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HD,症狀,幼兒期,學齡前,學齡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後延症,診斷,原因,數字,共病,以下是以“注意力”為主的特徵,以下是以“過動”為主的特徵,以下是以“衝動”為主的特徵,治療,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行為治療,運動治療,
ADHD
注意力缺失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首次在20世紀初被討論。1902年,由一位對孩童疾病有興趣的喬治史提爾(George Still)醫生在倫敦發表了相關文章。他發現一些孩子似乎停不下來,情緒容易起伏,常常惹麻煩。ADHD的主要特徵是不專注、過動和衝動,但這些症狀多會造成他們很難遵守規則行為或者維持固定的表現。史提爾醫生認為這些兒童“對於動作控制有不正常之處。”他寫了一篇以此為主題的文章並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美國心理學會公布的
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簡稱DSM)在1980年對於
過動症作了第一次的描述,並將它稱之為“
兒童期的過動反應異常。”之後相關學者經過多次修改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這個名詞終於產生,而它的症狀以及診斷的規範也越來越明朗。第四版最新的
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Ⅳ)把ADHD分成三種不同的類型:分別有“
注意力缺失”、“過動”、“注意力缺陷合併過動”。 在DSM-Ⅳ裡面,注意力缺陷和過動/衝動各有9種症狀,符合6種以上的症狀就可以確認診斷。同時,每一個症狀都必須在一個以上的環境中發生,比如說:在學校與在家裡。其它條件包括必須在7歲以前就觀察到相關症狀,且沒有其它的心理因素導致。 使用核磁共振(MRI)與功能性掃描(FMRI,可分析腦部血流量)可幫助我們了解ADHD患者,和一般人腦部結構與功能性的相異處。目前最一致的資料是小腦中間(小腦蚓部,位於腦後下端)及腦部中間區域(包括部分腦幹)的大小縮減。
過去我們認為ADHD與腦部前額葉相關。然而,事實上,大部分受ADHD困擾的人是由於
小腦沒有適當地發揮功能。在過去的20年中的研究發現,
小腦發育不良的人同時有ADHD的症狀。藉由功能性掃描也發現ADHD患者的小腦活躍度很低。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利他林(Ritalin,最常使用的處方藥物)可以使ADHD小腦活躍度低的地方增進活躍度。我們也知道ADHD不是單獨出現,往往合併像是讀寫困難、發展性協調困難、甚至自閉症。這暗示了腦部多區域或是單區域功能不良會影響多區域整合聯結。有一些獨立研究,支持這些診斷,其實都是由於小腦機能所造成的。
我們知道,目前多動症患兒越來越多了,那多動症的患病率到底是多少?隨著國際上有關多動症診斷標準的逐漸統一,現在國內外學者報導的多動症患病率已比較接近,如美國3.4-4.7%、德國3.9%-9.0%、日本4%、澳大利亞7.5%-11%、紐西蘭3.0%、巴西5.8%。近年來,我國各地報導的多動症患病率約為1.3%-13.4%,如北京8.6%、上海4.0%、天津3.8%、河南10.2%、哈爾濱6.9%、吉林10.8%、合肥10.6%、湖南7.3%、廣州1.3%。綜合國內7項大型的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兒童多動症的患病率為4.31%-5.83%。目前國外學者一般認為,多動症的患病率約為3%-6%。粗略估計,我國約有1461-1979萬的多動症患兒!
