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神後鎮位於禹州市城區西南30公里的伏牛山余脈,是唐宋以來馳名世界、獨步天下的鈞瓷藝術發祥地,是禹州、郟縣、汝洲三縣市交界處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有千餘年的歷史。全鎮轄12個行政村,8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42000人,總面積49.1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占80%。
2004年,神後鎮以2003年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鈞瓷之都“稱號為契機,圍繞建設“世界陶瓷名鎮”的戰略目標,狠抓各項工作落實,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8.55億元,同比增長12%;農業總產值4111萬元,增長9.5%;新上(技改、續建)項目63個,完成投資3.3億元;完成入庫稅金4861.8萬元,與2003年2240萬元比,實現翻番,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9億元,增長52.9%;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095.3萬元,比2003年的903萬元,實現翻番;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619元,增長20%。人民民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神後鎮,被稱為“中國鈞瓷之都”,是位居“五大名瓷”之首的鈞瓷的發源地。它以盛產“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鈞瓷而聞名於世。有1000多年生產鈞瓷的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目前,有一定遊覽價值的景區景點有:古街、古院、古玩市場、鈞瓷一條街、苗家鈞窯、孔家和榮昌鈞瓷廠家等。現存的古街道、古院落雖部分破壞,但古風依舊。古街邊的花戲樓、關帝廟有精美的雕刻,四進古院落小巷幽深,隨處可見的鈞瓷手拉坯籠盔牆,仍在使用轆轤的古井,世代居住在古院落內的居民等,給人營造了一種特有的鈞瓷文化氛圍。正是這種獨特的“破舊”,恰恰構成了一種特有的風景。這種風景正是遊客想見到的,只需把環境衛生整治乾淨,配以必要的說明標牌及導遊解說,即可成為一處觀賞價值極高的景點。古玩市場每周二、五開展交易,客商擴展到鄰近省市,規模很大,人氣極旺,對於喜愛古玩及對中國文化有著神秘感的外國遊客來說,很有吸引力。鈞瓷一條街各類鈞瓷依次擺放,琳琅滿目,很有遊覽價值,是一個供遊客購買旅遊紀念品的極好場所,只要稍加規範即可。苗家鈞窯、孔家、榮昌等鈞瓷廠家都設有珍品藏館和觀賞生產線,既可使遊客盡覽鈞瓷的無窮藝術魅力,又可現場參加生產過程,還可親手製作鈞瓷作為紀念。
2001年,神後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建設“北方
陶瓷工業鎮”的戰略目標,狠抓各項工作落實,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達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年完成鄉鎮企業營業收入10.05億元,入庫稅金繼1999年、2000年之後再次突破千萬元大關,完成1290萬元,財政收入完成701.2萬元,比2000年同比增長4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399元,全鎮
銀行儲蓄餘額達1.6億元,在“十五”開局之年實現了全鎮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長足進步。
行政區劃
神後鎮 代碼:411081103
2006年,轄7個居委會、13個村委會:北大居委會、東大居委會、南大居委會、西大居委會、紅石橋居委會、關爺廟居委會、翟村社區、清崗澗村、白家溝村、駐駕山村、梁橋村、羅王村、邊溝村、苗家灣村、郗莊村、溫堂村、楊嶺村、槐樹灣村、白峪村、於溝村。
歷史記載
神後歷史非常悠久,早在夏商時期,這裡的先民就從事農耕和冶陶。
