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注音符號(注音符號)

漢語注音符號

注音符號一般指本詞條

漢語注音符號(Chinese zhuyin),簡稱注音符號,又稱注音字,是為漢語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以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頒行。

注音符號原共39個,排列照“三十六字母”順序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順序,增加一個“ㄜ”總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為準,故有“ㄪ(萬)v、ㄫ(兀)ng、ㄬ(廣)gn”三個符號,後改以北京音為準,“ㄪ(萬)、ㄫ(兀)、ㄬ(廣)”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 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

相對於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目前在中國台灣地區,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為中文字的替代寫法。在生活實用上,注音符號也用在標註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打字輸入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語注音符號
  • 外文名:Chinese zhuyin
  • 類型:半音節文字
  • 語言漢語
  • 創造者章太炎
  • 使用國家:中國
  • 使用時期:大陸1918- ,台灣1946-
  • 標音字母:簡單漢字或漢字某些部件加以修改
  • 標音方法:注音字母(注音符號)
  • 拼音字母:聲母、韻母
  • 管理機構:教育部
  • 個數:44個
發展歷程,第一式,第二式,台灣推廣,詳細信息,寫法,讀法,由來,排列順序,拼音轉換,字母表,聲母表,韻母表,

發展歷程

第一式

191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採用注音字母案”。
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期間備有“記音字母”,凡三十八,聲母二十四,韻母十四,臨時用於審定“國音”,當時,以刂為ㄉ,丨為ㄍ,彡為ㄙ,為ㄟ,厶為ㄥ,並未立ㄦ。後將之正式通過,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公布。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發布“注音字母”,此字母為改良舊日反切而作,用以標註漢字讀音,故曰“注音字母”。凡三十九,聲母二十四,韻母十五(新增韻母ㄦ;“一”豎寫作“一”,橫寫作“ㄧ”,以區別破折號“——”),其中,有十六個參考了章炳麟的“紐文韻文:
“ㄌ”、“ㄋ”、“ㄇ”、“ㄈ”、“ㄗ”、“ㄘ”、“ㄙ”、“ㄕ”、“ㄏ”、“ㄧ”、“ㄩ”、“ㄛ”、“ㄟ”、“ㄠ”、“ㄢ”、“ㄥ”
再另取部分漢字得出其餘二十三個字母,並造一字母“ㄦ”。
1919年,印行《國音字典》(老國音),注音字母為標註國音之用,亦可名曰“國音字母”,又依音理改訂字母次序:
ㄅㄆㄇㄈㄪ、ㄉㄊㄋㄌ、ㄍㄎㄫㄏ、ㄐㄑㄬ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1920年,特開臨時大會,從“ㄛ”分出“ㄜ”,初時“ㄛ”兼表兩音,令人茫然,而“注音字母”業已頒定,不便再有增加,故於“ㄛ”上方正中加小圓點“·”,以示區別,後連寫成“ㄜ”,注質、月、陌、職、緝諸(入聲韻)開口呼之字,“ㄛ”則用於注歌、哿、箇、覺、曷、藥、合諸韻中字,又決議“ㄦ”兼做聲母,用於轉寫外文。
1930年,中央常務會議決議,注音字母改稱“注音符號”。
1932年,在“編定《國音常用字彙》特組會議”時決定,為了說明上的方便,添補一個注音符號“ㄭ(帀)”,作為“ㄓ”、“ㄔ”、“ㄕ”、“ㄖ”、“ㄗ”、“ㄘ”、“ㄙ”7個聲母單獨成音節時的省略韻母(即虛母)。
同年5月7日,正式以“新國音”取代“老國音”,漢語改採北京音為標準,“ㄪ(萬)v、ㄫ(兀)ng、ㄬ(廣)gn”三個符號不再使用,只用於標註方言。

第二式

1986年,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公布以羅馬字拼寫的漢語譯音系統“注音符號第二式”。由於注音符號在台灣地區推行相當成功,小學生皆被要求熟練使用。所以在閩南語、客家語的教學上,教育主管部門另外增添新符號以使之能夠拼讀這些“鄉土語言”(方言),目前這些新符號已收錄至Unicode編碼中的“Bopomofo Extended”區。
在2000年左右,台灣教育主管部門頒布一套通用拼音規則。嘗試以拉丁化的拼音方式取代注音符號(ㄅㄆㄇㄈ)的使用,並取代注音符號第二式(MPS II),目前已落實在地名拼寫上。
2008年9月16日,台當局“行政院跨部會會議”通過相關主管部門的提案,確定未來中文譯音政策將改採漢語拼音,不再使用民進黨政府6年前決定的通用拼音。持續多年的兩岸“拼音大戰”,終於落下帷幕。
“注音符號”目前仍為中國台灣地區漢字的主要拼讀工具之一,是國小語文教育初期必學內容;中國大陸地區自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以後停止推廣使用,但在漢語字典等基礎工具書中對漢字注音時仍有標註。

