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侵蝕谷
- 外文名:erosional valley
- 定義:流水侵蝕形成的河谷
- 特點:不受地質構造影響
- 成因:河流侵蝕作用
- 套用學科:地質學
簡介,形成過程,峽谷型,河漫灘河谷,河谷,河流階地,侵蝕階地,基座階地,堆積階地,
簡介
形成過程
峽谷型
中國長江的三峽,黃河幹流的劉家峽、青銅峽等,是修建水庫壩址的理想地段。峽谷由峭壁所圍住的山谷,一般由河流長時間侵蝕而形成。
河漫灘河谷
河谷
河流階地
侵蝕階地
侵蝕階地的特點是階面上的基岩畢露,或覆蓋的沖積物很薄。一般多分布於山間河谷原始流速較大的河段,或者分布在河流的上游。侵蝕階地的生成是因地殼有一段寧靜時期,而後由於地殼上升、河流下蝕很快,而形成侵蝕階地。
基座階地
堆積階地
堆積階地完全由沖積所組成,上層深厚,階地面不見基岩。堆積階地可分為上迭階地,內迭階地及嵌入階地。
嵌入階地的階地面和陡坎都不露出基岩,但它不同於上迭和內迭階地。因為嵌入階地的生成,後期河床比前一期下切要深,而使後期的沖積物嵌入到前期的沖積物中。這說明每一次地殼上升幅度一次比一次劇烈。
內迭階地是新的階地套在老的階地內,每一次新的侵蝕作用都只切到第一次基岩所形成的谷底。而所堆積的階地範圍一次比一次小,厚度也一次比一次小。這說明地殼每次上升的幅度基本一致,而堆積作用卻逐漸衰退。
上迭階地是新階地完全落在老階地之上,其生成是由於河流的幾次下切都不能達到基岩,下切侵蝕作用逐次減小,堆積作用規模也一次次地減小。這說明每一次升降運動的幅度都是逐漸減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