宋代成為北方陶瓷中心。明成化年間的《神後真武廟碑記》記載,當時“神後之鎮耕讀冶者千家”,遂成七里長街。
清代以後,依然是“日進斗金”之地。神後古鎮保護區面積達3平方公里,鎮區內建築布局合理,整體為東西走向(北寨街為南北走向),自東向西除民居外,重點建築依次有溫家大院,霍家院、白家院、伯靈翁廟、望嵩門、騶虞橋、天保寨、文廟、老君廟、白衣堂,古代
政府機關、商會、民團、文化、祭祀等場所都設於此。
流傳
民謠說:“進入神後山,十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進斗金錢”。歷史上曾因陶瓷興盛、鈞瓷御用而“神垕”地名被四次皇封,厚重的
鈞瓷文化孕育了神後鎮。
經濟發展
2004年,神後鎮以2003年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鈞瓷之都”稱號為契機,圍繞建設“世界陶瓷名鎮”的戰略目標,狠抓各項工作落實,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8.55億元,同比增長12%;農業總產值4111萬元,增長9.5%;新上(技改、續建)項目63個,完成投資3.3億元;完成入庫稅金4861.8萬元,與2003年2240萬元比,實現翻番,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9億元,增長52.9%;一般
預算收入完成2095.3萬元,比2003年的903萬元,實現翻番;農民
人均純收入實現4619元,增長20%。人民民眾
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項目建設促
工業經濟持續增長。圍繞“小康杯”競賽活動,以禹州市“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年”活動為動力,神後鎮採取政府引導促項目、內強外聯上項目、政策優惠引項目、環境保證留項目的工作思路,不斷強化
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工作,使全鎮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2004年,全鎮新上(技改、續建)工業項目63個,完成投資3.3億元,其中投資額在500—1000萬元的項目就達12家,1000萬元以上的3家,光大炻瓷、孔家鈞窯生產線分別投資超2000萬元,被列入禹州市重點建設項目。2004年,全鎮鄉鎮企業完成產值18.5億元,比2003年增長12%;限額以上工業企業
產值完成8.5億元,比2003年增長28.3%,呈現出“鈞瓷
名牌更響、炻瓷出口強勁、白瓷產銷兩旺”的喜人局面。財政
稅收水平實現翻番。重點加大
煤炭和陶瓷行業的稅收征管力度,稅收工作取得顯著成績。2004年,全鎮入庫稅金完成4861.8萬元,比2003年2240萬元,實現翻番;財政一般預算
收入完成2095.2萬元,比2003年903萬元,實現翻番。同時,認真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精神,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鎮黨委、政府從財政增收部分中劃撥資金,率先在全市實現農民免徵
農業稅。全鎮當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619元,居民銀行
儲蓄餘額達3.3億元,比上年淨增6400萬元,人民民眾收入顯著增長。
農業結構調整工作。2004年,神後鎮按照國家
退耕還林政策,累計完成退耕面積1.2萬畝,已經驗收近9400畝。搞好荒山治理和四旁綠化,全鎮通道綠化達52公里,栽植刺槐、側柏等苗木190餘萬株,改善了神後鎮的
生態環境,神後鎮逐步向生態園林發展。同時,大力提倡
養殖業的發展,全鎮百頭以上的養殖大戶37家,50頭以上116家,並積極開展了禽流感防治工作。
城鎮建設
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2004年,神後鎮結合“十百千”創建和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的工作要求,以治理“髒、亂、差”為重點,實施了仿古
建築改造、道路整修、治髒治亂、綠化亮化等六項工程建設。對鎮區主幹道256戶696間已有建築實施“穿衣戴帽”改造;投資近600萬元,對鎮區主幹道進行大修和高標準鋪油,新修村組公路9條,禹州市區至神後第二條
