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頭海島道教音樂是運用多種民間樂器為法師做道場念唱伴奏的音樂,是漁區的一種精神寄託,是民眾祈求神佛賜福,祈求神靈保佑,對平安幸福的期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頭海島道教音樂
- 所屬宗教:道教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
歷史沿革
一百多年前,民間藝人葉匡等人從福建泉州遷入浙江洞頭,開始運用布袋戲南崑調從事道教音樂演奏。到1938年前後洞頭縣有六十多人以道教音樂為業謀生。舊時,海島漁業生產條件落後,人們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只能盼望神佛賜福,祈求家先保佑。於是,遇到紅白喜事,都要請道班“做敬”(拜神敬佛儀式)或“做功德”(祭度鬼靈儀式)等道場。而做道場時吹打演奏的樂曲慢慢演變成民間一套較為完整的道教音樂。新一代演奏人員也有三十多人,基本掌握演奏技巧。2009年,洞頭海島道教音樂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風格特色
洞頭海島道教音樂,是運用多種民間樂器為法師做道場念唱伴奏的音樂。其基本表演形式是吹打樂。演奏樂曲有三大類:一是喜調,如《龍頭龍尾》《割仙草》;二是喪調,如“哀調”“青蛙哭”等;三是迎神調,如“竹三馬”等。
洞頭海島道教音樂,具有多姿多彩多韻味的特色,是海島居民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表演形式。人們聽道教音樂,看法師表演,解勞作疲累,慰精神睏乏,也不失為一種文化娛樂。道教音樂的盛傳、表演,也帶出了一批民間藝人,推動了洞頭民間音樂和民俗文化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