多動症是
兒童期最為常見的一種心理行為障礙,已引起了廣大家長、老師、醫務工作者及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患了多動症後,尤其是重症或有共病的患兒,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病情會逐漸加重,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而且還會給家庭、學校和社會造成極大的傷害,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多動症呈慢性過程,症狀持續多年,甚至終身存在。約70%的患兒症狀會持續到青春期,30%的患兒症狀會持續終身。更甚的是,因為孩童時期的忽略,會導致成人無論在工作表現、日常生活或人際關係的互動上產生困擾,以至於陷入自信心不足、挫折、沮喪、不明的脾氣暴躁,甚至產生憂鬱症。另外,繼發或共患破壞性行為障礙及
情緒障礙的危險性也提高,成年期物質依賴、反社會人格障礙和違法犯罪的風險亦可能增加。
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注意力缺陷障礙,這個名詞首先於1980年出版的DSM第三版出現。在1987年出版的修訂本中,才改用現在的名稱。這個病症在台灣被稱為注意力缺陷
過動症,在香港被稱為專注力失調過度活躍症,而在日本則被稱為注意欠陷多動性障害。在韓國則被稱為注意力缺乏過剩行動障礙(주의력결핍 과잉행동장애)。目前被稱為注意力缺陷免疫綜合症。
除了ADHD或ADD以外,過去也曾採用過度活躍症或
多動綜合症(Hyperkinetic Syndrome,簡稱HKS);微細腦損傷、微細腦機能障礙(Minimal Cerebral Dysfunction,簡稱MCD)等各種名稱。此外,外國出版物有時為了迴避“disorder”這一個比較負面的詞語,會改稱為Attention-Deficit Syndrome(注意力不足候群,簡稱ADS)。
對ADHD比較確切的定義,記載於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文本修改版(DSM-IV-TR,APA,2000年)。ADHD的主要病徵是:
注意力散渙 (inattentive) 或 集中困難 (Attention-deficit)
活動量過多 (hyperactive 或 hyperkinetic)
自制力弱 (impulsive)
而基於以上三種病徵出現的優勢,再把ADHD細分為以下三個分類:
注意力缺陷型 (mainly inattentive)
過動/
衝動控制障礙型(mainly hyperactive-impulsive)
混合型 (combination)
有ADHD的孩子,其表現通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無法抑制自己的衝動以及坐立不安的情況。在大人,主要問題則常在於ADHD患者無法計畫好他們的生活與每日簡單的工作,因此注意力不集中與坐立不安的情況常是次要的問題。美國疾病管制局強調診斷ADHD必須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醫療提供者才可,否則容易被誤診與處方,這是相當危險的。
症狀
幼兒期
進行 ADHD 測試時,由於其症狀不明顯,所以比其它疾病更複雜更難判斷。在幼兒期時,通常不會有太明顯的症狀,而是會有些特別的型態,當然不能只靠這種現象來判斷是否患有 ADHD ;到了學齡時期,如懷疑患有 ADHD ,過去幼兒期的種種情況,可有效幫助醫師進行診斷。
幼兒期的症狀包含:
1. 吃奶時不太會吸吮,或在吃奶的過程中哭鬧,需要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餵奶。
2. 睡眠時間非常短,或即使入睡亦常醒來。
3. 常常哭鬧或感到煩躁、會有坐立不安的感覺。
4. 過度的吸吮手指或撞頭、往前後方向搖擺身體。
5. 等到會爬行時,不斷地四處亂爬。
6. 日常生活非常不規律,像睡眠與吃奶等。
7. 大小便訓練非常困難。
學齡前
3歲至5歲的兒童有高活動率,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所以注意力不足與衝動是很平常的現象。
