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菩薩

【法藏菩薩】

(梵Dharma^kara,藏Chos-kyi h!byun%-gnas)

阿彌陀佛因位之名。又稱法藏比丘。法藏是梵語曇摩迦留(Dharma^kara ,曇摩迦)之譯。魏譯《無量壽經》譯為‘法藏’;唐譯《如來會》譯為‘法處’;漢譯《平等覺經》譯為‘法寶藏’;宋譯《莊嚴經》譯為‘作法’;《大智度論》卷十及卷五十稱為‘法積’。

《無量壽經》卷上說過去久遠無量劫,錠光如來出現於世,次有光遠等五十二佛相次出世,接著於世自在王如來時,有國王聞彼佛說法發無上正真道意,乃棄王位為沙門,號曰法藏。其人高才勇哲,與世超異,尋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選擇心中所願,發四十八大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藏菩薩
  • 外文名:Dharma^kara
  • 藏語:Chos-kyi h!byun%-gnas
  • 別稱法藏比丘
關於法藏名稱的意義,吉藏《無量壽經疏》釋雲︰‘在能蘊畜佛法,故曰法藏。’玄一《無量壽經記》卷上雲︰‘所聞法教護持不失,故名法藏。’依慧雲《無量壽經安永錄》之意,‘法’是法門,因位的萬行、果上的萬德皆攝名‘法’。至於‘藏’,《華嚴經探玄記》卷三說‘藏’有四義,即(一)含攝,相當於法藏及法處;(二)蘊積,相當於法積;(三)出生,相當於作法;(四)無盡,相當於法寶藏。
悲華經》卷二說彌陀於因位當國王時,名無諍念王,出家時名無量清淨,有觀音、勢至等千子。玄一《無量壽經記》卷上記載彌陀於因位時名龍珍王,與祿波那(即觀音)、洗澤河(即勢至)入山修道。諦忍《念佛無上醍醐編》卷下則認為法藏比丘是觀音的異名,並引用《理趣釋》卷下的‘妙法藏是觀自在菩薩’證明之。此外,有人認為法藏即地藏菩薩。
[參考資料]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中;《無量壽經鈔》卷二;《選擇傳弘決疑鈔直牒》卷六;西義雄(等)《大乘菩薩道の研究》;《中村元博士還曆紀念論文集》〈インド思想と佛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