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密手是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又稱少林風雲手,羅漢堂專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羅密手
- 來源出處:少林七十二絕技
波羅密手是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又稱少林風雲手,羅漢堂專研。
波羅密手是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又稱少林風雲手,羅漢堂專研。1波羅密手在少林七十二絕技排行中,排行為第8。1...
波羅密尊者,即濟度羅漢。中天竺人,剎帝利種姓。尊者十歲出家,學大乘教法,又學律藏,博通戒綱、心樂、禪思。十二年間刻苦攻讀,手不釋卷。學成後游印度各大名寺,尋訪名師,他佛學精博,志在傳教,親率僧俗十人前來中國。路經突厥北面汗呆護衙帳,為可汗說法,深得可汗崇敬,並被挽留。唐武德九年(626),...
“般若波羅密多”為梵語音譯名是渡往智慧彼岸之意,這類經書是佛教習學的最重要經典之一,根據內容的繁簡分為《般若心經》,《八千頌般若波羅密多經》、《二萬五千頌般若波羅密多經》、《十萬頌般若波羅密多經》等版本。《八千頌般若波羅密多經》全書二十四卷,三十二品。最初,吐蕃第三十八代贊普赤松德贊時期即...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經文75面,面6行,行18字。經文75面,面6行,行18字。單欄高27.2cm。校者題名譯文為“奉天顯道耀武宣文神謀睿智制義去邪惇睦懿恭皇帝名 御校“。後記有“校一遍“。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
《波羅密多》(別稱《雲鐘》)是何訓田於2002年10月1日發行的音樂專輯,共收錄10首歌曲,由何訓田擔任製作人。2002年,該專輯提名第5屆華語音樂傳媒大獎最佳發燒專輯獎。創作背景 《波羅密多》專輯由何訓田耗時6年打造完成。該專輯的音樂是為2002年10月杭州雷峰塔重新落成而創作。何訓田在創作音樂的時候,以“和”為...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第一釋文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卷第一釋文 主題詞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 第一卷 西夏文 解釋 責任者 羅福成著 出版時間 v.4 ISSN 西夏文專號 刊名 7-5013-0924-8 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導讀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導讀》是1993年密乘佛學會・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談錫永。
印度人認為右手為神聖之手,左手為不淨之手,故有分別使用兩手之習慣;然若兩手合而為一,則為人類神聖面與不淨面之合一,故藉合掌來表現人類最真實之面目。《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之‘不垢不淨’即為此意。關於恭敬合掌禮佛之文,廣見於諸經論中,如《法華經·方便品》所舉之(大九·九下)‘恭敬合掌禮...
此外也將左右兩手之十指,稱為十度、十波羅密、十地、十峰。評述 總之,上面所說的印契與真言,都是從印度本有轉而成為密教獨有,從無意義轉而成為有意義;藉著這些有意義的密教獨特手印與真言,來詮示宇宙的秘義與人生秘趣。同時,由於將心專注於秘義秘趣之中,乃能從事定慧俱行之密教獨特修法。參考資料 ...
波羅密手 瞬發 韋陀普通攻擊有一定機率發現目標的破綻,針對目標破綻施放波羅密手,對目標造成法術傷害,並造成大量仇恨。物理攻擊,法術攻擊,根骨值同時影響該技能的傷害能力。 18 笑罵千軍 瞬發 韋陀嘲諷6米範圍內最多10個敵人,令其強制攻擊自己,持續3秒.該技能對玩家無效。 18 佛體安然 瞬發 韋陀開啟佛體安然,進...
朝霞絡身.白螺為腕釧.臂釧七寶莊嚴.一一手上皆著指環. 上二手作說法印. 右二手施無畏. 三手把利劍. 四手把數珠. 五手子滿果. 六手金剛鉞斧. 七手金剛鉤. 八手金剛杵. 九手寶鬘. 左二手把如意寶幢. 三手赤蓮花. 四手把灌壺. 五手絹索. 六手*輪. 七手白螺. 八手賢瓶.九手般若波羅密經夾....
(中略)左手持鈴者,表以般若波羅蜜清淨法音驚覺一切有情及二乘人。(中略)其身白色,表金剛潔白無染。”秘藏記末舉之以為金剛界之薩埵。佛學大詞典 ——【金剛薩埵】【金剛薩埵】(菩薩)Vajrasattva,又雲金剛手,秘密主。又雲普賢。是真言宗八祖中之第二祖。大日如來為第一,此薩埵為第二。梵名縛曰...
觀想一:右手五指從大拇指數起,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之五波羅密,與左手之智慧波羅密相合,是為六度,依之直趨十地道故。又右手方便與左手智慧,合而為一,即從方便與智慧門中,成就色法二身意。觀想二:左手是智慧,右手是方便,兩手伏地時,用力前推,即以智慧之利劍,將八萬四千煩惱,悉行斬斷後,用...
第十會為佛對金剛手菩薩等說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淨法門等,帶有密教的色彩。最後六會,依次談六度(即六波羅密多)。全經文辭典雅暢達,也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學作品。此經宣稱大乘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大乘,大乘般若無二。它作為大乘佛教的基礎理論,被稱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其中心思想在於說明諸法“...
若食肉者,是障四空法,若食肉者,是障戒法,若食肉者,是障定法,若食肉者,是障慧法,若食肉者,是障信根,若食肉者,是障進根,若食肉者,是障念根,若食肉者,是障定根,若食肉者,是障慧根,舉要為言,障三十七道品,若食肉者,是障四真諦,若食肉者,是障十二因緣,若食肉者,是障六波羅密,...