因此,在這個發展階段分辨一般或 ADHD 的兒童非常不容易。由於幼稚園是以遊戲為主的環境,因此除非特別觀察,否則不容易區分兒童的正常行為和異常行為。但是如果症狀十分明顯,已經干擾到其認知功能的發展或語言學習的能力時,還是可以藉由比較同年齡兒童的發展程度進行診斷。
通常,到了 5 - 6 歲左右開始,問題會逐漸一一浮現。後來被認為患有 ADHD 的兒童,大部分都會顯現出如下的型態。(但是,這些現象亦可能因憂鬱、不安、躁症、濫用藥物、情緒障礙等因素所引起,因此需特別留意。)
1. 與同年齡層或兄弟間的打架次數頻繁。
2. 有時在無特別原因的情況下,會有非常憤怒的傾向。
3. 部分 ADHD 兒童具有高攻擊性。
4. 無法完成有結構性或有訂定目標的活動,如塗顏色、畫圖、遊戲等。
5. 雖然如同跑步等的大肌肉運動技術發達正常,但在語言能力、畫圖、使用剪刀等,對要求協調性的活動較落後。
6. 也可能持續幼兒睡眠問題(睡眠中時常醒來,不規則的
睡眠習慣)。
7. 整體來說活動量大,不太喜歡聽從爸爸媽媽或老師的話。
8. 注意力集中時間比其它兒童短,而且容易散漫。
9. 因盲目的玩耍方式或行為而容易受傷。
10. 會有「很不好管」或「行為上有問題」等的老師評語。
11. 對與其它小朋友同享玩具或依順序等待感到困難,或常常擅自去搶別人的東西。
學齡期
由於進入學校後,有許多曾在幼稚園允許的事情在國小內是不被允許的,因此會逐漸浮現出 ADHD 兒童的問題。一些之前家長或幼稚園老師未曾發現的症狀,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很明顯地浮現在眼前。
所以,為了了解為何發生這種問題,必須回想幼兒期曾有過的現象與其成長過程。智慧型較高的 ADHD 兒童在 3 年級前,也有安安順順度過的例子。但是到了 4 年級起, 由於上課內容變複雜、變難, 因此 ADHD 兒童逐漸會在校園生活感到困難。 ADHD 兒童的行為特徵如下。
1. 上體育課時,因不遵守順序或不聽從指示及表現散漫,而常被責備。
2. 在教室里無法坐在座位上,即使是上課,亦會到處走動。
3. 搖晃椅子,甚至有時會從椅子上掉下來。
4. 由於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無法專注於課業或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題。
5. 自我整理、打理能力差,常有髒亂現象。
6. 因缺乏自我抑制 ( 因衝動性 ) ,各種行為問題會逐漸增加。
7. 在語言方面也具有衝動性,而且不停地吵鬧。
8. 當受到壓力時,會更無法掌控抑制能力,過動行為更加嚴重。
9. 亦會因這些現象失去自信。
10. 會有「偷懶」、「喜歡幻想」、「行為上有問題」 等的老師評語。
11. 回答不切實際的答案,有時無法形容事情的來龍去脈。
12. 即使在監督與指導下也會引起問題。
青少年期
在養育不聽話的 ADHD 青少年的過程中,家長通常會反覆的經歷挫折與憤怒。由於在青少年期獨立性需求比
兒童期高,因此家長養育子女的過程會更加辛苦。 ADHD 學生在教室內與老師的關係會變得更惡化,甚至與其它同學形成正常的朋友關係也有困難。
尤其,在過重的學業要求與升學主義掛帥下, ADHD 學生很容易被定位為問題青少年,同時本人也因無法充分地發揮本身的能力,而失去對學業的興趣。由於自信心不夠強,常常會引起各種問題與行為,最後會感到被孤立。
1. 因長期地環境不適應與經歷挫折,失去自信、感到自卑。
2. 因缺乏社會性技巧,在交友方面感到困難。
3. 由於課業內容已提高至相當的水平,無法跟上學習進度,成績逐漸下滑。
4. 缺乏解決課業外問題的技巧。
5. 比國小時期出現更多的行為問題。
6. 缺乏組織能力,無法作好整理、整頓的工作 / 有點髒亂。
7. 容易與他人產生衝突或打架,出現暴力傾向,甚至會有曠課的傾向。
成年期
過去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 ADHD 的現象會逐漸消失。但是根據最近的研究指示,有 30-70% 左右的 ADHD 案例,會持續到成人期。因長久累積的 ADHD 症狀,在成人期會經歷如下列的問題。
1. 學歷低。
2. 社會性技巧不夠圓滑。
3. 自信心低。
4. 常常感到不安。
5. 無法鎮定,且會持續出現與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相關問題。
