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特種郵票)

洛神賦圖(特種郵票)

《洛神賦圖》:這副畫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依據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植的浪漫主義詩篇《洛神賦》創作而成的,是中國古典名畫中的藝術瑰寶。中國國家郵政局此次發行的特種郵票,將原作長575厘米的《洛神賦圖》呈現在方寸之內,並在保持原畫風貌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連同《洛神賦》原文一併呈獻給收藏者。

《洛神賦圖》特種郵票全套10枚(連印),每枚郵票面值均為0.8元。該套郵票由著名郵票設計家王虎鳴先生設計,堪稱中國古代名畫郵票的絕品。它創下中國郵票史上的6個之最:一是反映中國最早古代名畫的一套郵票;二是該套郵票置入全篇賦文1200字(加上題跋文字),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文字最多的一套郵票;三是全套10枚郵票連體橫印,是中國橫連枚數最多、最長的一套郵票;四是該套郵票採用膠雕版14色三次套印,是迄今為止中國郵票刷色最多的一套郵票;五是在郵票印刷史上首次使用“無墨雕刻”工藝;六是將不同年代、不同作者的姊妹書畫篇(《洛神賦》及《洛神賦圖》)在郵票上會合,也是古代名畫題材郵票中的第一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神賦圖
  • 發行日期:2005年9月28日
  • 發行量:890萬枚
  • 齒孔度數:12度
  • 整張枚數:10枚(連印)
  • 整張規格:276×110毫米
  • 版別:膠雕
  •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螢光噴碼
  • 設計者王虎鳴
  • 資料提供北京故宮博物院
  • 責任編輯:趙蕾
  • 印製廠:河南省郵電印刷廠
郵票信息,圖案面值,郵票規格,票面設計,印刷藝術,原畫賞析,藝術鑑賞,六項首創,原地之謎,發行儀式,畫家簡介,

郵票信息

圖案面值

 
圖 序
圖 名
面 值
發行量
(10-1)T
洛神賦圖(局部)
80分
890萬枚
(10-2)T
洛神賦圖(局部)
80分
890萬枚
(10-3)T
洛神賦圖(局部)
80分
890萬枚
(10-4)T
洛神賦圖(局部)
80分
890萬枚
(10-5)T
洛神賦圖(局部)
80分
890萬枚
(10-6)T
洛神賦圖(局部)
80分
890萬枚
(10-7)T
洛神賦圖(局部)
80分
890萬枚
(10-8)T
洛神賦圖(局部)
80分
890萬枚
(10-9)T
洛神賦圖(局部)
80分
890萬枚
(10-10)T
洛神賦圖(局部)
80分
890萬枚

郵票規格

  • 50×30毫米(第一圖、第二圖、第八圖和第十圖)
  • 60×30毫米(第三圖、第五圖、第六圖和第七圖)
  • 40×30毫米(第四圖和第九圖)
洛神賦圖

票面設計

顧愷之的原畫沒有流傳下來,當今存世的四件《洛神賦圖》都是宋人的摹本,其中兩件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一件在美國弗立爾博物館。郵票是採用北京故宮的摹本設計的。全畫共約有人物、動物82個,山、石、樹、舟、水波紋這么多景物都顯太小。摹本年代久遠,畫面斑駁,景物基本看不大清,有的地方還有霉點破損,不少背景色明顯深淺不一。為了彌補這些不足又不失去古畫風韻,設計者下功夫先從畫中提出線條輪廓版,逐一適當修補還原。如畫中護衛的鯨鯢等水禽的鱗片,是一點點線上條版上摳出來的。
畫卷全長575厘米,如何截成幾枚郵票為一套,設計者王虎鳴與攻關組根據原畫反覆揣摩測試,為了較完整地復現長畫中的主要故事情節和景物,最終把全套郵票定為10枚,而要展現幾個中心情節和場景,10枚郵票就不有票幅一致,各枚郵票長短不一,具體規格為:1、2、8、10圖分別為50×30毫米,3、5、6、7圖分別為60×30毫米,4、9圖40×30毫米。採用橫五連印,全套印兩行郵票製成全張票。全張郵票空白上方用300多字簡介了洛神賦圖,底圖採用原畫中精彩局部放大裝飾處理,渾然一體。

