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祭祖民俗

泉州祭祖民俗

泉州祭祖民俗,福建省泉州市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漢代以後,中原漢人大批南遷入閩,祖先崇拜成為維繫家族內部團結的重要紐帶和最普遍的民間信仰。泉州祭祖民俗形式多樣,有自中原傳承的宗教規儀,也有基於本地文化生態形成的習俗,以追思祖德的族祭較為隆重。相關規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孝敬祖先長輩的理念民間普遍認同。族祭參加拜祭的親屬範圍大,大型祭祖儀規繁複,親屬範圍更大,籌備時間長,一般不輕易舉行。

2007年8月28日,泉州祭祖民俗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8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祭祖民俗
  • 別名:閩南祭祖習俗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
  • 保護單位:泉州市藝術館(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中心、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項目編號:Ⅹ-89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禮敬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漢代以後,中原漢人大批南遷入閩,祖先崇拜成為維繫家族內部團結的重要紐帶和普遍的民間信仰。據光緒《安平縣雜記》“官民四季祭祀典禮”載:“民間祭祀之禮, 如富戶有建祠堂者,歲以春、冬致祭。”民國《南安縣誌》卷九《風俗志二》也載:“泉俗祭祀, 凡世家巨族,每於冬至祭始祖。”閩南人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入閩後以村落聚居,奠定家族根基,又通過群體性的跨海遷徒,形成以家族發祥地為文化符號的血緣和親情紐帶。祭祖是閩南人表達對祖先和祖籍地雙重敬意的重要活動。

民俗內容

泉州祭祖民俗形式多樣,有自中原傳承的宗教規儀,也有基於本地文化生態形成的習俗。按範圍分,有族祭和家祭;按地點分,有墓祭和廟祭;按時間分,有年節祭和擇日祭;按儀式分,又有追思祖德和超度先人兩種。
祭祀儀式上,平常的家祭是親人聚會的日子,儀式簡約,有一種超度先人的家祭叫“做功德”,規儀完整,要糊紙厝、設神壇,拜懺、牽狀,普施、跑特赦、勸願,至燒庫銀、紙厝化火結束。同時,唱道情、擲鐃鈸等民間藝術表演穿插其間。
祭祖儀式以追思祖德的族祭較為隆重,要掛紅燈、貼紅聯、搓紅丸、穿紅衣,設主祭、陪祭、司儀,鼓樂、鞭炮、上香、獻花、上供、敬酒、讀祭文、跪拜,有的也請僧道做法事。族祭參加拜祭的親屬範圍大,大型祭祖儀規繁複,籌備時間長,有春(清明)冬(冬至)兩祭,或在始祖誕辰日、宗祠修建完成進主日祭祖。如墓祭或進主,有的還出動儀仗、披紅綬帶、立碑紀念。祭祀結束,各戶帶“烘爐火飯”回家。

文化特徵

泉州祭祖民俗是閩南人祖先崇拜的集中反映,是閩南人親情認同的生動體現,還是閩南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閩南人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通過群體性的跨海播遷,流布於台港澳和東南亞、世界各地。祭祖文化所傳遞的歷久不息的家族和鄉族觀念,是閩南文化的鮮明特徵。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泉州祭祖習俗是兩岸同胞尋根溯源的重要載體,對於凝聚家族力量、團結和諧,對於增進兩岸同胞的血緣感情、親屬聯繫,乃至民族歸屬、國家認同有積極意義。泉州祭祖民俗相關規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價值。
傳承狀況
泉州祭祖習俗中,包括做功德之類的大型祭祖規儀主要靠僧道傳承。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5年12月20日,旅居菲律賓、港澳台、泉州轄區及石獅市邱氏宗親代表500多人在泉州北峰潘山邱氏大宗祠舉行祭祀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