6. 濫用酒精毒品及藥物的危險性變高。
7. 僅有 30-40% 的 ADHD 成人患者能適應日常生活的作息。
邁入 10 歲左右時,有 25% 的 ADHD 兒童會逐漸回到正常,但仍有 75% 左右的 ADHD 兒童依然顯現不適應學校、社會、家庭的現象。尤其在家庭,因為逃避責任或無法完成功課等等的問題,增加與家人之間的衝突與鬥爭,且有 30% 左右會在高中入學時失敗,而大多會在大學聯考失敗。此外, 50 %的 ADHD 成人病患會有不安、憂鬱等的情緒性問題與反社會及就業上的問題。除此之外,事故率與自殺率也比一般正常人高,即使有了職業,其成果與升遷的機會亦比一般人少。
後延症
以自閉症、
抑鬱症、
焦慮症為主。在語言方面的不足,行為與他人的差異,使其無法由於無法與他人正常交往,合作。會出現反社會反人類或自殺等心理現象。而由於藥價較貴,認識不足導致早起無法得到很好的治療。在成年後,變為社會不良分子,給社會造成混亂。
診斷
多動症的患病率約占學校人群的5%~10%,有的高達20%。患病率的不同是因為診斷標準和診斷者的方法各異,但研究者一致認為,患多動症的男性多於女性,男女患多動症的比例分別為3:1和10:1,並發現多動症與社會經濟狀況低下相聯繫。我國患病率與國外相近。
多動症的最新臨床診斷標準是1989年由美國精神醫學會制定的,現摘錄如下。
當與大多數同齡兒童相比,下列行為更為頻繁,符合下面14條中的8項,並持續6個月的,診斷具有注意缺乏
多動障礙。
1.手或腳不停地動,或在座位上扭動(少年為坐立不安的主觀感受)。
2.即使必須坐好,也很難靜坐在座位上。
3.易受外界因素影響而分散注意力。
4.在集體活動或遊戲時,不能耐心地等待輪轉。
5.別人問話尚未結束,便立即搶著回答。
6.不按他人指示做事情(並非故意違抗或不理解)。
7.在做功課或玩耍時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8.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有始無終.
9.不能安安靜靜地玩耍。
10.說話太多。
11.常常打斷他人的活動或干擾他人學習、工作。
12.別人對他說話,他往往沒有聽進去。
13.學習時的必需物品,如書本、作業本、鉛筆等常常丟失在學校或家中。
14.往往不顧可能發生的後果參加危險活動,例如,不加觀察便跑到馬路當中。
1989年,我國中華神經精神學會通過的《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二版)中,對注意缺乏
多動障礙確定了以下診斷標準。
起病於學齡前期,病程至少持續6個月,具備下列行為中的4項的診斷為注意缺乏
多動障礙兒童。
1.需要其靜坐的場合下難以靜坐,常常動個不停。
2.容易興奮和衝動。
3.常干擾其他兒童的活動。
4.做事常有始無終。
5.注意難以保持集中,常易轉移。
6.要求必須立即得到滿足,否則就產生情緒反應。
7.經常多話,好插話或喧鬧。
8.難以遵守集體活動的秩序和紀律。
9.學習成績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礙引起。
10.動作笨拙,精巧動作較差。
兒童多動症的診斷可分為三個方面,即神經生理檢測、行為檢查和心理測驗。
1.神經生理檢測
神經生理檢測是直接檢測神經系統的整體生理機能。最常見的測量方法是腦電圖和注意力變數檢測,它們多用於對多動症的檢測。
2.行為檢查
由於長久以來認為多動症與輕微腦功能失調(MBD)相關,所以多數檢測方法是針對MBD.MBD,特別是神經系統檢查,但這些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針對所有的病例,檢測特殊行為和兒童之間的相互反應才有重要價值。
巴克利(R.A.Barkley,1981)推薦的多動症檢測方法就是一例,這種方法主要包括三個內容:與兒童、父母和教師會談;行為量表;直接觀察檢測。
與兒童的會談,包括非正式的行為觀察,主要是強調兒童與父母以及同伴之間的相互反應。巴克利相信,建立這種親密聯繫和詳細記錄生理、認知、行為的特性是有益的。與父母及教師的會談也是強調社會化相互反應。
在臨床上,按照1989年美國精神醫學會和中華神經精神學會的診斷標準診斷為ADHD。另外,還常用康納斯行為檢查表(Conners)和阿肯巴赫兒童行為檢測表簡稱(CBCL)來進行評定。
(1)康納斯行為檢查表
