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動說(undulation hypothesis)是范·貝梅倫(Van Bemmelen,1933)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地殼運動是由地球不同大小的波動的發展引起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動說
- 外文名:undulation hypothesis
- 提出者:范·貝梅倫
- 波動等級劃分:5個
- 改進認識1:振盪運動
- 改進認識:波浪運動
波動說(undulation hypothesis)是范·貝梅倫(Van Bemmelen,1933)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地殼運動是由地球不同大小的波動的發展引起的。
波動說(undulation hypothesis)是范·貝梅倫(Van Bemmelen,1933)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地殼運動是由地球不同大小的波動的發展引起的。...
在1660年代,胡克(Robert Hooke)發表了他的光波動理論。他認為光線在一個名為發光以太(Luminiferous ether)的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四射,並且由於波並不受重力影響,他...
微粒說與波動說不但能夠解釋微粒說所能解釋的那些光學現象,而且還能較好地解釋雙折射和光束獨立性現象,優於微粒說。...
波動,是一種常見的物質運動形式,屬於物理學研究範圍。波動是一種常見的物理現象。我們將某一物理量的擾動或振動在空間逐點傳遞時形成的運動形式稱為波動。各種形式...
以波動理論研究光的傳播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光學分支。17世紀,R.胡克和C.惠更斯創立了光的波動說。惠更斯曾利用波前概念正確解釋了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晶體...
《利用地球衛星的無線電掩星技術—波動說處理法》的主要宗旨是推導一種純波動說方法。給定點上某一諧波的振幅和相位用復譜級數形式來表示,其譜係數取決於介質的...
平方成反比的牛頓引力定律,這遭到牛頓追隨者的強烈反對,而且天體力學也證明了引力和距離平方成反比,而且靜電、靜磁的引力也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光的波動說和電磁以太...
在量子力學裡,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是一種演示光子或電子等等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實驗。雙縫實驗是一種“雙路徑實驗”。在這種更廣義的實驗裡,...
泊松是一位堅持光的微粒說的科學家,本來想用這個結論推翻光的波動說,然而,卻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這個亮斑反而成了光的波動性的一個有力證據,這是泊松無論...
根據光波動說,光波的輻照度或波幅對應於所攜帶的能量,因而輻照度很強烈的光束一定能提供更多能量將電子逐出。然而事實與經典理論預期恰巧相反。1905年,愛因斯坦對於...
光的波粒二象性是指光既具有波動特性,又具有粒子特性。科學家發現光既能像波一樣向前傳播,有時又表現出粒子的特徵。因此我們稱光為“波粒二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