印刷藝術

河南郵電印刷廠為印好這套精品郵票,成立了以廠長為首的技術攻關小組,日以繼夜地工作,僅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攻克了製版印刷中的多道難關。按照常規,膠印黑、藍、紅、黃四色可以把圖案印出來,但為了更臻完美,工藝設計抓住這幅畫兩個主色調,從中分出土黃和灰綠兩個專色,保證了全畫色相的穩定性,保證了印刷質量。郵票共用了14個刷色,膠印有10色:黑、藍、紅、黃、綠、十黃、專土、灰綠,銘記面值的鐵紅專色和邊飾圖案的彩虹珠光墨;凹印為4色:用於乾隆題跋文字的棕色,版張上票名和祥雲的金屬光澤墨、每枚郵票上的中國郵政CHINA和洛神賦圖票名的黑色和無墨脊凸。三次套印難度很大,又趕上連降大雨,空氣極度潮濕,紙張收縮,攻關組不得不停機研究,最終用保鮮膜及時把一台台印件密封起來,解決了影響套印準確的難題。
印刷時開始用250線製版,粗看畫面還可以,放大鏡下細看則出現“馬賽克”現象,古畫風韻盡失。改用350高網線後,每個人物的眼睛都很傳神,飛天、拉車的六龍、飛鳥、洛水清波等全都逼真生動,洛神的神采也出來了,畫面背景的色調平整古樸,效果十分理想。
尤其絕妙的是把曹植的《洛神賦》全篇1200字用楷書,不拘泥於原文段落,置於畫面10處稍有空白的背景空間,文隨空白而走,長短不拘,似畫的題跋,自然錯落,有一種書畫結合的獨特美感。賦文用凹印無色脊凸工藝,不顯字跡,以免破壞畫面。脊凸文字在側光之下看去,閃閃發亮,字個個都站立起來了,清晰可辨。這是賦與畫兩件姊妹藝術珍寶首次在一件藝術品上直面親合,令人玩味,也為更好地解讀賦文並欣賞畫面提供了註腳。

原畫賞析

《洛神賦圖》是顧愷之根據三國曹植所著《洛神賦》而創作的,畫卷描繪了曹植從京師(洛陽)東歸封地途經洛水時見到洛神女的情景。雖是虛構的夢幻境地,但畫卷忠於賦文的結構順序,選擇重要情節加以描繪,用具體生動的形象依次給觀者講述了洛神賦所述故事的全過程,成為流芳千古的畫作。
《洛神賦》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曹植與洛水女神之間的愛情故事。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想像力,富有詩意地表達了原作《洛神賦圖》的意境。此長卷採用連環畫的形式,隨著環境的變化讓曹植和洛神重複出現。原賦中對洛神的描寫,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皎若太陽升朝霞”等,以及對人物關係的描寫,在畫中都有生動入神的體現。
此畫用色凝重古樸,具有工筆重彩畫的特色。作為襯托的山水樹石均用線勾勒,而無皴擦,與畫史所記載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時代風格相吻合。原作描述的是詩人情場受挫,未能與所愛的人結合,而通過神話寓言,在想像的空間中讓自己與洛水邊美麗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釋放自己對失去情人的傷懷和思念。此卷很好地傳達了原賦的思想境界,在畫中人們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傳達的思想。它是書畫境中的另一種毫不遜色的《洛神賦》。

藝術鑑賞

《洛神賦圖》特種郵票採用無墨雕刻工藝印製。所謂“無墨雕刻工藝”,是指採用雕刻製版方法製作出《洛神賦》通篇文字,但印刷過程中並不施墨,所以對原作色彩全無影響。該套郵票賦文1200字,正面看只能看到圖而不顯字跡,但在側光之下看去,小字閃閃發亮,清晰可辨。專家稱,這是賦與畫兩件姊妹藝術珍寶首次在一件藝術品上直面親合。
要想看“懂”郵票,需要一定的技巧。據戈中博介紹,欣賞這套特殊郵票有三種方法:一是藉助自然光側看,細小文字清晰可辨,浮雕效果特彆強烈;二是採用數位相機,或通過相機的鏡頭觀看,或拍照觀看,無墨雕刻文字在全反射條件下會出現文字的浮雕效果;三是藉助手電筒照射觀看,入射光的角度以文字的右下方或左下方為佳。採用這種方式欣賞曹植筆下的愛情詩篇,會別有一番意味。

六項首創

《洛神賦圖》郵票有六個第一:
  • 郵票上的中國古代名畫此前多為唐及以後歷代作品,洛神賦圖郵票是移植東晉顧愷之的摹本,這就把郵票上的古代名畫的年代向前推移了300年,是目前反映最早古代名畫的一套郵票;
  • 郵票置入全篇賦文1200字,加上題跋文字,是中圍乃至世界上文字最多的一套郵票;
  • 全套10枚郵票橫連印,是目前中國橫連枚數最多最長的一套郵票;
  • 郵票用膠雕版14色三次套印,是迄今中國郵票刷色最多的一套郵票;
  • 不同年代、作者的姊妹書畫篇(《洛神賦》及《洛神賦圖》)在郵票上匯合,也是古代名畫題材郵票的第一次。
  • 在郵票印刷史上首次使用“無墨雕刻”工藝。

