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侵蝕

河流侵蝕

河流侵蝕是指河道水流破壞地表,並沖走地表物質的過程。除了水流本身的沖蝕作用外,其攜帶的大量碎屑物質也會對河床產生沖蝕。按照流水對河床沖蝕作用方向的不同,可以分為下蝕和側蝕,流水加深河床、增長河谷的作用稱為下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流侵蝕
  • 外文名:River erosion
  • 學科:生態工程
  • 領域:環境科學
  • 釋義:河道水流破壞地表,並沖走地表物質
簡介,定義,分類,機械剝蝕作用,侵蝕作用化學剝蝕作用,特點,

簡介

侵蝕作用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運動狀態下改變地面岩石及其風化物的過程。侵蝕作用可分為機械剝蝕作用化學剝蝕作用。在乾旱的沙漠區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奇形怪狀的岩石。它們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這並非雕塑家們的精工巧作,而是風挾帶岩石碎屑,磨蝕岩石的結果,人們稱之為風蝕地貌

定義

侵蝕作用的含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侵蝕作用指流水及其攜帶的泥沙和硬石對地表的沖刷、破壞作用。它可分為坡面上的片蝕作用和溝谷、河流的線蝕作用。而線蝕作用又分為溯源侵蝕、側向侵蝕和下切侵蝕。廣義的侵蝕作用包括流水侵蝕、溶蝕、冰川侵蝕、海蝕(波浪、洋流和潮汐)和風蝕等。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質受自然作用力作用發生鬆散、溶解和破壞,並被搬運到它處的作用。是許多作用的總和。在地貌學上,侵蝕作用是緩慢的、長期的。有時並不包含搬運作用和風化作用,起碼比剝蝕作用來得緩和。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在運動狀態下的各種外營力, 對地表岩石和風化產物進行的破壞作用。侵蝕作用可分為機械侵蝕作用和化學侵蝕作用。機械侵蝕作用指風、流水、冰川、海洋靠其本身的動能對岩石的機械破壞;化學侵蝕作用指流水、地下水、海洋等以溶解的方式對岩石的破壞作用。

分類

機械剝蝕作用

在乾旱的沙漠區常常可以見到一些奇形怪狀的岩石。它們有的像古代城堡,有的像擎天立柱,有的像大石蘑菇,這並非雕塑家們的精工巧作,而是風挾帶岩石碎屑,磨蝕岩石的結果,人們稱之為風蝕地貌
流水的侵蝕作用更是強大而普遍,大陸面積約90%的地方都處於流水的侵蝕作用控制之下,降水沖蝕地表,溝谷和河流的流水,使谷底和河床加寬加深,坡面上的流水沖刷著整個坡面,使之趨於破碎。例如我國的黃土高原由於植被多遭破壞,流水侵蝕嚴重,造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在高寒地區,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蝕地面,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川地貌海蝕地貌

侵蝕作用化學剝蝕作用

此外,流水對岩石還有溶蝕作用。地表水、地下水能溶解岩石中的可溶解性鹽類,如碳酸鈣、氯化鈉等,形成天然溶液而隨水流失。我國的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岩溶地貌就是可溶性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流水的長期溶解和沖刷作用而形成的。

特點

地表的岩石儘管堅硬,卻會因為某些產生於地球外部的自然力量,而逐漸被破壞淨盡。例如雨水沖洗山坡地、河流掘挖河床、風力吹刮沙堆、波浪淘洗海崖、冰河刻磨岩壁等現象,都是很好的明證。上述流動中的水、冰、大氣等削移地表物質的作用,謂之侵蝕作用。因侵蝕必生搬運乃至堆積,故廣義的侵蝕,不僅指搬運,甚至還包括堆積作用。侵蝕作用以流水作用為主體,全球陸地上的年平均降水量計有十萬立方公里以上,其中四分之三蒸發,返回大氣或滲入地下,其餘皆流經陸地注入海洋,故產生的侵蝕力量至為龐大;如果地殼不發生變動,而降水情形又保持不變,估計在一千二百萬年後,整個地球的陸地將夷為平地。河流的侵蝕,可產生峽谷、瀑布等壯觀地景。海水的侵蝕力量也狠大,但僅限于海岸地帶,海水進退所影響的濱海區平均寬約二百公尺,占全球總面積不過百分之零點二而已;然而,海水侵蝕所造成的地形十分獨特,像岬角海蝕崖海蝕洞、波蝕棚等,均為優良的觀光資源。冰河力量雖然驚人,而且雕刻出U形谷冰斗、刃嶺等奇特景觀,但由於時下全球冰河僅占陸表面積百分之十不到,並非主要的造地營力。過去地質時代曾經有過多次的冰期,所遺留下的地形遍布全球各地。至於風的侵蝕力量較小,但是卻比河流侵蝕更見普及,尤其在乾燥的沙漠地帶,風的作用特別顯著,其雕塑出的地形,造形奇特美觀,新疆的白龍堆和台灣的風稜石,都是很好的例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