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具

法具

法具又稱為法器、佛具等。廣泛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內或家設佛堂等,所含莊嚴佛壇,並且用於祈請、修法、供養、法會等各類佛事活動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攜帶的念珠乃至錫杖等輔助修行用的器具,都可稱之為法具。就內義而言,凡供養諸佛、莊嚴道場、修證佛法,以實踐修行佛法或舉行佛事活動所用器具即為法具。法具如果以用途來區分,一般大約可分為莊嚴、供佛、報時、容置、攜行及密教法具等六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具
  • 別稱:法器、佛具
  • 性質:術語
  • 用處:佛學
簡介,相關典籍,法具,注釋,原文翻譯,

簡介

1、人物
[宋]僧。字圓復,吳(今江蘇蘇州)人。紹興初詩僧也。能詩,字型效王安石。 《容齋一二筆》
2、佛學
修學佛道所必要的資具,古稱道具。即三衣六物、犍稚、籌、錫杖、瓶、數珠、拂子、扇等,或密教修法具等之總稱。其內容依諸書所記,並不一定,但一般均將修行修法等所用的器物類,稱為法具或佛具。依《古事類苑》〈宗教部〉所載,古稱之道具,即三衣六物、獨鈷、如意、拂子、坐具等僧眾所持的資具類,也稱為僧具。廣義的佛器,是指花瓶、火舍香爐、燈台、斗帳、蓋、花幔、幡、磬、鈴、法螺、木魚、鐃、鈸、金鼓、鐘等的總稱,又稱佛具或法具。法具之稱,始自何時則不明。

相關典籍

法具

凡取油,榨法而外,有兩鑊煮取法,以治蓖麻與蘇麻。北京有磨法,朝鮮有舂法,以治胡麻。其餘則皆從榨出也。凡榨木巨者圍必合抱,而中空之。其木樟為上,檀、杞次之(杞木為者,防地濕,則速朽)。此三木者脈理循環結長,非有縱直紋。故竭力揮椎,實尖其中,而兩頭無璺拆(1)之患,他木有縱紋者不可為也。中土(2)江北少合抱木者,則取四根合併為之。鐵箍裹定,橫栓串合而空其中,以受諸質,則散木有完木之用也。
凡開榨(3),空中其量隨木大小。大者受一石有餘,小者受五斗不足。凡開榨,辟中鑿劃平槽一條,以宛鑿(4)入中,削圓上下,下沿鑿一小孔,削一小槽,使油出之時流入承藉器中。其平槽約長三四尺,闊三四寸,視其身而為之,無定式也。實槽尖與枋惟檀木、柞子木兩者宜為之,他木無望焉。其尖過斤斧而不過刨,蓋欲其澀,不欲其滑,懼報轉也。撞木與受撞之尖,皆以鐵圈裹首,懼披散也。
榨具已整理,則取諸麻菜子入釜,文火慢炒(凡桕、桐之類屬樹木生者,皆不炒而碾蒸),透出香氣,然後碾碎受蒸。凡炒諸麻菜子,宜鑄平底鍋,深止六寸者,投子仁於內,翻拌最勤。若釜底太深,翻拌疏慢,則火候交傷,減喪油質。炒鍋亦斜安灶上,與蒸鍋大異。凡碾埋槽土內(木為者以鐵片掩之),其上以木桿銜鐵陀,兩人對舉而椎之。資本廣者則砌石為牛碾,一牛之力可敵十人。亦有不受碾而受磨者,則棉子之類是也。既碾而篩,擇粗者再碾,細者則入釜甑受蒸。蒸氣騰足,取出以稻秸與麥秸包裹如餅形,其餅外圈箍,或用鐵打成,或破篾絞刺而成,與榨中則寸相吻合。
凡油原因氣取,有生於無。出甑之時,包裹怠緩,則水火鬱蒸之氣遊走,為此損油。能者疾傾,疾裹而疾箍之,得油之多,訣由於此,榨工有自少至老而不知者。包裹既定,裝入榨中,隨其量滿,揮撞擠軋,而流泉出焉矣。包內油出滓存,名曰枯餅。凡胡麻、萊菔、蕓薹諸餅,皆重新碾碎,篩去秸芒,再蒸、再裹而再榨之。初次得油二分,二次得油一分。若桕、桐諸物,則一榨已盡流出,不必再也。
若水煮法,則並用兩釜。將蓖麻、蘇麻子碾碎,入一釜中,注水滾煎,其上浮沫即油。以杓掠取,傾於乾釜內,其下慢火熬乾水氣,油即成矣。然得油之數畢竟減殺。北磨麻油法,以粗麻布袋捩絞,其法再詳。選自《天工開物·膏液》

