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國音

老國音

老國音,中國國語運動中,1913年“讀音統一會”議定的漢語標準音。後被新國音取代。

1913年,新建立的民國政府制定的老國音雖以北京音為主,但為了兼顧各地,仍具有當時的南京官話特徵,如有入聲等。當時預定為官方語言的國音是北京話和南京話的結合:平翹、前後鼻、尖團區分、部分音調按照北京話,而部分韻母、入聲音調按照南京話,成為一個北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複合國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國音
  • 基礎:北京話
  • 音系:北京官話(糅合江淮官話)
  • 方言:官話
  • 性質:非自然語言
音系,推行,反思,

音系

在北京音系的基礎上,增加了微母[ʋ](ㄪ)、疑母洪音[ŋ](ㄫ)和細音[ɲ](ㄬ),區分尖團音,保留入聲(採用南京話的入聲形式),這些語音特徵普遍存在於中國南方諸語中。

推行

限於當時各方面的條件和認識,未能很好地推廣,後被新國音(純粹的北京音系)取代。之後對於老國音產生了種種誤解,如“雜糅古今南北是無法推廣的”,甚至出現了“只有趙元任一個人會說”的言論。事實上,現在南方各地一些中老年人說的帶有濃重口音的國語就接近老國音。而他們沒有接觸過老國音,只是在學習國語時無意地把方音帶了進去。

反思

老國音推行不力的主要原因在於民國初年政局動盪,軍閥割據,政府沒有能力推行。
老國音以北京音係為基礎,還顧及各地語音,仍具有南京官話的特徵,如有入聲等。當時預定為官方語言的國音是南京話和北京話的結合:平翹、前後鼻、尖團區分、部分音調按照北京話,而部分韻母、入聲音調按照南京話,成為一個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複合國語。由此能和中古音形成更為嚴整的對應關係;而新國音使用純粹的北京音系,僅顧及華北地區的漢語,對南方諸漢語的考慮不足。進入21世紀後,保衛南方諸語(方言)的呼聲此起彼伏,其中的問題在於國語推廣的強制性而非新國音本身的缺陷或者說老國音的“優點”。應當這么說,語言本身是不存在優缺點之分的。
老國音與國語(新國音),一個是推行不力導致最後被棄置,一個是強制性推廣壓制方言導致方言生存空間受打壓。今天的人們應該有所審視反思,應儘量推行標準語但儘可能保留方言的生存空間。
另一方面,老國音在審定字音時出現了一些標準不統一的情況。這種情況延續到了新國音字音的審定中,新國音的審定不嚴謹導致了今日國語混亂的文白異讀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反而是京劇念白和北京舊文讀相比老國音更有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