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趙孟頫行書書法作品)

洛神賦(趙孟頫行書書法作品)

《洛神賦》是宋末元初書法家趙孟頫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趙孟頫曾多次書《洛神賦》,傳世版本也較多,但其中保存完整的精品共兩幅,分別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

《洛神賦》用筆精純、圓潤,結體嚴謹、遒媚,章法平和、瀟灑。趙孟頫師法“二王”,得其筆法,又結合自身的特點,其行書呈現出清俊、典雅之風,《洛神賦》亦是將他的審美理想呈現得淋漓盡致。在《洛神賦》中,“中和”之美充斥全篇,對後世書法藝術事業的發展影響深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洛神賦
  • 作品別名:為盛逸民書洛神賦(全稱)
  • 作者:趙孟頫
  • 創作年代:元代
  • 材質:紙本
  • 書法類型:行書
  • 規格一:縱29厘米,橫220.9厘米
  • 規格二:縱29.2厘米,橫193厘米
  • 字數:902字
  • 現收藏地一:北京故宮博物院
  • 現收藏地二:天津博物館
書法內容,原文,題跋,創作背景,藝術鑑賞,結體,點畫,章法,意境,名家點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書法內容

原文

洛神賦並序
黃初三年,余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辭曰:
余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所見,無乃日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于山隅。
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盪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沓,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游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
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題跋

  • 版本一
洛神賦(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洛神賦(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此卷《洛神賦》共80行,共鈐印37方。末署款“子昂”,無年款。後有元代李倜,明代高啟,清代王鐸、曹溶四家題跋。前隔水王鐸“戊子五月”又題。
  • 版本二
洛神賦(天津博物館藏品)洛神賦(天津博物館藏品)
此卷《洛神賦》共68行。末署款“大德四年四月廿五日為盛逸民書”、“子昂”。卷尾有元代何心山、倪瓚題記,清代英和觀款。

創作背景

趙孟頫五歲起開始學書,幾無間日,對書法酷愛達到情有獨鐘的地步。趙孟頫是元代復古派的領袖,因為他的推動,元代在繼承傳統,特別是在繼承“二王”的書風上出了不少大家。他大力倡導以古法為準則,不取南宋以來的書法之風。趙孟頫學“二王”,功夫最深,尤其是王羲之的《蘭亭序》和王獻之的《洛神賦》。他的這種臨習摹寫,並非僅求形似,而是通過臨寫“二王”,求其用筆之法,求其風格神韻,以煉造自己的風格。經過長期的薈萃眾長融會貫通,趙孟頫46歲之後,終於形成了以“二王”為風範而又有自己鮮明特點的趙體,行書《洛神賦》就是這種高度成熟的重要標誌。
  • 版本一
此卷《洛神賦》行書作品無年款,但據考證大約書於大德末或至大初年(1308年左右)期間。
  • 版本二
此卷《洛神賦》行書作品,於元大德四年(1300),即趙孟頫47歲時為時人盛逸民所書。

藝術鑑賞

結體

《洛神賦》之結體行中兼楷,結體嚴謹,端正勻稱,字形略扁,字勢優美瀟灑,清俊遒媚而內含風骨。其書法雖然出入“二王”之間,但是已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例如在《洛神賦》篇首“言”的書寫,趙孟頫有意將言字中第一筆橫畫拉長,整個字向右上拉起,使字型重心偏離中心。《洛神賦》多處可見其敦厚、平正、樸素、偏扁、帶有古意、略微右斜的字勢,皆為趙孟頫其獨特的書法風格。
洛神賦(天津博物館藏品)局部圖洛神賦(天津博物館藏品)局部圖

點畫

《洛神賦》點畫豐滿而富於變化,牽絲輕盈。筆法圓潤流暢,其中大多數橫畫,順鋒起筆,收筆處或用藏鋒,或略停後帶出附鉤,如“若”“所”;撇畫筆勢舒展,收筆處常常很自然地向左上帶出附鉤,如“余”;至於捺畫有的用藏鋒收筆,化成長點,如“波”;有的稍稍停頓後再帶出附鉤,如“資”;有的字筆畫粗細有致,提按分明,如“殊”;有的字筆畫方圓並用,以橫帶點,如“馬”字最後一筆,這充分證明了趙孟頫書法的用筆精熟這一特點。

章法

《洛神賦》在章法布局上疏朗勻稱、和諧中正、力追古法,用墨剛柔相濟、左右映帶、上下呼應、氣脈連貫、時而輕柔婉約,時而濃墨重筆。這使章法上呈現出對比變化,增加了章法上的“觀賞性”,豐富了章法上的內涵。《洛神賦》書法中縱有行、橫無列,粗細、濃淡的變化豐富,上下左右呼應成章,觀其全篇和諧統一,沒有任何突兀的感覺,呈現出廟堂氣息,整齊規範,融合各家,雍容典雅,溫潤平和。由此可以看出趙孟頫追求“中和”審美理想。

意境

《洛神賦》就好像一首由洞簫吹奏出來的恬靜、悠揚、飄逸的樂曲,即使在篇末略施激揚,也沒有改變恬淡、平和的整體基調,帶領欣賞者步入《洛神賦》篇中神聖的境界。其形式和內容是相互和諧一致的,作者運用嫻熟的書法技巧和對魏晉的嚮往之心,使《洛神賦》的內容和意境得到進一步的感染與升華,使書法美與文學美相互協調和統一。

名家點評

元代書法家李倜:“大令好寫洛神賦,人間合有數本,惜乎未見其全。此松雪書無一筆不合法,蓋以蘭亭肥本運腕而出之者,可雲買王得羊矣。”
元末明初詩人、文學家高啟:“趙魏公行草寫洛神賦,其法雖出入王氏父子間,然肆筆自得,則別有天趣,故其體勢逸發,真如見矯若游龍之入於煙霧中也。”
明末清初書法家、畫家王鐸:“光怪奪目,真沉泗之鼎復現人間。”

歷史傳承

  • 版本一
此卷《洛神賦》於元大德四年(1300)創作完成後,經多方鑑藏,後被收入清代宮廷,卷上共鈐印37方,清代卞永譽的《式古堂書畫匯考》和清內府秘藏《石渠寶笈》皆有著錄。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後,一直作為其館藏品。
  • 版本二
此卷《洛神賦》於元大德四年(1300)創作完成後,曾先後被明代項子京,清代陳準、陳崇本、孫爾準、崇恩、近代張翼等名家所收藏。直至1981年,張翼之子張叔誠將其捐贈給了天津博物館。

重要展覽

2017年9月6日—12月5日,北京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書畫館舉辦“趙孟頫書畫特展”,《洛神賦》為其中展品之一。

作者簡介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宗室,宋太祖子秦王趙德芳的後裔。宋亡,歸里閒居。元世祖忽必烈搜訪“遺逸”,經程鉅夫薦舉,任兵部郎中,後官至翰林學士,封魏國公,諡文敏。是元代成就最高的書畫家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畫作“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開創了元代文人畫新畫風。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傳世書跡較多。傳世畫作有《鵲華秋色圖》、《紅衣羅漢圖》、《謝幼輿匠壑圖》、《秋郊飲馬圖》、《浴馬圖》、《人騎圖》等。著有《松雪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