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
- 遺產類別:民俗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Ⅹ-71
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泉州鬧元宵習俗還有猜燈謎、“妝人”等文藝活動。踩街古稱“妝人”,其中包括民間民俗表演陣頭、花燈、彩車、南少林武術和各種文藝表演,遇到有人放鞭炮...
泉州燈會(豐州燕山)習俗是燕山黃氏家族為了繼承祖先遺願,團結族眾,弘揚祖德,教誨後輩積極向上,而應運舉辦的。活動時,連海外宗親也趕來點燈,即增添了家廟的風采,積澱了厚重的家廟文化價值,也帶動了泉州地區元宵燈會的發展。保護...
中文名 元宵節 外文名 Lantern Festival 別名 上元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 節日時間 農曆正月十五 節日類型 中國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中國各地、海外華人聚居區 [76] 節日起源 自漢代起即在元宵燃燈,由此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風俗 [76] ...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元宵圓),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泉州元宵圓又稱上元圓,此食俗始於宋代,取其圓形,寓意團圓、吉利、美滿,主要材料為花生仁、白糖,及各種特色配料。泉州金鳳元宵圓製作技藝...
這種世代相沿的元宵數燈習俗反映了兩岸東石人對家族興旺、子孫昌盛的熱切期盼,是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生動體現。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晉江市文化館獲得元宵節(閩台東石燈俗)項目...
2019年11月12日,泉州市藝術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獲得對“燈彩(泉州花燈)、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南音”的保護資格。發展歷史 2020年12月30日,加入傳統文化教育聯盟。簡介 內設文學、舞蹈、攝影、...
2019年11月12日,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獲得對“燈彩(泉州花燈)、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南音”的保護資格。2022年3月,入選福建省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
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中心,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所以榮譽 2019年11月12日,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獲得對“燈彩(泉州花燈)、元宵節(泉州鬧元宵習俗)、南音”的保護資格。2022年3月,入選福建省第七批省級...
浦南里這一代在清朝歸屬泉州府管轄,清同治年間,泉州郡的元宵“觀燈、乞龜”民俗活動傳到同安沿海一帶,形成民間節慶禮儀開始相傳。後經過浦南里的先祖倡議效仿“觀燈乞龜”鬧元宵,並代代傳承。浦南里因此承襲這個習俗。另外還有一個...
楓亭楓城元宵游燈踩街是福建省的大型道教類民俗祭祀娛樂活動,始於宋代慶曆年間蔡襄就任泉州知府時期,迄今已近千年歷史。楓亭元宵夜遊燈踩街習俗狹義上僅指列入國家非遺名錄的楓城五宮一廟元宵游燈踩街活動,即霞橋村靈慈廟游燈、霞街...
泉州花燈 元宵節亦稱“燈節”、“燈夕”,家家張燈,戶戶結彩,鬧花燈。泉語“燈”、“丁”諧音,寓祈望人丁興旺、迎接光明之意。燈節最早的歷史記載從漢武帝開始。漢武帝在平定“諸呂之亂”後稱帝,稱帝時剛好是農曆正月十五,祭拜...
湯圓,別稱“湯糰”“浮元子”,是漢族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同時,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也表達了古代人民對幸福生活的一種嚮往和期盼。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的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所興起的一種新奇食品,...
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但也有相傳唐明皇於元宵節在上陽宮大陳燈影,是為了慶祝國泰民安,才扎結花燈,借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徵著“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的風氣至今仍還廣為流行。關於打燈籠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流傳較...
到了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使社會生產力發達、經濟富庶,元宵節的規模更為宏大,並開始逐漸脫離宗教活動的形式,成為一項民間歡慶活動。自此,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已基本形成,每逢元宵全國各地都有觀燈遊樂的習俗,宋、明兩代...
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鬧元宵的習俗。莆田元宵節,是全國持續時間最長的元宵節,從正月初六開始至二月初二結束,以時間跨度長、活動規模大,民眾參與多等特色而聞名,可謂“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元宵節在莆田市相當熱鬧,鑼鼓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