原地之謎

《洛神賦圖》特種郵票原地之謎引人關注。據了解,《洛神賦》原名《感甄賦》,作者為曹操之子曹植。相傳當年曹植從洛陽京都返回封地,途經鞏義芝田洛水河畔,聽說此水之神名叫宓妃,淹死於此,因有感於宋玉對楚王所說的神女之事,於是作了這篇賦。後經東晉傑出畫家顧愷之神筆,成為流芳百世的《洛神賦圖》。
多年來,《洛神賦》故事原地一直存在爭議。人們爭論的焦點,就是賦中地名是實寫還是虛寫。實寫則現有地名可考,虛寫則屬於文學創作,“虛”“實”之間就代表著“鞏義芝田說”和“洛陽說”的各自立場。 鞏義市文物研究室主任席彥昭經過研究認為,《洛神賦》中地名為實寫,“芝田”就是現在的鞏義市芝田鎮,是指地名。與之相印證的有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本《曹植集校注》中的校注,芝田:為地名,即河南鞏縣西南的芝田鎮。為了印證“鞏義芝田說”的觀點,席彥昭還按照《洛神賦》中的路線,騎著腳踏車進行了實地考察。
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偃師古都學會會長劉志清支持“虛寫”之說。他說,大文學家曹植採用文學手法才成就了這篇浪漫主義的愛情名篇,其觸景生情成賦,肯定是虛寫,假如要把每一篇文學作品都當成寫實來看,那豈不成笑談。對於賦中“芝田”二字的釋義,劉志清認為是指“水草豐美的地方”。他認為從《洛神賦》的創作主旨來看,故事原地應是洛陽。
河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員楊海中則認為,把一個神話傳說確定為某個地方就失去了神話的意義,要說“洛神”,哪裡有神?地方政府不能因為考慮開發旅遊、經營文化產業就把神話故事具體化,那會讓人笑話的。楊海中說,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洛神賦》所描述的應該是“洛河中下游流域”。
河南省集郵協會副秘書長戈中博介紹說,國家郵政局公布《洛神賦圖》郵票的發行計畫後,曾有北京、瀋陽、南京、無錫、鞏義和洛陽等城市競爭首發地。經過專家討論,覺得把首發地放在洛陽比較合適。為客觀說明《洛神賦圖》郵票的故事原地,在郵票上1200字的文字注釋中,將該畫卷故事發生地用“洛陽以東”註解。

發行儀式

經中國國家郵政局批准,備受關注的《洛神賦圖》郵票於2005年9月28日在河南洛陽市舉行首發儀式。另外,無錫也舉辦了首發式。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植的《洛神賦》,向人們講述了絕世悽美的愛情故事,詞藻華麗,意境綿延,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篇。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依據這一文學名著進行構思創作,繪製了出神入化的《洛神賦圖》。從此,這一歷史名篇與歷史名畫交相輝映,百世流芳。
《洛神賦圖》郵票的發行和設計已醞釀了多年,擔綱設計的是著名郵票設計師王虎鳴。郵票根據原圖選取了10箇中心情節,分別展現在10杖郵票上;10枚郵票被設計成3種規格,錯落排列以求最佳構圖。全張郵票空白上方用300多字簡介了《洛神賦圖》,底圖採用原畫中精彩局部放大裝飾處理,渾然一體。每枚郵票面值均為0.8元。
中國國家郵政局此次發行的特種郵票,將原作長575厘米的《洛神賦圖》呈現在方寸之內,並在保持原畫風貌不受影響的前提下,連同《洛神賦》原文一併呈獻給收藏者。

畫家簡介

顧愷之(約公元344-405年),是中國東晉時代的畫家,江蘇無錫人,約364年在南京為石棺寺畫維摩詰像,引起轟動。366年當上大司馬參軍,392年為殷仲堪參軍,405年升為散騎常侍。顧愷之多才,工詩賦,善書法,被時人稱為“才絕、畫絕、痴絕”,他的畫風格獨特,被稱為“顧家樣”,人物清瘦俊秀,所謂“秀骨清像”,線條流暢,謂之“春蠶吐絲”。著有《畫論》、《魏晉勝流畫贊》和《畫雲台山記》三本繪畫理論書籍,提出“以形寫神”、“盡在阿堵中”的傳神理論。其《洛神賦》,是根據曹植的賦畫,畫中曹植和隨從在岸上遙望水上飄逸窈窕的洛神和各種神仙怪物。其中一幅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幅被末代皇帝溥儀捲逃到東北,日本投降後散落民間,後被遼寧省博物館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