該量表由教師用表、父母用表兩個表組成,也有父母與教師的合用表(簡表)。
父母用表由48個項目組成,要父母對每個問題都準確如實填寫,在相應等級處打“√”,0分──無,1分──有一點,2分──相當多,3分──極多。
此量表經過因素分析,能測量6方面的問題:
①品行問題,與問題2、8、14、19、20、21、22、23、27、33、34、39有關;
②學習問題,與問題10、25、31、37有關;
③身心問題,與問題32、41、43、44、48有關;
④衝動—多動,與問題4、5、11、13有關;
⑤焦慮,與問題12、16、24、47有關;
⑥多動指數,與問題4、7、11、13、14、25、31、33、37、38有關。
根據每個方面問題得分的總和,再除以問題的數目,即可得到各方面的分量表分。如多動指數與10個問題有關,就將這10個問題的得分相加,再除以10,即為多動指數。研究表明,多動指數平均分高於1.5,則提示有多動症。
當然,各分量表的記分要與正常兒童的標準評分相比較,如高於平均值加兩個標準差以上才有診斷意義。
教師用表由28個問題組成,由教師對兒童的行為作出評價。簡表包括10個問題,該表可由父母或教師填寫,主要用於觀察多動症兒童的治療效果,簡便易行,評定方法同前。
(2)阿肯巴赫兒童行為檢測表
該量表包括父母用表、教師用表和自評量表三種。其中自評量表要求10歲以上的兒童自己填寫。我國在80年代初引入,在上海及其他城市進行了較廣泛的套用,並總結出我國常模的初步數據。
該量表包括:
一般項目:姓名、性別、年齡等;
社交能力:包括7大類,如參加體育運動情況、課餘愛好、交友等;
行為問題:包括113條,其中56條包括8小項,113條為“其他”,填表時按最近半年的表現記分。
該量表記分複雜,詳見有關使用手冊。
3.心理測驗
ADHD兒童的檢測還要用到智力測驗、注意測驗等心理測驗手段以輔助診斷。下面介紹一些常用於ADHD診斷的心理測驗。
①
瑞文測驗、韋氏兒童智力量表:測查兒童的智力水平。ADHD兒童的智力水平屬正常範圍。
②數字劃消測驗:測查兒童的注意水平。另外還有一些測量兒童注意的方法,如兒童校對測驗、圖形匹配測驗、解碼測驗、迷津測驗等。
總之,多動症兒童的診斷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涉及到很多方面,用到多種方法。至今為止,多動症兒童的診斷、治療以及病因的探討上都還存在很多疑問,因此,多動症兒童的診斷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無論如何,心理量表的使用都將有助於對
兒童多動症的診斷、病因探討和康復研究。
原因
在產生ADHD的原因方面,目前有各種不同的假設。但其根源來自神經及化學性的解釋占了大部分。除此之外,亦有解剖學、遺傳性、環境性等相互作用的複雜性。因此家長不應該有「我的小孩患了ADHD是我的錯」之類的想法。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1. 神經及化學性因素
人的腦中有主管學習、自我抑制、產生動機等的網狀活化系統RAS(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而在網狀活化系統RAS內,有主管注意力的多巴胺(Dopamine)、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的物質。專家認為,當缺乏這些物質或這些物質有異常時,即會誘發ADHD。在ADHD發病的相關研究中,目前亦持續提出除了多巴胺與正腎上腺素外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色胺酸(serotonine)等亦與ADHD發病有關。所以要有前述的神經及化學性因素才會引起ADHD,更重要的是,由於ADHD是一種疾病,需要接受具體的診斷和治療,千萬不要單純地認為ADHD是因為孩子天生的個性或周遭環境所引起的。
2. 遺傳性因素
在許多ADHD基因研究中發現,ADHD兒童的父母或其兄弟姊妹中,有30%的比例也有注意力缺失的問題。但是目前並沒有很具體的下結論表示,ADHD會單純地因某種遺傳性而引起,只是認為其因素會與家人有關。
3. 環境因素
亦有報告指出,懷孕時胎兒的狀態亦與注意力缺失有關。換句話說,ADHD的罹患率會受到懷孕時期孕婦的營養不良、吸菸、過多的壓力、感染等因素的影響。同時,早產兒或難產時頭部受損等因素,也可能成為引起ADHD的因素。但這並不代表這樣的環境因素就一定能引起ADHD。專家認為,過去所認為的“過度看電視”、“
