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油元
- 外文名:Petrodollar recycling
- 狹義的論油元:雄厚資本和資源
- 廣義地說油元:經濟產出所依賴的石油
簡介,石油,石油輸出國組織,能源危機,
簡介
油元(Petrodollar)是指一國出售石油所賺取的報酬,此名稱為1973年美國喬治城大學的Ibrahim Oweiss教授所發明。1970年代正值石油危機,OPEC的產油國皆因而攫取了大筆外匯,為了便於描述這些數量龐大的資本及其衍生的經濟現象,Ibrahim Oweiss教授便結合了“petroleum(石油)”和“dollar(元)”創造了“油元”一詞。
石油
石油(英語、拉丁語:petroleum,拉丁語詞源希臘語:petra(岩石)+拉丁語:oleum(油)),也稱原油,是一種黏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其主要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還含硫、氧、氮、磷、釩等元素。不過不同油田的石油成分和外貌可以有很大的區分。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膠等的原料。今天88%開採的石油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為化工業的原料。由於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能源,許多人擔心石油用盡會對人類帶來嚴重的後果。石油因其價值高昂,又被稱為黑金。
在中東地區波斯灣一帶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聯、卡達有豐富的儲藏,而在俄羅斯、委內瑞拉、加拿大、利比亞、奈及利亞、美國、墨西哥、哈薩克、中國等地也有很大量的儲藏。委內瑞拉擁有世界最高的石油儲量。
石油輸出國組織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發音為/ˈoʊpɛk/oh-pek;簡稱歐佩克、油盟或油組)是一個政府間組織,截至2018年2月擁有14個國家,由前五名成員於1960年為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維護石油收入,在巴格達成立(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總部自1965年以來設定於奧地利維也納。截至2016年,14個國家估計占全球石油產量的44%,占全球探明石油儲量的73%。這使得 OPEC 能對全球原油價格產生重大影響(在其成立之前由美國主導的跨國石油公司確定)。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既定使命是“協調統一成員國的石油政策與價格、確保石油市場的穩定,以確保為石油消費國有效、經濟而穩定的石油供應,為產油國提供適度的尊重和穩定的收入,為投資於石油行業的資本提供公平的回報。”該組織也是國際石油市場信息的重要提供者。截至2017年5月,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的成員除了前加入的五個外還包括阿爾及利亞(1969年加入)、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967年加入)、安哥拉(2007年加入)、厄瓜多(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2007年再加入)、赤道幾內亞(2017年加入)、加彭(1975年加入,1995年初退出,2016年再加入)、利比亞(1962年加入)、奈及利亞(1971年加入)、卡達(1961年加入),而印尼則是其前成員(1962年加入,2008年底退出,2016年1月重新加入,同年12月再度退出)。沙烏地阿拉伯是該組織事實上的(英語:De facto)領導者。三分之二的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石油產儲量位於圍繞富油波斯灣的六個中東國家。
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立標誌著國家對自然資源主權的轉折點,而它的決定在全球石油市場和國際關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效果在戰爭或民間疾病導致石油供應中斷時顯得特彆強烈。 20世紀70年代,石油生產的限制導致石油價格以及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收入和財富大幅增長,給全球經濟帶來長期而深遠的影響。在80年代,歐佩克開始為其成員國制定生產目標:一般來說是通過減少石油產量使油價上漲。而來自該組織2008年和2016年的裁決減少了供過於求的石油供應。
經濟學家經常引用石油輸出國組織作為卡特爾的教科書範例,因為通過該組織內部的合作各產油國減少了市場競爭,而其磋商則受國際法下國家豁免原則的保護。 2014年12月,“歐佩克和石油人”(英語:OPEC and the oil men)在勞合社的“航運界最有影響力的100人”排行榜中名列第三。然而,它們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卻常常受到非歐佩克國家能源資源的擴張的挑戰。此外,個別歐佩克國家追求自身利益,亦會生產超出產量上限,而給該組織的影響力帶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