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自相相違因,佛學術語,因明四相違因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自相相違因
- 屬性:佛學術語
法自相相違因,佛學術語,因明四相違因之一。
法自相相違因,佛學術語,因明四相違因之一。佛學術語,因明四相違因之一。宗法由有法與法之二語而成,“聲”之語為有法,“無常”之語為法。其有法與法各有意許與言陳之二者,其言陳雲自相,其意許雲差別,今為法之言陳,故云法自相,然...
法自相相違 因明用語。因過之一,即因法(中詞)與宗法(大詞)相矛盾的過失(所謂“自相”,即語言所直陳的意義)。例如立“水是冷的”宗,以“放在火上故”為因,此因與宗法“冷的”從字面意義即可見其矛盾。
佛學術語,因明用語。又稱有法自相相違因(梵dharmi -svaru^pa-viruddha )。因明三十三過中,因(理由)的四相違過之第三項。有法,指宗(命題)之前陳(主詞);自相,指宗前陳所陳述之事件;相違,互相矛盾、違反之意。於因明對論中,立者(立論者)所設之因與自己所立的宗有法所陳述者相衝突,不能...
又作法自相相違因(梵dharma -svaru^pa-viruddha-hetu )。為因明三十三過中,因(理由)十四過之四相違過之第一。因與宗(命題)之後陳(述詞)‘法’之自相彼此矛盾所招致之過誤。法,指宗之後陳;自相,此處指宗之前陳(主詞),於因明中,其意義屬於‘言陳’(透過語言表白出來)而非‘意許’(意...
又稱四違、四相違因、四相違過。為因明三十三過中,因十四過之最後四項。即立論過程中,所立之因(理由)與所立宗(命題)之主詞與賓詞相互矛盾所產生之過誤;若犯此過誤,非但不能證明自己所提出的宗之正確性,反而證成對方之宗。此類過誤計有四種:(一)法自相相違因(梵dharma -svaru^pa-viruddha-...
有法自相相違是因明用語。因過之一。即因法(中詞)與宗上有法(小詞)相矛盾的過失(自相即語言所直陳的意義)。例如立“金剛石是最堅硬的碳素物”宗,以“不可燃故”為因,此因與宗上有法相矛盾,因為金剛石既然是“最堅硬的碳素物”,那么是“可燃的”。 所別不極成是因明用語。宗過之一。立宗時...
指因明論式中,所立的因,闕因三相中第二、三相所招致的過失。亦即所立的因與宗後陳的表面意義(自相)相違,致使所欲成立的宗無法成立,因而成過。《因明入正理論》舉例如下(大正32·12a)︰‘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聲常,所作性故,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此因唯於異品中有,是故相違。’設若聲生...
佛學術語,因明用語。又作法差別相違因(梵dharma -vis/es!a-viruddha-hetu )。為因明三十三過中,因(理由)十四過之四相違之第二。法,指宗(命題)之後陳(賓詞);差別,指宗之賓詞,系相對於宗之前陳(主詞)‘自性’,而特稱後陳為‘差別’,於因明中,其意義屬於‘意許’(意中所許)而非‘言...
相違因是因明用語。因過之一類。包括同時違反第二相和第三相的四種過失,故亦稱“四相違”,近代正理論則稱之為“自相矛盾推理”。參見“似因”。所別不極成是因明用語。宗過之一。立宗時作為所別(主詞)的概念未得到立、敵共同認可的過失。如數論派對大乘佛教立“靈魂不滅”宗即有此過失。因數論派雖主張有...
自教相違是因明用語。宗過之一。立宗與本派學說法因明用語。與“有法”相對。見“有 相違的過失。如佛家立“聲音是永恆的”宗,這就與佛家法本來主張的“聲音非永恆”相違背。 比量相違是因明用語。宗過之一。立宗與推論相違的過失。如說“瓶子是永恆的”,這在一時的感覺經驗上無法斷定其是否正確,...
與法(謂詞)相違的過失。如言“我母是其石女”,又如言“一切言皆妄”。因明宗法九過之一。如立宗言我母是石女是也。凡女之不產生如石者謂之石女。然於有法言我母,則既有子矣。然於能別言為石女,則是無子也。依之而自語之言吾母,有法之體與能別之義相違,故云自語相違。見因明三十三過法。
從學派思想的發展中去看,法“相”,足以表示上座系阿毗曇論的特色。《俱舍論》,已經略去,《阿毗曇心論》、《雜心論》等都開頭就說:佛說一切諸法有二種相:(一)自相、(二)共相。所以阿毗曇論,特別是西北印學者的阿毗曇論,主旨在抉擇法相、共相、因相、果相等。說到一切法,即用五蘊、十二處、...
有法差別相違是因明用語。因過之一。即因法(中詞)與宗上有法(小詞)暗含的意思相矛盾(所謂“差別”,即言卜暗許著的意義)。例如立“第一次推動使世界運轉”宗,以“自在之物故”為因,此因與有法相矛盾,因為“第一次推動”暗含的意思即上帝。 所別不極成是因明用語。宗過之一。立宗時作為所別(...
自教相違,梵語 svas/a^stra-viruddha。因明三十三過中,宗九過之一。指立者(立論者)所立之宗(命題)與己所承襲之教義相違之過失。如勝論師立“聲為常”,即與自教相違。蓋勝論學派於所立聲之六句義中,以“聲”為攝於“德”句的非常住之法,今勝論師言“聲是常住”,即與彼所宗之教義相矛盾...