公路(梁神公路、禹州市陶瓷工業長廊)神後段基礎工程已分為3個標段開工建設,2005年10月1口有望全線通車。全鎮在實現村村通的基礎上,實現了“組組通”公路。為了塑造神後的鈞都形象,在鎮區主幹道安裝了23塊路牌、路標,設定了大型過街燈箱廣告和彩虹燈,更新安裝了200盞高檔
路燈,為廣大民眾初步創造了良好的生產
生活環境,鈞都古鎮風韻初步顯現,鎮容鎮貌有了很大改觀。
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計畫生育工作強化優質服務,圓滿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全鎮
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82‰,
出生率控制在9.84‰,避孕節育措施落實率100%,計畫生育率100%,信訪結案率達100%;積極開展扶貧濟困工作,救助
特困戶6戶建房16間;發放特困戶救助金57480元,救助223戶特困戶共479人;發放現役軍人、傷殘軍人、軍烈屬優待金6萬餘元。圓滿完成了8個村的村改居“三改”工作,村務公開民主管理步入正常化軌道;投入資金120多萬元建設了
衛生院病房樓項目,投資7.5萬元購置了先進的醫療設備,提高了衛生院的基礎醫療水平和服務質量;成功舉辦了“五·四”演講比賽、“慶七·一黨在我心中”大型歌詠比賽等活動,豐富了全鎮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黨建工作
神後鎮作為
許昌市創建“十百千”示範工程、示範鄉鎮之一,按照許昌市委、禹州市委的統一部署,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推行規範化管理,推動創建工作順利開展。2004年,共確定了10個村創建“五好示範村”,培育小康建設功臣12名,發展新黨員38名,提高了基層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同時,加強對紀檢、組織、宣傳、統戰、
武裝等工作的領導。成功開展了“慶七一·黨在我心中”歌詠比賽;宣傳工作能及時準確地報導神後鎮發生的各種變化;人民武裝工作紮實開展民兵預備役建設;婦聯、
共青團等部門都能圍繞黨委的中心工作開展工作。
在先進性教育活動中,禹州市神後鎮堅持以人為本,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入手,推進
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全鎮
和諧社會。該鎮以公民道德建設為主題,大力加強
素質教育。他們在鎮
電視台反覆播放《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發揮老幹部優勢,廣泛宣傳“二十字”公民基本
道德規範;各村(居委會)利用廣播深入宣傳黨的政策、法規,引導民眾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該鎮司法所和派出所聯合開展普法教育宣講活動,進一步提高民眾的法律意識和思想道德素質。
旅遊資源
綜述
神後地處伏牛山余脈,山川秀美,境內名勝古蹟眾多,靈泉寺、花戲樓、祖師廟、鄧禹寨、鈞窯遺址等不勝枚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使神後的人文景觀、旅遊資源獨具特色,早在1979年就被河南省確定為十八條旅遊線路之一。
伯靈翁廟
伯靈仙翁廟,也稱“窯神廟”,位鎮區老街中心。據
史料記載,始建於宋代,據現存碑文記載,重建於
明朝弘治八年(即1496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鈞瓷文化的象徵性建築,是神後“鈞都”、“瓷鎮”的重要標誌。廟內主要建築物有
窯神廟、花戲樓、道房、東西日月廳,正門為花戲樓,窯神殿供奉有三尊神像,第一位是窯神孫伯靈,相傳為
戰國時期軍事家
孫臏,因其隨師
鬼谷子學藝,曾燒過炭,既是燒炭的祖師也是瓷業的窯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歷史上的
舜帝,據史載,舜曾“陶河於濱”,被窯民們奉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聖母”,相傳是一位躍火祭鈞的民間女子。
廟門外設計的一個抱庭,
