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豎燈桿升彩鳳是廣東省揭東縣港畔村及其周圍江姓族人紀念其先祖、南宋愛國名相江萬里的傳統民俗活動。
南宋末年,元軍攻南宋王朝,左丞相兼樞密使江萬裡帶兵守饒州城,因敵我力量懸殊,饒州失守,胞弟江萬頃被殺,江萬裡帶家人投止水池殉國。宋亡後江萬里三弟江萬載和江萬里的次子江鑄、三子江鏜隨文天祥、陸秀夫等扶幼帝入閩,繼續與元軍戰鬥。歷經戰火的江萬里子孫先後幾經輾轉,棲身潮州開元街,後來孫子江汝祖帶其子江恬息隱居揭陽龍砂。其時,他們懷念抗元殉國的先祖江萬里,可是在元朝統治者的高壓下,又不敢正面紀念,暴露身份。後來想到江萬里生平喜鳳,就用升彩鳳的形式來紀念,表示不忘祖輩。從元朝末年開始,居住在龍砂的江氏後裔就用“豎燈桿、升彩鳳”的形式來紀念先祖江萬里,這種習俗沿襲至今。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8年舉辦過,解放後至文革時期停辦,1983年恢復舉辦,1994年、2005年續辦。
主要活動
燈桿彩鳳習俗11年舉行一次,每到祭祖之年,江氏家廟的理事要到村中古廟占卜擇日,主祭期多選擇在秋收之後農閒時段,祭祀活動持續一個月。燈桿彩鳳習俗為一戶一桿一彩鳳,是用一根10多米長的毛竹,保留竹葉、竹尾,其上掛燈籠,燈籠上方掛著一隻五色“彩鳳”, 鳳身、鳳尾披上繡有金色絲線的紅綢緞,其上有“吉祥”、“幸福”等字樣,鳳頭下掛著風鈴,風一吹,“彩鳳”轉動,鈴聲清脆悅耳。彩鳳多由村中木工、漆匠、鐵匠、裁縫等合作製成,以硬木、鐵皮和綢緞為原料,全身長60-250厘米;竹竿上保留竹尾、竹葉,寓意“鳳棲梧桐”。燈桿多置於住宅前面空地或牆壁旁。豎燈桿、升彩鳳前,需齋戒一日以示虔誠,待到太陽落山時,各家各戶鞭炮齊鳴,在鞭炮聲中拉升彩鳳,接上電線,點亮燈籠。每逢江氏祭祖期間,當地數個村落中,白天彩鳳飄飄,鈴聲悅耳;夜晚彩鳳爍爍,匯成一片絢爛多姿的燈海,遠遠望去蔚為壯觀。
祭祀活動期間,除了各家“豎燈桿、升彩鳳”之外,各村也多邀請潮劇演出,一連3-5晚,廣受民眾的歡迎;此外,還有傳統的鑼鼓標旗巡遊活動,當地民間各種藝術形式,如弦樂隊、潮州大鑼鼓、各式標旗隊等等,都盛裝參加巡遊。
紀念儀式初始每年舉辦一次,後來江氏族人秉持勤儉節約家風,約定為12年舉辦一次。紀念儀式一般在當年農曆十月上旬至十一月上旬舉行,歷時一個月。村民以一戶為單位豎一燈桿彩鳳,在這期間,各村還舉辦潮劇演出、潮州弦樂演出、鑼鼓標旗隊巡遊等文娛活動,熱鬧非凡。
文化特徵
彩鳳有較高製作工藝,以木質和薄鋼板為主,再漆上彩色油質顏料,經久耐用,色彩豐富奪目。現在燈籠為竹片糊蠟紙,彩鳳上綴著燈籠,鈴鐺也加入現代聲光電子產品,體現了燈桿彩鳳這一工藝與時俱進。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龍砂江氏族人以“豎燈桿、升彩鳳”來紀念祖先,其獨特的形式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潮汕地區乃至全國都較為罕見,為研究潮汕地區的移民史和社會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這一民俗活動在潮汕地區乃至國內是一項獨特的民俗活動,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人文精神,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增強社區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還有重要的民俗學、歷史學、工藝學價值。
傳承狀況
燈桿彩鳳習俗的間隔時間長,儀式過程多依靠村中老人的記憶,隨著老一輩年事已高,燈桿彩鳳習俗也面臨瀕危境地,急需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揭陽市揭東區文化館獲得“祭祖習俗(燈桿彩鳳習俗)”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祭祖習俗(燈桿彩鳳習俗)”項目保護單位揭陽市揭東區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燈桿彩鳳習俗以紀念祖先為核心,以教育後人為目的,江氏後人對愛國名相江萬里的緬懷與敬仰之情,對於鄉村社會中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