書六字大明咒如書三藏法寶,誦六字大明咒三世業障悉得清淨,了脫生死,究竟成就,且能斷無明,開智慧,消災延壽,增富救貧,救百千苦難,摧滅貪嗔痴,閉塞輪迴路,歷代眷屬俱得超生,腹腸諸蟲亦得證果,又具無量三昧法門,日日得具足六波羅密功德,一切金剛護法天龍八部無不歡喜擁護。欲生何佛土均如願成就。不但持...
般若佛母由大般若波羅密多經,以及般若心經中所出,以三世一切諸如來皆依般若妙智悟道證覺故,稱其為能出三世諸佛大佛母。般若佛母,身為金黃色,一面四臂,頭戴寶冠,身嚴眾寶瓔珞,天衣彩裙,相好莊嚴,報身儀范,以金剛雙跏趺姿坐於蓮花月輪上。般若波羅密多經中所載之大明咒,亦為般若佛母之真言,表其...
般若波羅密 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達一切無礙,名為智慧。’智慧有三種:一者、聲聞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一、求聲聞智慧有三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一’非學非無學智慧 非學非無學智慧者,如乾慧地、不淨觀、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處...
其它本尊,如手按大地母、咕嚕咕咧佛母、大白傘蓋佛母、佛頂尊勝佛母、時輪金剛的佛母、無我母等,有時也被認為是度母的化現。所有女性的本尊,儘管樣貌多變,其本質真正只有一個,就是般若波羅密多,也就是圓滿的智慧。在大藏經中的聖救度佛母二十一種禮讚經中詳細介紹度母的功德事業、誦經利益,並說明因應...
繼而廣習其它經論,例如「中觀」、「般若波羅密多」、「慈氏五論」、「三律儀」等註疏;而於另類學說諸如天文學、醫學、歷史等,並不偏廢;對各種傳統諸如製造食子、繪畫壇城、跳神、梵唄及音樂等亦加以修習。敦珠仁波切於卓朱卻美□頓汪布處從學達十六年,得「大圓滿」。於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第二世處得學「生哇...
“啊”代表一切萬法的法界勝義本性,代表遠離執著與煩惱,代表般若波羅密多的無生大空性,代表入定的修法,代表大圓滿直斷的修法。在舊密宗中的三種等持中,念“啊”字時安住於空性中,即是真如等持,遣除的是邪的常見,這裡間接上也包含了對一切眾生髮起悲心的現位等持,遣除的是斷見,最後在中道中觀想上師...
菩薩[pú sà]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作:覺有情。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勇猛求菩提者。對於聲聞、緣覺二乘而言,若由其求菩提(覺智)之觀點視之,亦可稱為菩薩;而特別指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則稱為:摩訶薩埵(梵maha^ -sattva ,摩訶,意...
兩萬一千種密續(深奧藏)教法以對治全部三毒煩惱。這些教法可依大小二乘予以討論,小乘是對志向不大的眾生而設,而大乘則是對志向廣大的眾生而設。那么此二乘的特質為何呢﹖在小乘,行者志於個人的安樂並依三學道(戒、定、慧),達於覺悟。在大乘,行者為利益一切眾生,志求佛道,並依六波羅密道(布施、持戒...
九、合十於心口,表示我們的心要修十波羅蜜才可成佛,即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波羅蜜等十種。又華嚴十玄門、普賢十願王,都表圓滿之義。所以,雙手合十,即表示能圓成佛果。十、本師釋尊,左面有目鍵連,神通第一。神通顯示智慧善巧,通達無礙。只有解了世出世法,才能自在...
?瑪久拉仲著述立說,撰寫了《般若波羅蜜多覺域派教法理義和秘訣精髓奧義心要》、《般若波羅密多秘訣覺域派教理佛經大品》、《精髓品》、《心要品》等許多覺域派重要論典法本,使其教理更加完善和體系化。?瑪久拉仲一生中培養了無數弟子,她的弟子遍及整個藏區,特別是她培養了大批尼僧。瑪久拉仲這位被人們親切...
幸其種姓上師阿彌陀佛以法力加持,將碎片合為千手千眼。令勿退道心,大悲度眾。十一面觀音之面表斷十一無明,足十地十波羅蜜而證得第得十一地妙覺。亦為法、報、化、三身所組合,下三層九面為九位化身佛。第四層為報身佛金剛手。頂上為法身佛阿彌陀如來。或謂‘二十七面’表示濟度二十五有的二十五面,加上本...
苾芻莎底為眾採薪 黑蛇毒螫痛沉昏 阿難啟慈仁 述說龍神 病苦得回春 南摩孔雀王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念八藥叉 願驅病魔 疥 癩 癰 疽 盡消除 助天戰修羅,剎女龍王咒語脫沉痾(ke)南摩孔雀王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密 消災:五星宿曜 孛計為乖 眾聖說咒與消災 似水盪塵埃 懇對明王讀誦吉祥來 南摩...
佛母六經 佛母六經,大乘佛教早期經典,般若類經典的彙編。指《大品般若經》《中品般若經》《晶般若經》《般若波羅密多一萬八千頌》《般若波羅密多一萬頌》《般若波羅密多攝要頌》。藏傳佛教把這六部經看成是佛教中“轉無相法輪”類經典,通稱佛母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