台灣推廣

目前在現代標準漢語使用的注音符號有37個(聲母21個,介母3個,韻母13個)。1986年,台“教育部”公布以羅馬字拼寫的漢語譯音系統“注音符號第二式”,因而把注音符號稱為“注音符號第一式”。目前,台灣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必須先進行為期十周左右的注音符號教學,以作為其後漢字發音的拼讀工具。生活實用上,注音符號是標註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漢字輸入法。注音符號在台灣推行相當成功,小學生皆要求熟練使用。在台灣閩南語、客家語的教學上,教育主管部門另外增添新符號以使之能夠拼讀這些“鄉土語言”(方言),稱之為“台灣方言音符號”。

詳細信息

寫法

直式


ˋ



ˊ


ˋ
橫式
ㄓㄨˋ
ㄧㄣ
ㄈㄨˊ
ㄏㄠˋ

讀法

【】表示與其他聲母或韻母連用時之發音
單音
注音與各發音法比較 1
注音
通用拼音
漢語拼音
範例(注音與漢語拼音)
b
b
p
巴(ㄅㄚ, bā)
p
p
p’
杷(ㄆㄚˊ, pá)
m
m
m
馬(ㄇㄚˇ, mǎ)
f
f
f
夫(ㄈㄨ, fu)
v
d
d
t
地(ㄉ丨ˋ, dì)
t
t
t’
提(ㄊ丨ˊ,tí)
n
n
n
你(ㄋ丨ˇ, nǐ)
l
l
l
利(ㄌ丨ˋ, lì)
g
g
k
告(ㄍㄠˋ, gào)
k
k
k’
考(ㄎㄠˇ, kǎo)
ng
h
h
h
好(ㄏㄠˇ, hǎo)
ji
j
ch
叫(ㄐ丨ㄠˋ, jiào)
ci
q
ch’
巧(ㄑ丨ㄠˇ, qiǎo)
si
x
hs
曉(ㄒ丨ㄠˇ, xiǎo)
jhih【jh】
zhi【zh】
chih【ch】
主(ㄓㄨˇ, zhǔ)
chih【ch】
chi【ch】
ch'ih【ch'】
楚(ㄔㄨˇ, chǔ)
shih【sh】
shi【sh】
shih【sh】
書(ㄕㄨ, shū)
rih【r】
ri【r】
jih【j】
如(ㄖㄨˊ, rú)
zih【z】
zi【z】
tz 【tz/ts】
在(ㄗㄞˋ, zài)
cih【c】
ci【c】
tz’ŭ【ts’】
才(ㄘㄞˊ, cái)
sih【s】
si【s】
ssŭ【s】
蘇(ㄙㄨ, sū)
a
a
a
大(ㄉㄚˋ, dà)
o
o
o
多(ㄉㄨㄛ, duō)
e
e
e
何(ㄏㄜˊ, hé)
e
ê
eh
爹(ㄉ丨ㄝ, diē)
ai
ai
ai
曬(ㄕㄞˋ, shài)
ei
ei
ei
雷(ㄌㄟˊ, léi)
ao
ao
ao
少(ㄕㄠˇ, shǎo)
ou
ou
ou
收(ㄕㄡ, shōu)
an
an
an
山(ㄕㄢ, shān)
en
en
en
申(ㄕㄣ, shēn)
ang
ang
ang
上(ㄕㄤˋ, shàng)
eng
eng
eng
生(ㄕㄥ, shēng)
er
er
erh
而(ㄦˊ,ér)
ㄧ或一
yi【i】
yi【i】
yi【i】
