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漳州哪吒鼓樂是源自民間信仰的一種吟唱表演儀式,明代從道教聖地山西閭山傳入漳州,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哪吒鼓樂與民間信俗儀式“踏火”相互配合,是古閩越族原生態巫術儀式與山西閭山道教音樂相互融合的產物。
基本特徵
主要特徵
漳州哪吒鼓樂的樂曲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有緊、慢、中板,其使用樂器有長柄手鼓、板(天尺)、馬鑼等。哪吒鼓樂陣隊員們以敲擊貼有靈符的長柄手鼓,在馬鑼、天尺等樂器伴奏聲中吟唱漳州腔哪吒鼓樂,因唱詞中有“覲請哪吒三太子”之句,故長柄手鼓也被稱做“哪吒鼓”,而哪吒鼓的陣隊名也正由此而來。
樂曲特徵
哪吒在漳州和台灣民間俗稱的太子爺,或稱哪吒太子、中壇元帥、大羅仙等,漳州哪吒鼓樂即是取哪吒足踏風火輪蹈火之意。吟唱樂曲介於漳州古老吟唱歌謠與民間歌曲之間,是漳州民間歌曲的雛型,保存了一些已瀕臨失傳的樂曲,尤其是民間歌舞曲中極少有的三拍子樂曲。哪吒鼓樂可分為引子與正曲,引子屬於散板,正曲為有規律式節拍,如以曲辭的結構論之,則可分為詩文體以及散文體,詩文體中常見者為整齊句型,又以七字句為多。
咬旗陣式
位於漳州薌城區打錫巷的文衡殿,是舉行踏火儀式的重要場所,也是吟唱哪吒鼓樂的重要傳承地,該殿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文衡殿除了舉行踏火儀式和吟唱哪吒鼓樂之外,還在此基礎上保留有“咬旗”習俗,“咬旗”即與鄰社各陣哪吒鼓陣隊共同吟唱哪吒鼓樂,哪吒鼓咬旗陣式為:縱隊側身屈膝行禹步,以頭旗、天爐、哪吒鼓陣隊、馬鑼順序排列,客進主退,其間雙方均為對稱式,並吟唱同調不同詞的音樂,展示各自的高超技法。當客陣進入殿內立兩側吟唱時,主陣應蹲於殿外兩側吟唱,客陣吟畢,執香行禮,拜神明後,雙方哪吒鼓陣隊依次退出。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漳州哪吒鼓樂的主要傳承人有蔡國明、陳維昌、王海西、林濟民等4人,參與傳承的有蘇志鵬等18人。
保護措施
為了挖掘、整理有關漳州哪吒鼓樂的歷史淵源、相關習俗、傳承譜系、實物以及圖片等第一手資料,林濟民查閱了許多史料記載,走訪了6位老一輩哪吒鼓樂傳承人,整理的手寫稿近30張,現由漳州市文化局收藏。
社會影響
演出活動
2015年12月18日至23日,漳州文衡殿(關帝廟)和漳州市關帝文化交流協會一行共38人到台灣開展兩岸關帝文化交流。其中,由漳州文衡殿組織的哪吒鼓樂和大鼓涼傘兩支傳統藝術表演隊到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