注釋

(1)璺(wèn)拆:開裂破散。
(2)中土:中原一帶。
(3)開榨:製作榨具。
(4)宛鑿:弧形鑿。

原文翻譯

製取油料的方法,除了壓榨法之外,還有用兩個鍋煮取的方法,用來製取蓖麻油和蘇麻油。北京用的是研磨法,朝鮮用的是舂磨法,用來製取芝麻油。其餘的油都是用壓榨法製取。榨具要用周長達到兩臂伸出才能環抱住的木材來做,將木頭中間挖空。用樟木做的最好,用檀木與杞木做的要差一些(杞木做的怕潮濕、容易腐朽)。這三種木材的紋理都是纏繞扭曲的,沒有縱直紋。因此把尖的楔子插在其中並盡力舂打時,木材的兩頭不會拆裂,其他有直紋的木材則不適宜。中原地區長江以北很少有兩臂抱圍的大樹,可用四根木拼合起來,用鐵箍箍緊,再用橫栓拼合起來,中間挖空,以便放進用於壓榨的油料,這樣就可把散木當做完整的木材來使用了。
木的中間挖空多少要以木料的大小為準,大的可以裝下一石多油料,小的還裝不了五斗。做油榨時,要在中空部分鑿開一條平槽,用彎鑿削圓上下,再在下沿鑿一個小孔。再削一條小槽,使榨出的油能流入接受器中。平槽長約三四尺,寬約三四寸,大小根據榨身而定,沒有一定的格式。插入槽里的尖楔和枋木都要用檀木或者柞木來做,其他木料不合用。尖楔用刀斧砍成而不需要刨,因為要它粗糙而不要它光滑,以免它滑出。撞木和尖楔都要用鐵圈箍住頭部以防披散。
榨具準備好了,就可以將蓖麻子或油菜子之類的油料放進鍋里,用文火慢炒(凡屬木本的桕子、桐子這類的子實,都要碾碎後蒸熟而不必經過炒制)到透出香氣時就取出來,碾碎、入蒸。炒蓖麻子、菜子要用六寸深的平底鍋比較合適,將子仁放進鍋後不斷翻拌。如果鍋太深,翻拌又少,就會因子仁受熱不均勻而降低油的產量和質量。炒鍋斜放在灶上,跟蒸鍋大不一樣。碾槽埋在地面上(木製的要用鐵片覆蓋),上面用一根木桿穿過圓鐵餅的圓心,兩人相對一齊向前推碾。資本雄厚的則用石塊砌成牛碾,一頭牛拉碾的勞動效率相當於十個人的勞動力。也有些子實,例如棉子之類,只能用磨而不需要用碾。碾了之後再篩,粗的再碾,細的放入甑子裡蒸。當蒸氣升騰足夠飽和時取出,用稻稈或麥稈包裹成大餅的形狀,餅外圍的箍用鐵打成或者用竹篾交織而成,這些箍要與榨中空隙的尺寸相符合。
油是通過蒸氣而提取的,“有形”生於“無形”,所以出甑子的時候如果包裹動作太慢就會使一部分閉結的蒸氣逸散,出油率也就降低了。技術熟練的人能夠做到快倒、快裹、快箍,得油多的訣竅就全在這裡。有的榨工從小做到老還不明白這個訣竅呢。油料包裹好了後,就可以裝入榨具中,揮動撞木把尖楔打進去擠壓,油就像泉水那樣流出來了。包裹里剩下的渣滓叫做枯餅。胡麻、萊菔、蕓薹等的初次枯餅都要重新碾碎,篩去莖稈和殼刺,再蒸、再包和再榨。第一次榨已經得到一份油了,第二次榨還能得到第一次油量的一半。但如果是桕子、桐子之類的子實,則第一次榨油已全部流出,因此也就不必再榨了。
水煮法制油,是同時使用兩個鍋,將蓖麻子或蘇麻子碾碎,放進一個鍋里,加水煮至沸騰,上浮的泡沫便是油。用勺子撇取,倒入另一個沒有水的乾鍋中,下面用慢火熬乾水分,便得到油了。不過用這種方法得到的油量畢竟有所降低。北京用研磨法製取芝麻油,是把磨過的芝麻子裝在粗麻布袋裡進行扭絞的,這種方法以後再詳細地加以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