尼(ㄋㄧˊ, ní)
wu【u】
wu【u】
wu【u】
努(ㄋㄨˇ, nǔ)
yu【u】
yu【ü】
yu【u】
女(ㄋㄩˇ, nǚ)
連音
注音與各發音法比較 2
注音
通用拼音
漢語拼音
威妥瑪拼音
範例(注音與漢語拼音)
丨ㄚ
ya【ia】
ya【ia】
ya【ia】
加(ㄐ丨ㄚ, jiā)
丨ㄛ
yo
yo【io】
yo【io】
喲(丨ㄛ, yō)
丨ㄝ
ye【ie】
ye【ie】
yeh【ieh】
階(ㄐ丨ㄝ, jiē)
丨ㄞ
yai
yai
yai【iai】
丨ㄠ
yao【iao】
yao【iao】
yao【iao】
囂(ㄒ丨ㄠ,xiao)
丨ㄡ
you【iou】
you【iu】
yu【iu】
休(ㄒ丨ㄡ, xiū)
丨ㄢ
yan【ian】
yan【ian】
yen【ien】
掀(ㄒ丨ㄢ, xiān)
丨ㄣ
yin【in】
yin【in】
yin【in】
巾(ㄐ丨ㄣ, jīn)
丨ㄤ
yang【iang】
yang【iang】
yang【iang】
江(ㄐ丨ㄤ,jiāng)
丨ㄥ
ying【ing】
ying【ing】
ying【ing】
京(ㄐ丨ㄥ, jīng)
ㄨㄚ
wa【ua】
wa【ua】
wa【ua】
抓(ㄓㄨㄚ, zhuā)
ㄨㄛ
wo【uo】
wo【uo】
wo【uo】
挪(ㄋㄨㄛˊ, nuó)
ㄨㄞ
wai【uai】
wai【uai】
wai【uai】
怪(ㄍㄨㄞˋ, guài)
ㄨㄟ
wei【uei】
wei【ui】
wei【ui】
歸(ㄍㄨㄟ, guī)
ㄨㄢ
wan【uan】
wan【uan】
wan【uan】
官(ㄍㄨㄢ, guān)
ㄨㄣ
wun【un】
wen【un】
wen【uno】
滾(ㄍㄨㄣˇ, gǔn)
ㄨㄤ
wang【uang】
wang【uang】
wang【uang】
壯(ㄓㄨㄤˋ, zhuàng)
ㄨㄥ
wong【ong】
weng【ong】
weng【ong】
中(ㄓㄨㄥ, zhōng)
ㄩㄝ
yue
yue【üe】
yueh【ueh】
靴(ㄒㄩㄝ, xuē)
ㄩㄢ
yuan
yuan【üan】
yuan【uan】
犬(ㄑㄩㄢˇ, quǎn)
ㄩㄣ
yun
yun【ün】
yun【un】
群(ㄑㄩㄣˊ, qún)
ㄩㄥ
yong
yong【iong】
yung【iung】
穹(ㄑㄩㄥˊ, qióng)
語調
注音聲調有五種:
第一聲,(陰平,調值55,四角點聲時不標,調號標註時不標或標為“ˉ”);
第二聲,(陽平,調值35,四角點聲時標在左下角,調號標註時標為“ˊ”);
第三聲,(上聲,調值214,四角點聲時標在左上角,調號標註時標為“ˇ”);
第四聲,(去聲,調值51,四角點聲時標在右上角,調號標註時標為“ˋ”);
第五聲,(入聲,調值5,四角點聲時標在右下角,調號標註時標為“·”,新國音已取消)。
註:另有“輕聲”,標為“˙”,豎寫時標在最上方,橫寫時標在最左方,屬於聲調丟失後的特殊發音,故不算入發音法。