石獅、石柱、石雕古樸、莊重,引人入勝,這在省內眾多古建築中是少見的。花戲樓是伯靈翁廟的主體兩用建築(即山門和戲樓合用),兼出、入、演戲為一體,設計精巧,雕工細緻,古樸、莊重、美觀、大方,整個戲樓採用木結構為主的歇山,九脊飛檐,樓閣式建築,龍飛斗拱,層層疊裝,陰陽浮雕,盤龍翔鳳,獅象競爭,玲瓏透剔,古樸端莊,精緻文雅,構成線條明朗,稜角優美,五彩繽紛的精美圖案,戲樓內雕樑畫棟,粉壁彩屏,以盤龍透雕為中心的井圖案,其造型設計,線條構描,別具風格,極盡精工,全樓都是彩釉琉璃瓦蓋頂,在陽光下金光閃耀。樓脊中心立一
麒麟,背馭鈞瓷寶瓶,栩栩如生,一派祥瑞之氣,由當地瓷業行幫會供養一個“一把泥”梆子戲(現禹州市
豫劇團前身),長年在“花戲樓”演出。
古代與伯靈翁廟緊鄰的
關帝廟(現為一體,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邊與伯靈翁廟並排也有一座同樣的“花戲樓”,為東戲樓。北面與窯神廟緊挨,是一座鐘鼓樓和木牌樓,建於清
乾隆十五年(1750年),設計為單間二柱單樓式,這樣的純木結構建築能完整保存數百年,它對研究古代木結構建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老街
神後老街俗稱“七里長街”,老街的
故址是在肖河兩岸的五個古老村莊(二道街、高老莊、朱園溝、茶葉溝、老窯坡),唐宋以來隨著陶瓷業的興盛,許多富商大賈在此置田、建宅、經商,使五個村莊逐漸連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規模的神後鎮,老街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構成,從東到西有東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紅石橋街、關爺廟街等街道,全長3.5公里,狀如一隻巨大的
蠍子。老街是隨著神後瓷業的發展形成的,特點是狹窄,街面店鋪高低不一,路面用青石板鋪就,道路兩側店鋪林立,古民居依地勢而建,炮樓、古民居、廟宇鱗次櫛比。老街兩邊還有許多胡同,都是交通便道,如“霍家胡同”、“雞蛋胡同”、“文家拐”等。老街到處滲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也是神後經濟自古繁榮的見證。
古寨牆
神後古寨是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實的寨牆,有的高達3丈有餘,厚2尺多,固如城牆,寨四周和寨牆上建有炮樓,主要作用是軍事防禦和抵抗匪患、防範洪災。每個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東寨為“望嵩”,西寨為“天保”等,用青石丹書鑲嵌在寨門之上。東寨牆建於清
光緒20年,牆體為青磚結構,牆基高2米左右,均為巨石砌成,牆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見方,繞東寨一周,長約6000米。寨門洞高約4米,上部由拱形青磚砌成,門洞長約8米,寨門上有
炮樓,炮樓上有三個炮孔,供瞭望和射擊使用。門上刻有“望嵩”二字,據說站在古寨牆的寨門上可以看到
嵩山,故有“望嵩門”之說。每個寨內都有不少傳統建築,如東寨內(行政街)有的伯靈翁廟、關帝廟、花戲樓等,西寨內有文廟、二郎堂、老君廟、白衣堂、貞節牌記等,還有沿街店鋪和富有時代和地方特色的
民宅。在行政管理上,每寨都設有保甲組織和武裝民團,以維持地方秩序和防範兵亂、匪患。在
教育上,每個寨子都設有學校。因此,無論從
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建築各方面看,每個寨子都象一座小城。
古民居
綜述
老街兩旁鱗次櫛比的民宅無論名字、
歷史、建築都是神後的一大傳統特色。這些民宅的第一大特點,都是一進三或一進五的“深宅大院”,每個院落人口少則數十口,多則上百口。第二大特點,大多數院落都是以一個
姓氏聚居,這是因為歷史上多次戰亂和自然災害,人口大幅減員,從明代開始的多次移民,經過幾百年的繁衍生息,大都成為大戶人家,每個院落一個姓氏,最多的已經發展到幾千人,因此,大多數宅院都是以姓為院名,如白家院、霍家院、溫家院,辛家院等。第三個特點是建織結構,一般人家都是深宅大院,望門富戶,均是門第高大,布局對稱,雕樑畫棟,磚雕、
木雕、
石雕細緻精美,是明清式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
白家大院
白家大院,座南向北,高門台,走馬門樓,石雕門墩,木雕門額,五脊六獸,有影壁。磚圈垂拱二門,六階兩層上層,由右山牆可達後院,磚雕、木雕、石雕及房頭小飾物,特別是主房屋瓴均為磚雕
牡丹,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溫家大院