鉛中毒”、“高壓電流地區的輻射暴露”、“日光燈暴露”、“電動玩具”、“過敏”等也會引起ADHD的說法,是毫無醫學根據的。另外,其它說法像是缺乏維他命,攝取過多的食物添加物、鹽醃製的食物、精緻砂糖等,會造成過動的說法,在科學方面並沒有確實的證據。
4. 解剖學原因
大部分的學者認為注意力缺失為先天性,或可能是神經及化學性原因所造成的現象。通常ADHD兒童腦部的基本構造在外觀上並無異常,但在腦功能方面可發現細微的功能障礙。以正常兒童為例,在
胎兒期以及出生後的1年間,他們的腦部會持續成長,而在其發展過程中,會適當的形成與結合神經細胞。但是,也有可能因孕婦吸菸、飲酒、濫用藥物等各種原因,無法正常形成上述的腦部功能。以平均值而言,ADHD兒童的前額葉(Frontal lobe)比正常的兒童小10%,且大腦 Anterior superior與 Anterior inferior的容積也比正常的兒童小10%左右。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防禦中心(CDC)的研究,ADHD其實只是多種精神失調的合稱。因此,要正確診斷這一病症,不能依靠單一測試去確定,而必須同時採用多種測試配合去確認。
數字
美國的數字
根據2000年版本的DSM-IV-TR,在美國大概有3%-7%的兒童有ADHD。而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於2004年出版的美國健康訪問調查年報,美國大約有400萬名18歲以下的兒童被診斷出有ADHD。不過,有關評估的比率差異極大,有些校區甚至有60%的兒童被診斷為ADHD患者。現時美國全國有超過100萬成年人及小童因為這個病症而需要服用處方的藥物。根據2002年的統計數字,被診斷出有ADHD的男童在比例上比女童高出兩倍(男童比例:10%;女童比例:4%)。對於這個性別上差異的成因,我們仍然未知確切原因。不過,有專家指有可能由於女童的病症普遍比男童輕微,在診斷時亦同時較男童難於察覺,所以較少被家長及老師發現而做出轉介。
香港的數字
在香港,現時由於過去資源分配的問題,教統局一直都未有抽撥任何資源去探究這個問題。直到2004年11月到12月,教統局才首次在全香港進行系統性的普查,研究在實施融合教育之後,每一家學校的弱能學生所占的比例。不過就部份現職老師非正式從各自學校的觀察,亦發現一項與美國的研究類似的結果,就是:男童的比例比女童為高,而女童通常都較遲才被發現有這個問題。老師們推斷這可能與香港的女童普遍較男童表現文靜有關,但仍需要研究去確認。
台灣的數字
依台灣地區的統計資料,約有 5%-7% 的學齡兒童患有 ADHD 。而患有 ADHD 的 兒童依性別比例也有所不同:女童的平均指數為 2.9% ,男童為 9.2% ,男童的比 例比女童足足多了三倍。原因是男童大多以衝動及過動表現其 ADHD 症狀,較 容易被發現﹔而女童多屬注意力不集中型,比較容易被忽略。這種疾病的罹患 率,是目前小兒
精神科相關疾病中最高的一項。研究發現,若 ADHD 在幼年期 發病,會有 30% 到 70% 左右,將持續至青少年及成人。前面提到,在
幼兒及兒童 期間,男童的罹患率為女童的三倍;但在成人期的 ADHD 罹患率,便無特別地 的性別差異。以整體來說,成人約有 2% 左右的人患有 ADHD 。
數字背後的意義
就現狀而言,ADHD仍然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共病
共病是指,一個病患同時患有2個以上不同疾病的現象(Pliska等,1999)。通常 ADHD 兒童中,有許多會同時患有學習障礙、憂鬱症等其它小兒精神方面的障礙。以另一個角度來說,醫師臨床上常發現,原本以為患有憂鬱症或學習障礙的孩子,其實同時患了 ADHD ,甚至有些是因為 ADHD 才造成後續衍生出來的憂鬱症狀或學習障礙。而是否患有精神共病,以及其共病的病名與症狀,又會影響其治療方法。所以,為了正確的診斷與成功的治療,專業醫師的診斷為首要條件。常與ADHD 一併發生的代表性疾病如下:
行為上的觀察很重要,但只是診斷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次要條件,簡要是注意力本身的診斷,這樣治療起來才能更有效,也才會成功.