由來

注音符號的來源並沒有正式的文告,但通常是以古文或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的。採用表聲字的原始古字來代表,因其筆劃最少。
符號
來源
取聲
聲母
“包”之古體,《說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是懷孕的形象,讀“ㄅㄠ”
取其“ㄅ”聲,讀作“ㄅㄜ”
“撲”字篆文,又作“攴”,《說文解字》:“攵,小擊也。”,即手執竿輕敲,讀“ㄆㄨ”
取其“ㄆ”聲,讀作“ㄆㄜ”
“冖”即"冪"的本字,字如其形,有從上遮蔽覆蓋之意,故“冒”、“帽”等含覆蓋義的字均由“冖”構成,讀“ㄇ丨ˋ”
取其“ㄇ”聲,讀作“ㄇㄜ”
說文解字:“匚,受物之器。”,古代一種盛物器具,篆文亦作“匚”,橫臥的匣子模樣,讀“ㄈㄤ”
取其“ㄈ”聲,讀作“ㄈㄜ”
“萬”字小寫,本念“ㄪㄢˋ”,今讀“ㄨㄢˋ”,閏音,已不用
取其“”聲,讀作“ㄜ”
以篆文“刀”字楷化所得,讀“ㄉㄠ”
取其“ㄉ”聲,讀作“ㄉㄜ”
出自“子”字篆文的倒置形,曾借為“突”字,讀“ㄊㄨ”
取其“ㄊ”聲,讀作“ㄊㄜ”
“乃”之古體,讀“ㄋㄞˇ”
取其“ㄋ”聲,讀作“ㄋㄜ”
出自“力”字篆文(筋的含義),“筋”字字形亦由“力”所構成,以力造形,作用為“力氣”,讀“ㄌ丨ˋ”
取其“ㄌ”聲,讀作“ㄌㄜ”
同“澮”,田間水道之義,字如其形,《說文解字》:“巜,水流澮澮也。”,川之小者,田間的水道,本念“ㄍㄨㄞˋ”,今讀“ㄎㄨㄞˋ”
取其“ㄍ”聲,讀作“ㄍㄜ”
此字下半部正如氣息由喉中上升,上半部則好似阻擋氣流上升,因而發“咳嗽”聲,《說文解字》:“丂,氣欲舒出,勹上礙於一也。”,氣受阻礙無法舒出或行而不利 ,讀“ㄎㄠˇ”
取其“ㄎ”聲,讀作“ㄎㄜ”
表示高而上平,本念“ㄫㄜ·”(入聲),今讀ㄨˋ,一般用作標示語氣詞,閏音,已不用
取其“ㄫ”聲,讀作“ㄫㄜ”
非“廠”字簡體,山側岩石突出覆蓋處,崖下避風躲雨,人可居住之意,讀“ㄏㄢˇ”或“ㄏㄢˋ”
取其“ㄏ”聲,讀作“ㄏㄜ”
“丩”即古之“糾”字,其篆文如藤蔓糾纏模樣,《說文解字》:“丩,相糾繚也。”,讀“ㄐ丨ㄡ”
取其“ㄐ”聲,讀作“ㄐㄧ”
ㄑ,水小流,即涓涓細流之義,同"畎",義同“川”,田間溝渠,讀“ㄑㄩㄢˇ”
取其“ㄑ”聲,讀作“ㄑㄧ”
崖下蓋屋之義,本念“ㄬㄧㄢˇ”,今讀“ㄧㄢˇ”,閏音,已不用
取其“ㄬ”聲,為“ㄋ”齶化,讀作“ㄬㄧ”
丅,篆文“下”字,讀“ㄒ丨ㄚˋ”
(曾有“(上厶下丨)”符號以表“ㄒ”、“ㄙ”之中間音,已不用)
取其“ㄒ”聲,讀作“ㄒㄧ”
“之”之篆文楷化,民間亦有此寫法,如人民幣上有一小印,書“行長之章”,其中“之”字即是如此,讀“ㄓ”
取其“ㄓ”聲,讀作“ㄓ”
“彳”之篆文,形如人脛骨三屬相聯,《說文解字》:彳,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凡彳之屬皆從彳,《正字通》:“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彳亍為行。” ,讀“ㄔˋ”
取其“ㄔ”聲,讀作“ㄔ”
“屍”之篆文,如人橫臥模樣,也似陳列屍體祭祀,讀“ㄕ”
取其“ㄕ”聲,讀作“ㄕ”
古之“日”字,讀“ㄖˋ”
取其“ㄖ”聲,讀作“ㄖ”
“節”字古體,分尖團音讀“ㄗㄧㄝˊ”
取其“ㄗ”聲,讀作“ㄗ”
出自“七”字篆文,分尖團音讀“ㄘㄧ”
取其“ㄘ”聲,讀作“ㄘ”
“厶”即“私”之本字,讀“ㄙ”
取其“ㄙ”聲,讀作“ㄙ”
介母

(豎排作“”)
數字之始,讀“ㄧ”
切其“ㄧ”韻,讀作“ㄧ”
“五”之古文,讀“ㄨˇ”
切其“ㄨ”韻,讀作“ㄨ”
“ㄩ”之篆文,形如柳條所編的盛飯器具,《說文解字》:“ㄩ,飯器,以柳為之,象形,凡ㄩ之屬皆從ㄩ。”,古盛飯之器,讀“ㄑㄩ”
切其“ㄩ”韻,讀作“ㄩ”
韻母
《廣韻》:“丫,象物開之形。”,物之歧頭曰“丫”,讀“丨ㄚ”
切其“ㄚ”韻,讀作“ㄚ”
古之“呵”字,“丂”篆文反形,“丂”本義氣不通達,則“ㄛ”為通達透出,《說文解字》:“ㄛ,反丂也。”,本念“ㄏㄛ”,今讀“ㄏㄜ”
切其“ㄛ”韻,讀作“ㄛ”