溫家大院,座北向南,由一個主院和一個跨院組成,主院為一進五院落,大門左側客房屋雕樑畫棟,寬敞明亮,是主人會客的重要場所。主房又稱上房屋,為五間兩層清式建築,高大氣派,整個院落結構嚴謹、錯落有致。院內有古井、側門、便道、過庭,是
封建社會達官貴人進入神後的接待驛站。
霍家大院
霍家大院,座北向南,高門台,走馬門樓,一進三宅院,進入大門有北影壁、西影壁,垂花門,過屋、上房及廂房均為廊柱式
磚木結構,屋門、窗欞木雕精美,天花板、木隔扇做工精細、彩繪鮮美。
辛家大院
辛家大院,位於西大街,座北向南,一進三院落,現保存有大門、過門、主房和
廂房,主房為三間三層,鐵裹門,石窗,安全防火性能好。
鄧禹樓
鄧禹樓(基本原貌),原是
東漢大將
鄧禹屯兵神後時的住處,一進三的宅院。前院很小,有門樓一間,臨街三間,西廂房一間。二門為垂拱門。進二門後,西廂房是青磚灰瓦,石雕窗欞;東廂房是一座紅石炮摟,高三層,每層均有磚雕石窗;上房是高台階,三層樓。保存完好,經明代重修。
轉角樓
轉角樓(基本原貌,頂部坍塌),座東向西,是一個占地數畝的四合樓院。二層門樓,雙扇大門。進門後,依門欞作梯可登上二樓。從門樓向北、向東、再向南、再向西,不用下樓,可轉大院一周。大院之內,樓上樓下住著幾十戶人家,便於聯防,互為照應,可防匪、防盜。這是北方地區不常見宅院格局,很有歷史研究價值。
此外還有苗家祠堂、
楊家大院、
王家大院、苗家院、郗家院等多處古民居,都具有不同的建築風格和特色。
古玩市場
河南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是
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鈞瓷文化作為
中原文化的代表,是寶貴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工藝美術行業占有重要的地位,神後也成為世人矚目和嚮往的地方。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神後制瓷業的興盛,大批的外地商人來到神後購瓷,也有大量的神後居民到全國各地銷瓷。神後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陶瓷製品和大量的民間收藏吸引了外地不同階層人們的眼光,使得許多外地古玩愛好者來神後“淘寶”。外地人愛古玩的熱情影響了神後本地人,這時的古玩大多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通過古玩物品的交流,使神後人認識了古陶瓷之外的許多古玩,精明的神後人有著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一雙巧手,開始了仿古器物的製作。在西大街、東大街、北大街率先出現了十餘個家庭仿古作坊,生產古
瓷器、古
銅器等,做出來的物品經過“做舊”處理,稱為“高仿”,高仿的物品一件達數千元,且銷售極佳。一時間,神後外出經營古玩之人成倍增加,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外出從事古玩業之人達到二千人以上,古玩作坊達六十多家,神後古玩業迅速興起,為古玩市場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神後古玩在以往古鈞瓷的基礎上,已發展成為
金、
銀、
銅、玉、石、木等數十類、上千品種的龐大生產體系,經營遍布全國各地。
1999年,由鎮政府牽頭,西大辦事處協助,在手工作坊多、環境清淨、交通便利的西大老街設立了古玩市場,每周二、周三開市。開市之初,神後鎮印製了數萬份宣傳材料,由神後外出人員帶到全國各地古玩市場分發,西大辦事處積極協助,打掃市場
衛生,維護市場治安,開市第一月,所有進場交易人員由
辦事處免費提供早餐,二年之內不收任何管理、交易費用。優惠的政策、良好的服務,使古玩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目前,神後古玩市場每個交易日展出攤位300多個,參加客商數千人,出現了行銷火爆、人氣兩旺的新局面。古玩市場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古玩交易的品種呈多樣化。由以往比較單一的古瓷器而發展為
銅器、
玉器、
石器、木器、
首飾、
字畫等數十類上千個品種,人們選擇的空間更大,品種更多;二是外地客商來神後交易人數成倍增加。客商中省內有鄭州、洛陽、開封,省外有
西安、太原、
北京、
