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道教音樂

泉州道教音樂

泉州道教音樂,福建省泉州市傳統音樂,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道教音樂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據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六十五·方外》記載,早在秦漢之際,泉州就有隱士和方士巫術的活動。在其道教活動中,必有引、吟、詠、泣等形式的道教音樂。唐以後的道教音樂則以唱為主,並配有樂器伴奏。道學文化、齋醮科儀、道曲、舞蹈等對泉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相應的民間信仰也十分活躍。在泉州的歲時、婚事、生育、壽慶、喪事、營建和避邪等民俗的齋醮法事活動中,也融入道教音樂。由於泉州道教廣泛傳播於民間,道教音樂與泉州的地方文化經過長期的交融與一代代地傳承,它們既保持著傳統道曲的韻律,又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了獨特的泉州道教音樂。
  泉州市羅溪鎮的道教文化淵源比較久遠,1929年就有天師道的道士賴孫完(道號玉堂)前往緬甸的仰光傳播道教;上世紀70年代又有賴桐生道長(道號道明)前往紐西蘭傳道;羅溪鎮萬壽壇·文峰靖賴氏家族的道士在不同場合及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道教音樂,以引、吟、詠、泣、說、唱、念等形式來渲染增強宗教氣氛,同時它又有濃郁的地方樂曲親切感,富有吸引力,可以起了宗教警戒、撫慰作用,同時亦往往使人們得以一種藝術的享受。

文化特徵

泉州道教音樂分為文曲、武曲兩大類。
  文曲主要套用於修煉、辟穀、存想、存神、步罡恰斗等活動。
  武曲主要套用于歸依道門、迎鑾接駕等法事活動儀式。
  泉州市洛江區羅溪鎮萬壽壇·--文峰靖賴氏家族道士保留有清代乾隆四十一年、四十八年、五十二年,鹹豐十年、同治十一年、光緒十三年科儀及曲薄、能夠演奏《步虛》、《三歸依》、《三稽首》、《大道情》等道曲80多首(其中道樂《大引頭》僅存於賴氏道教家族之中),並多次赴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紐西蘭、澳門、台灣等地的道眾進行道教音樂交流。

傳承保護

泉州道教音樂歷史悠久,經過一代代地傳承,既保持著齋醮科儀的傳統性、完整性,同時又有著鮮明的閩南地方文化特色,在東南亞一帶、紐西蘭、澳門、台灣等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特別是保留的道樂“活化石”《大引頭》,對我們研究泉州宗教藝術及民俗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影響,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與積極意義。
 保護單位:泉州市洛江區文化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