正如念“ㄜ”之字多自“ㄛ”分化而出,“ㄜ”亦為“ㄛ”之轉化,本為"ㄛ"上加一點,後印刷書寫均改作“ㄜ”形。
切其“ㄜ”韻,讀作“ㄜ”
由“也”字篆文楷化所成,讀“丨ㄝˇ”
切其“ㄝ”韻,讀作“ㄝ”
“亥”字古文之別體,讀“ㄏㄞˋ”
切其“ㄞ”韻,為“ㄚ”和“ㄧ”合音,讀作“ㄞ”
《說文解字》:“流也,從反廠,讀若移,凡乁之屬皆從乁。”,讀“ㄧˊ”,古時“ㄧ”、“ㄟ”兩韻有所關聯,故藉以表示“ㄟ”
切其“ㄟ”韻,為“ㄜ”和“ㄧ”合音,讀作“ㄟ”
“麼”,小也,細也,"麼"的本字,其篆文如嬰兒出生的模樣,《說文解字》:“麼,小也。”,讀“丨ㄠ”
切其“ㄠ”韻,為“ㄚ”和“ㄨ”合音,讀作“ㄠ”
“又”字篆文如握於手之象形,伸出手指頭的模樣,後專指右手,又借表為“更然”、“更再”之“又”,讀“丨ㄡˋ”
切其“ㄡ”韻,為“ㄛ”和“ㄨ”合音,讀作“ㄡ”
草木花蕊尚未發放函然之義,又形如草木含苞之貌,《說文解字》:“ㄢ,艸木之華未發圅然”,花苞之象形,讀“ㄏㄢˊ”或“ㄏㄢˇ”
切其“ㄢ”韻,為“ㄚ”和“ㄯ”合音,讀作“ㄢ”
匿也,為“隱”字篆文楷化而來,如人逃遁隱匿模樣,讀“丨ㄣˇ”
切其“ㄣ”韻,為“ㄜ”和“ㄯ”合音,讀作“ㄣ”
同“尪”和“尩”,其篆文形如跛了一腳而彎曲的模樣,《玉篇·尢部》:“尢,跛、曲脛也。”,腳跛也,讀“ㄨㄤ”
切其“ㄤ”韻,為“ㄚ”和“ㆭ”合音,讀作“ㄤ”
同“厷”和“肱”,由其篆文楷化而來,如人胳臂彎曲模樣,《說文解字》段玉裁註:“ㄥ,古文厷,象形,象曲肱。”,讀“ㄍㄨㄥ”
切其“ㄥ”韻,為“ㄜ”和“ㆭ”合音,讀作“ㄥ”
《說文解字》:工,巧飾也,象人有規榘也,與巫同意,讀“ㄍㄨㄥ”(亦標作“ㄍㆲ”)
(因北方方言中“風、峰、翁”等字大多異化為ㄥ,故原注音方案中本無此設定,乃後來台灣相關部門為拼寫方音所另行加設)
切其“ㆲ”韻,為“ㄨ”和“ㆭ”合音,讀作“ㆲ”
為“人”之古文奇字楷化而來,從“人”之字,位於左側則作“亻”,如“伯”、“仲”,位於下方則作“兒”,如“皃”、“兄”,因“兒”自從“兒”,故據以造“兒”,讀“ㄦˊ”
切其“ㄦ”韻,音如“ㄜ”捲舌,讀作“ㄦ”
取自“師”字右部,故音亦從“師”字音尾,僅與“ㄓ”、“ㄔ”、“ㄕ”、“ㄖ”、“ㄗ”、“ㄘ”、“ㄙ”相拼,不能單獨存在,已不用
切其“ㄭ”韻,讀作“ㄭ”
其他
ㄯ(乃)
寫作“ㄋ”多加一筆直豎,表示前鼻韻母韻尾,只作解釋聲隨韻母之用,如“乾”、“因”等字韻尾,已不用
寫作“ㄫ”多加一筆直豎,表示後鼻韻母韻尾,只作解釋聲隨韻母之用,如“剛”、“經”等字韻尾,已不用
寫作“ㄇ”多加一筆直豎,表示閉口韻韻尾,只作標註外來語及方言之用,如“達姆彈”之“姆”,閏音,已不用