1.
學習障礙( Learning Disorder )
所謂的學習障礙是指,在聽、說、讀、寫、推理、運算,以及在其使用上明顯地出現困難的情況,而其原因來自中樞神經功能障礙。經歷學習障礙的兒童,也會在行為的調整,與社會相互作用中經歷種種問題。
2. 對立反抗與行為規範障礙 (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 Conduct Disorder )
在 ADHD 兒童中,約有 30~50% 出現對立反抗與行為規範障礙的情況,尤其在男童的比率偏高。一般認為引起
行為障礙的原因有遺傳性因素、神經學性異常、皮膚傳導速率( Skin Conductance )的異常、低心縮壓( Systolic Preesure )、兒茶酚胺( Catecholamine )
血清素( Serotonin )的神經傳導物質異常、血中
男性荷爾蒙過多、
腦波( EEG )與事件誘發電位(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異常等,以及其它心理社會性因素。由於這種兒童與人的互動較敏感,因此當他心情不好時,會向他人破口大罵或推擠,甚至會出現暴力傾向。通常這種兒童個性固執、易怒,且會做出反抗的行為。
報告顯示出, ADHD 兒童中,約有 1/3 的比率患有憂鬱症。 雖然在青春期前患有憂鬱症的比率非常稀少,但是卻有 1% 的兒童會經歷憂鬱症。
兒童憂鬱症的症狀有鬱卒、沮喪、愛計較、注意力下降、記憶發生障礙、與朋友之間的互動不好、睡眠型態與體重變化、活力不足、自我批評等症狀。
4. 抽搐 ( Tics ) /
妥瑞氏症( Tourrette's Syndrome )
抽搐( Tic )與本身的意志無關。其可分為兩類:其一為不自主地反覆發出詭異聲音之聲音型( Vocal Tic );與持續在臉部與身體部位做出小動作的動作型( Motor Tic )抽搐。簡單的就如晃手這些快速而短促的動作;比較複雜的就有像摸鼻子、碰別人、亂踢腿、作鬼臉等等的表現,甚至也有的小孩會模仿別人或作出疑似猥褻的動作。其症狀有眨眼睛、皺眉、噘嘴、聳肩膀、搖頭晃腦、搖擺甚至扭動整個身體、像清喉嚨般的咳嗽聲、蹙鼻或發出類似吸進鼻涕的聲音、模仿他人說話、或發出似罵人的聲音等。雖然可暫時抑制抽搐,但由於抽搐本身與意志無關,是一種不由自主的出現的動作。因此家長的指責或處罰不會有任何幫助,反而會加重病童心理不安,使症狀更加惡化,甚至亦會誘發其它情緒上的問題。如果同時出現運動抽搐和聲語抽搐,且其現象持續 1 年以上,即稱為
妥瑞氏症。由於同時出現兩種抽搐現象,症狀會較嚴重,但只要接受藥物治療就能獲得改善。
5.
