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寧上青古樂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
- 保護單位:泰寧縣上青古樂藝術研究會
- 別名:上青道曲
- 項目編號:Ⅱ-8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主要特徵,套用範圍,主要樂器,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泰寧上青古樂是唐末宋初傳入並經宋、元、明、清歷代完善發展,傳播至台灣地區以及東南亞國家的民間傳統儀式音樂。
據《八閩通史》《泰寧縣誌》記載,泰寧縣在宋代就已是南方道教流行的中心區域,並逐步影響和輻射閩西北和閩浙贛山區接合部周邊十幾個縣。這些在泰寧周邊縣、鄉、村流行的道教基本上屬於建寧籍道長“雷淵真人”黃舜申傳播的清微派道教。這一教派在舉行法事活動中所運用的宗教音樂便是“上青道曲”。
“文革”結束後,黎基求和父親黎世恩開始整理祖先留下的科儀資料,父子倆用了大量的時間回憶和記錄上青道曲的曲調工尺譜,但1993年村裡的一場大火,大部分的曲譜化為灰燼。
基本特徵
主要特徵
泰寧上青古樂繼承並發展了宋代以來流行於泰寧周邊的清微派和普庵派道教音樂的精華,包括北道曲、道闡腔、南詞、傳統民歌和民間吹奏樂;形式上分為經腔(聲樂)和牌子(演奏樂)。經腔又分“誦經腔”和“科儀腔”,“誦經腔”大部分只有誦念,而“科儀腔”又稱“韻腔”,是道曲的主要部分。道曲內容豐富、曲目繁多、風格獨特,有獨唱、齊唱、吟唱的歌曲和吹奏、彈、拉、打擊器樂的演奏曲目,大部分唱曲和吹奏樂為泰寧和周邊區域所獨有。
套用範圍
泰寧上青古樂套用範圍廣泛,可分為四種:一是作為民間儀式音樂,主要套用在紅白盛事、建築安龍、歲時吉慶、紀念祭祀、開市開店、賜匾授封、重大慶典、演戲開彩、宗教儀式等活動中。二是作為儀式伴奏器樂,其中又分吹奏樂和細樂,吹奏樂以梅花(嗩吶)曲牌為主,細樂以笛子、三弦、二胡、京胡為主。伴奏曲又分為一般伴奏曲和吹打樂長段。三是作為地方戲曲和鄉村文藝演出曲目,很多曲目已成為中國特有劇種梅林戲的“板式體腔調”,有的曲目在省、市、縣文藝匯演中多次獲獎。四是作為宗教科儀音樂,主要用於佛教、道教以及民間信仰等法事中。
主要樂器
泰寧上青古樂使用的樂器全部是中國民族樂器,有打擊樂器、吹奏樂器、弦管樂器,一般都是自製或定製。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泰寧上青古樂是古代民間傳統音樂的有機融匯,是集儀式古樂、古道曲、徽調、民歌、小調之大成的音樂藝術。具有獨特的民族傳統藝術和地方民間藝術特色,民眾性、地方性色彩濃郁,受各地民眾喜愛和傳唱。
由於同一地域,起源於宋代的泰寧上青古樂對後來的泰寧梅林戲也產生一定的影響。泰寧上青古樂對福建道教史和道教古曲的研究都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
傳承狀況
泰寧上青古樂的傳承主要靠刊印、手抄、口傳三種方式。古本曲簿和刊本因年代久遠,現已很難找全,僅獲得手抄工尺譜兩冊、老藝人樂師回憶演唱記錄一冊,收錄詞曲兩百餘首。隨著社會變遷,道壇活動空間不斷縮小,老一輩藝人相繼離世,人亡藝絕,大量珍貴的道曲亟待搶救和整理。
傳承人物
黎基求,男,1944年11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泰寧上青古樂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主要表演
2018年6月9日,福建省文化廳主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福建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福建博物院舉行。隨後,由省文化廳主辦,省藝術館、福建博物院、泰寧縣人民政府、省少兒圖書館、泉州南音中心承辦的鄉村非遺進坊巷——三明市泰寧非遺展演活動在福州市三坊七巷舉行。 活動現場具有上青古樂等非遺表演。
2019年1月14日至2月20日,“全省優秀民間藝術作品展(泰寧站)”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尚書第舉行。展覽開幕式上具有上青古樂等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