自藉相違,或自相矛盾,或前言不對後藉,是最常晃的遙輯錯改之一。器語是表達思想的,思想又是反映現實存在的。器捂的前後相違,這就意味著由這些括藉所表達的思推過程存在著碧視;而露渙的思推決不能正確地反映客觀現實,因此,自捂相違是人類正常思推的敵人。從捂句形式上看,自籍相違可以出現於前後速續的幾...
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中(大四四·一一四中):‘現量體者,立敵親證法自相智,以相成宗,本符智境。立宗已乖正智,令智那得會真?耳為現體,彼此極成;聲為現得,本來共許,今隨何宗所立?但言聲非所聞,便違立、敵證智,故名現量相違。’現量相違可詳分為全分、一分二類,每一類復各有四句之別。全...
相違者識,名相違識。生此識因,說名為相。了知此相,唯內心變,外義不成,故無有義;說名為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等者:謂於餓鬼自業變異增上力故;所見江河,皆悉充滿膿血等處。魚等傍生,即見舍宅游從道路;天見種種寶莊嚴地;人見是處有清冷水波浪湍洄;若入虛空無邊處定,即於是處,唯見...
此過古正理稱之為“實有違宗”,近代正理論則稱之為“平衡推理”。因明規定,從決勝負的角度考慮,“如殺遲棋”,以後者為勝。從數理邏輯要求理論系統一致性的角度來看,相違決定因過是立方的理論系統不一致即有自相矛盾被敵方抓住,在立方系統內找到另~個正因,從而成立相反的宗。陳那新因明隱含一個規定,...
似宗有 5種,即:自語相違、自教相違、世間相違、現量相違、比量相違。似因有14種,其中不成 4種,即:兩俱不成、隨一不成、猶豫不成、所依不成;不定 6種:共不定、不共不定、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俱品一分轉和相違決定;相違 4種,即法自相相違因、法差別相相違因...
一、法自相相違因,是為與宗法表面的意義矛盾之因,九句因中四六之表面的情狀也。二、法差別相違因,謂與宗法裡面的意義矛盾之因。如服等必為他所用(宗),以系積聚性故(因),如臥具等(同喻),是也。三、有法自相相違因。此乃由後陳(即法),關係上而生者,雖非關係於有法者,而在譎詐的論法...
①法自相違 “法”是宗的後陳。這句話的意思是因與宗後陳相反。例如:“張三不會死(宗),因為他是人(因)”。對方可以駁斥:“因為他是人,所以他會死”。②法差別相違 “差別”是“暗含的意旨”的意思。因為佛教辯論時,有時不僅要看表面的意思,還要看語言下面暗含的意思,即所謂“言外之意”,因此...
二○正因 二一倒離所成之宗 二二異喻之遠離 二三無體闕 二四缺異喻過 二五缺無同品與同品非有 二六全分一分 二七比量相違 二八自語相違與自教要違 二九猶豫不成 三○似因所依不成 三一宗因寬狹 三二相違因 三三二種差別 三四法差別相違因 三五有法自相相違因 三六有法差別相違因 三七因義分別 ...
法自相相違因的世俗解 試析龍樹的“四句否定”“現量”在唯識經典中的套用及其流變 因明的由來與佛教、論辯的關係探析 因明古籍敘要 《文心雕龍》中的因明運用 論中印邏輯傳統中的同一律 淺析漢傳因明在唐朝的發展 因明札記二則 解讀呂才的因明之緣 簡述藏傳因明的發展及運用 漢藏因明發展歷程比較研究 淺談應成...
法自相相違因的世俗解 試析龍樹的“四句否定”“現量”在唯識經典中的套用及其流變 因明的由來與佛教、論辯的關係探析 因明古籍敘要 《文心雕龍》中的因明運用 論中印邏輯傳統中的同一律 淺析漢傳因明在唐朝的發展 因明札記二則 解讀呂才的因明之緣 簡述藏傳因明的發展及運用 漢藏因明發展歷程比較研究 淺談應成...
。第二類稱相違(相違因實際成立的是與宗相反的命題)。(3)第三類稱不成。包括:(1)所依不成(宗上有法不極成,因無所依);(2)因自身不成(因與宗上有法無關);(3)迴轉性不成(因與宗法無必然的聯繫)。第四類稱實有違宗(A因證明宗之成立,B因卻證明相反的宗之成立,與之相抗衡)。
是名引發因。七定異因謂三界系縛諸法及不系縛法。自性功能有差別故。是名定異因。八同事因謂由自性功能和合。而生三界系縛之法及不系縛法。亦得成辦和合。是名同事因。九相違因謂三界系縛之法及不系縛法。將得生時。若障礙現前。便不得生。是名相違因。十不相違因謂三界系縛之法及不系縛法。將得生時...
這個智,執持一切無漏種子令不失壞,從初成佛起,盡未來際,相續不斷。平等性智,菩薩初地初現觀時即菩薩見道初現前位,和我、法二執相違,才得開始現行,從此以去,在以後的諸地中,加以修習,令增長清淨圓滿。在無漏觀等前時,經常現行。假如有漏心現前,或有間斷。像這樣展轉到第十法雲地最後心以後...
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一生)至生(另一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分離)異(分開)。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2],自得心開[3]。如染香人,身...
故不違上下 我說一切法 不見有本性 如幻無生體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諸法不生。復言如幻。將無世尊前後所說自相違耶。以如來說一切諸法不如幻故。佛告大慧。我說一切法不生如幻者。不成前後有相違過。何以故。以諸一切愚痴凡夫不見生法及不生法。不能覺知自心有無外法有無。何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