關,當指
商山四皓。分別指的是秦末漢初(前200年左右)的
東園公、
甪里先生、
綺里季和
夏黃公四位著名學者。他們不願意當官,長期隱藏在商山,出山時都80有餘,眉
皓髮白,故被稱為“商山四皓”。後用“商山四皓”代指賢人。
5、鐶:讀音huán,通“環”。圓形有孔可以貫穿的東西:耳~。指~(戒指)。
6、帝觴:帝王的酒器。
7、
髦蠻:語出《詩·小雅·角弓》:“如蠻如髦。”古代泛指少數民族。
8、
范蠡:春秋戰國末期楚國人,後入越,輔佐
越王勾踐滅吳。後乘舟泛海而去,至齊,定居於陶(今山東
定陶西北),經商積資巨萬,稱“
陶朱公”。
9、
夫差: 即
姬夫差(?-前473) 春秋時期
吳國君主(前496-前473)
闔閭次子。曾大敗
越國,與晉爭霸,適逢晉室內亂,夫差一度奪得霸主地位。後連年征戰,民生凋敝,被越國所滅,夫差自殺。
10、西子:即
西施,原名
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
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
勾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
鄭旦一起由
越王勾踐獻給
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
東坡居士,北宋
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
蔡襄、
黃庭堅、
米芾合稱“
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
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
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
豪放派詞人。
文物收藏
此卷是蘇軾白書的《洞庭春色賦》和《中山松醪峨》。“涮庭春色”和“中山松醪”均為酒名。作者藉此抒發他因仕途坎坷而鬱結在心中的不平:“曾日飲之幾何,覺天刑之可逃。”文章豪放暢達,想像豐富:書法沉雄勁健,一氣呵成,珠聯璧合,堪稱雙絕。
作者往後記中寫道:“……紹聖兀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紹聖元年(1094年)作者十l=十九歲,書於被貶謫嶺南途中的襄邑(今河南睢縣)。
拖尾有元人張孔孫。明人黃蒙、李東陽、王辭登、王世懋、王世貞、張孝思題跋,以及乾隆皇帝的題跋和題詩。乾隆時入清內府,在此之前,流傳有緒,鈐諸家鑑藏印記數十方。《平生壯觀》、《書畫記》、《墨緣舡觀》、《石渠寶笈續編》、《壯陶閣書而錄》等書著錄。並刊刻於《秋碧堂帖》、《敬一堂帖》、《三希堂帖》、《壯陶閣帖》等叢帖中,有影印本傳世。溥儀出宮時將此卷攜出,藏於長春偽宮。1945年偽滿洲國覆亡,此件國寶下落不明。吉林省博物館為此尋訪了三十多年。1982年12月終於在一位中學教師家裡找到了它,使這什珍寶重新得到了國家的保護。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大喜事!
文物簡介
《洞庭春色賦》與《
中山松醪賦》,均為蘇軾撰並書,此兩賦並後記,為
白麻紙七紙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縱28.3厘米,橫306.3厘米,前者行書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後者行書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題十行,八十五字,前後總計六百八十四字,為所見其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為蘇軾晚年所作,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
襄邑(今河南
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云:“
紹聖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時年已五十九歲。
文物特色
此二賦筆意雄勁,姿態閒雅,瀟灑飄逸,而
結字極緊,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
結體短肥"的特點。 明
張孝思云:“此二賦經營下筆,結構嚴整,郁屈瑰麗之氣,迴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
王世貞云:“此不惟以古雅勝,且姿態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
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
墨豬跡之可也。”乾隆曾評:“
精氣盤郁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此兩帖清初為
安岐所藏,
乾隆時入清內府,刻入《
三希堂法帖》。
溥儀遜位,被輾轉藏入長春偽帝宮,1945年散失民間。1982年12月上旬發現併入藏吉林省博物館。此卷前隔水、
引首在散失時被人撕掉,造成殘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