排列順序

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時,次序大致依三十六字母的傳統,以“見溪”開始,“來日”結束,其順序規定如下:
聲母:ㄍㄎㄫㄐㄑㄬㄉㄊㄋㄅㄆㄇㄈㄪㄗㄘㄙㄓㄔㄕㄏㄒㄌㄖ
介母:ㄧㄨㄩ
韻母:ㄚㄛㄜㄝㄟㄞㄠㄡㄢㄤㄣㄥㄦ
1919年,依發音部位重新排定,即:
聲母:ㄅㄆㄇㄈㄪㄉㄊㄋㄌㄍㄎㄫㄏㄐㄑㄬㄒㄓㄔㄕㄖㄗㄘㄙ
介母:ㄧㄨㄩ
韻母: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拼音轉換

漢語注音符號漢語拼音都能表示漢字的讀音,因此它們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一般來說,從注音符號轉換為漢語拼音,可以直接將每個注音符號轉換為對應的漢語拼音符號即可,具體的對應可參見注音符號的表格,其中括弧內即為對應的漢語拼音符號。但是有幾點需要注意:
“ㄜ”對應漢語拼音中的“e”,“ㄝ”對應漢語拼音中的“ê”。然而在漢語拼音中,“ê”除個別單用情況外,均被簡寫為“e”,如“ie”、“ue”等。另一個特殊情況是“ㄦ”漢語拼音寫作“er”,但作韻尾時僅寫“r”。
由於北方方言中“風、峰、翁”等字大多因為異化作用發成ong,故而注音方案並未單獨設定“ong”的符號,所以“ㄨㄥ”在漢語拼音中寫作“ong”,“ㄩㄥ”寫作“iong”。
因為沒有實際上的“iu”、“ui”等音節,所以韻母“丨ㄡ”即“iou”在拼音方案中簡寫作“iu”,“ㄨㄟ”即“uei”簡寫作“ui”,“ㄨㄣ”即“uen”簡寫作“un”。
單成音節的“丨”、“ㄨ”、“ㄩ”分別寫作“yi”、“wu”、“yu”。“ㄩ”在很多情況下簡寫成“u”,詳見漢語拼音方案。
在舊式注音拼法中,“ㄓ、ㄔ、ㄕ、ㄖ、ㄗ、ㄘ、ㄙ”等音節需加符號“ㄭ”注成"ㄓㄭ、ㄔㄭ、ㄕㄭ、ㄖㄭ、ㄗㄭ、ㄘㄭ、ㄙㄭ",新式中則不需,單注“ㄓ、ㄔ、ㄕ、ㄖ、ㄗ、ㄘ、ㄙ”即可,需要特別指出其韻母時,仍用符號“ㄭ”表示。但漢語拼音中仍類似舊式拼法,必須添加韻母“i”方可組成音節,故這些音節在漢語拼音中寫作“zhi chi shi ri zi ci si”。

字母表

聲母表

(24個)
ㄅ(b)
ㄆ(p)
ㄇ(m)
ㄈ(f)
ㄪ(v)
ㄉ(d)
ㄊ(t)
ㄋ(n)
ㄌ(l)
ㄍ(g)
ㄎ(k)
ㄫ(ng)
ㄏ(h)
ㄐ(j)
ㄑ(q)
ㄬ(gn)
ㄒ(x)
ㄓ(zh)
ㄔ(ch)
ㄕ(sh)
ㄖ(r)
ㄗ(z)
ㄘ(c)
ㄙ(s)

韻母表

(38個)
ㄧ(i)
ㄨ(u)
ㄩ(ü)
ㄦ(er)
ㄚ(a)
ㄧㄚ(ia)
ㄨㄚ(ua)
ㄛ(o)
ㄧㄛ(io)
ㄨㄛ(uo)
ㄜ(e)
(ê)
ㄧㄝ(iê)
ㄩㄝ(üê)
ㄞ(ai)
ㄧㄞ(iai)
ㄨㄞ(uai)
ㄟ(ei)
ㄨㄟ(uei)
ㄠ(ao)
ㄧㄠ(iao)
ㄡ(ou)
ㄧㄡ(iou)
ㄢ(an)
ㄧㄢ(ian)
ㄨㄢ(uan)
ㄩㄢ(üan)
ㄣ(en)
ㄧㄣ(in)
ㄨㄣ(uen)
ㄩㄣ(üen)
ㄤ(ang)
ㄧㄤ(iang)
ㄨㄤ(uang)
ㄥ(eng)
ㄧㄥ(ing)
ㄨㄥ(ong)
ㄩㄥ(ion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