躁鬱症( Bipolar Disorder )
躁鬱症是一種交替極端性的情緒,例如高昂的情緒(躁症)與低落的情緒(
憂鬱症)交替。大部分會出現在成人期,但也會出現在 10 歲以上的青春期,出現在
兒童期的比率非常稀少。通常躁症可以輕易地被發現,但在
躁鬱症中的憂鬱症發病期較短,因此鬱症的部分很難被觀察到。躁症的症狀有:情緒變化非常大(例如:幸福 → 煩躁 → 憤怒 → 攻擊等)、過度自信、活力充沛、好幾天沒有睡覺也不會感到疲倦、話變得多、散漫、且會反覆做出危險動作等。鬱症的症狀有:煩躁、情緒低落、持續性的憂傷、無法解釋的哭泣、會有自殺的念頭、無法感到快樂、感到頭痛、腹痛等的身體上的不適、亦會感到全身無力、疲倦、無法集中精神、感覺生活很枯燥等。
亦稱為夜驚( Sleep Terror Disorder ),主要症狀為睡眠中感到極度的恐怖而被驚嚇等。通常會在入睡後 1-2 小時內發生,驚嚇現象會持續約 1-10 分鐘左右。心跳急速加快,大量地流汗,呼吸急迫,一時無法保持清醒狀態,早上起床只記得曾發生過非常可怕的事情,但幾乎不記得晚上所夢到的內容。
以下是以“注意力”為主的特徵
1.常常無法注意細節,在功課上、工作上或是其它活動會粗心犯錯;
2.做事或活動很難維持專注力;
3.別人跟他說話時,經常表現出沒有在聽的樣子;
4.常常很難依照指示完成事情,無法完成功課、家務或工作(不是因為相反的行為或是無 法了解指示);
5.經常對組織性的工作或規劃活動感到困難;
6.經常逃避或厭惡需要花費心思的活動或工作;
7.常常忘東忘西(如書本或工作需要的東西);
8.很容易被干擾;
9.常常忘記每天規律要做的事情。
以下是以“過動”為主的特徵
1.坐著時經常覺得會局促不安,玩手或玩腳,或是不斷扭動身體;
2.在需要坐著的狀況下常常會站起來,或課堂中離開椅子;
3.在不適當的場合下,會到處亂跑或過度活躍(若是青少年或成人,則是覺得坐立不安) 4.很難安靜地玩樂或工作;
5.總是靜不下來,永遠都在進行一些事,或是動個不停;
6.極度愛講話。
以下是以“衝動”為主的特徵
1. 別人問題未問完,就急著說出答案;
2. 無法等待輪到他;
3. 常常在不適當的狀況下打斷事情/對話的進行。
治療
目前治療ADD/ADHD的方法有四種: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行為治療、運動治療
藥物治療
多數ADHD兒童在服藥物後多動行為或認知功能都有改善,但藥量難掌控及藥物副作用可導致因營養不良影響骨骼生長和成長發育,以及停藥可能引起行為反彈現象(出現未用藥前更加嚴重的行為症狀)等問題,要求在用藥過程中,藥物劑量的控制和藥物療效的評價一定要做得專業精確可靠。
目前市場上主要有三種藥物:
擇思達和
專注達(鹽酸托莫西汀膠囊)一日一次,根據醫生和自身體重用藥,使用後注意測量血壓,該類藥物對人體血液濃度有影響,副作用大多為食欲不振,發困,但效果較好,在用藥前兩個月效果最為明顯。此類藥物在國內沒有生產商,價格較貴,約為10mg/30元。
立他林(鹽酸哌甲酯片)一日兩至三次,根據醫生和自身體重用藥,使用後注意測量血壓,該類藥物對人體血液濃度有影響,副作用大多為食欲不振,發困,效果沒有上述藥物好,此類藥物在國內有生產商,價格較為低廉,約為10mg/0.6元。
心理治療
主要針對ADHD兒童的情緒、親子關係、人際交往、自我認知等方面展開,這些方面對於ADHD兒童適應社會、發展自我是非常有益的,但對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本身的症狀效果不明顯,可作為ADHD的一個常規的輔助治療出現。
行為治療
對改善兒童行為有明顯作用。主要體現在自我管理、時間管理、學校及家庭行為控制等方面。行為治療是ADHD的必要治療措施。如果單純的藥物治療很可能隨著停藥效果就消失了,但如果同步配合行為學治療就會在停藥後保持某些有效的行為特點。
神經生理訓練
對改善ADHD兒童的神經反應能力有效。ADHD歸根到底是一種神經病學疾病,因此有著明確的神經反應缺陷。神經生理訓練可以有針對性的、循序漸進的切實改善這種神經反應缺陷。具體效果的可反應在兒童對目標刺激反應的正確率越來越高、疏漏越來越少、反應在正確的前提下越來越快。因此,神經生理訓練對改善ADHD兒童學業反應的高錯誤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還有腦生物反饋訓練、中醫藥、
針灸等治療方式。
運動治療
運動治療是針對因腦部發育遲緩造成的學習困難,以運動刺激腦部的自動化機制,改善腦部管理閱讀、書寫、注意力、動作協調等特定區域的效率,而且一旦改善後,就不會退步,這種腦部生理特性改變的可能性,稱為“腦神經細胞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