武漢、合肥等。他們不僅買走了神後眾多的工藝品、古玩藏品,同時帶來了中原地區及南、北古老產區的各式特色工藝品,神後已經成為知名的“中原潘家園”、全國賣品集散地;三是仿古作坊也直接上市交易。以往他們是坐等客戶上門,如今每到開市日,各仿古作坊都帶著自己的產品參加交易,有條件的實行進店經營,形成了“前店後坊”傳統式生產銷售布局,成為神後古街的一道風景,使古鎮、古街、古玩融為一體,相映生輝。
鈞瓷
簡介
中國神後爐鈞是繼宋代官鈞窯之後,綻開的又一支名貴的奇葩。 爐鈞工藝是神後鈞瓷工匠,在恢復燒制的實踐中發展形成的一種密不外傳的獨特的秘方高溫鈞瓷製品。由於爐鈞窯窯體獨特,快速燒成,溫度極高,產品古樸渾厚,釉彩晶瑩華麗,意形新奇,別具一格。它的燒製成功為鈞瓷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為現代鈞瓷生產開闢了途徑。
鈞瓷工藝技術失傳於北宋末年,至元有所仿造,明清時鈞瓷工藝基本失傳。傳世宋鈞成為隱世之物和稀世之寶。光緒五年(1879年)神後鎮制陶藝人盧振太兄弟二人聞知鈞瓷,始啟研究鈞瓷之志.光緒二十年(1894年)盧氏天字輩三兄弟在前輩先人感召下,燒制出爐鈞孔雀綠和碧藍釉色產品,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為慈嬉太后燒制‘‘禹貢九鼎”。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鈞興公司批量燒制爐鈞。一九一四年大量燒制鼎、爐、瓶、尊、盆、洗等多種產品,參加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在舊金山舉辦的美國商品賽會。
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關懷批示下,在國家“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方針指導下,神後鈞瓷匠師和陶瓷科研工作者,沿用爐鈞的工藝方法,精心設計,大膽創新,爐鈞工藝在幾代藝人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完善,傳承至今。
藝術特徵
1、爐鈞窯為“升焰式碳燒窯爐”,又名“雞窩窯”。以燃料爛碳利用木製風箱(木製風扇)小鼓風機強制通風助燃。在短時間內(3小時左右)用爛碳捂火的高溫自然窯變技法燒成鈞瓷製品。成瓷溫度為1360℃左右,胎粗而堅,為香灰胎。
2、爐鈞窯為一次加碳,碳進瓷熟,一窯一壠(一匣缽)。產品為:一壠一器、一器一品、一品一像、絕無類同。
3、品種:以盤、碗、瓶、壺、碟、盞、爐、尊、洗等多種製品,鈞不過尺。
4、釉色:有孔雀藍、天青抹紅、飛紅、雨過天晴、天藍帶玫瑰紫、玫瑰紅、雨過天晴帶硃砂紅、茄皮紫、魚肚白帶海棠紅、胭脂斑、驢肝馬肺、桿草黃以及異彩紛呈的金星霞斑古銅銹、孔尾斑等命種窯變色彩。
爐鈞產品其釉彩渾厚豐滿,窯變奇妙,別具魅力,實為大窯內所不及,它堪與傳世宋官鈞窯媲美,故世人多稱“唯爐鈞與宋鈞為姊妹”。它之鈞窯系品種均不及此也。
歷史
鈞瓷始創
唐代,興盛於北宋,宋徽宗時被定為御用珍品,因朝廷命民間優秀
工匠在禹州城內“古鈞台”附近設官窯燒造宮廷用瓷,故名“鈞瓷”。鈞台位於河南省禹州市北門裡。據文獻記載:
夏啟曾在今城南15華里的鈞台坡
宣誓即位,故有“夏啟有鈞台之享”的傳說,並以“父傳子家天下”而著稱。從此,歷代朝臣前來觀瞻者絡繹不絕。賓客紛至、車來轎往、興師動眾,已成為禹州地方士紳的沉重負擔。唐代,禹州城北門裡建
禹王廟,廟前立山門台基,命名“鈞台”,此後附近相繼設窯燒造瓷器,因地名“鈞台窯”,或謂其產品曰“鈞瓷”。宋以後,禹州漸成鈞瓷的中心,在發現的百餘處鈞瓷窯址中,無論是燒造規模或產品質量,鈞台窯均為禹州諸窯之冠。鈞瓷的燒制是一種複雜的高難技術,還原程度很難控制;加上過去由於使用的是松木窯,窯溫難以達到均衡,從而影響到鈞瓷釉彩的成色,在燒制過程中有70%的產品會報廢掉,而其中的上品則更為罕見,再加上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的鈞瓷,自古就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的尊貴名聲,
唐玄宗曾立令“鈞不隨葬”;宋徽宗時又成為
御用珍品,誥封“神鈞寶瓷”,每年欽定生產36件,禁止
民間收藏,所以現在
墓葬出土的鈞瓷文物也甚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
博物館雖有收藏,為數也寥寥無幾。
發展
瓷器源遠流長,從商、周的原始青瓷起,經秦、漢、南北朝的搖籃期,到唐代得到飛速發展。當時,在河南更是窯業昌盛,種類繁多,釉色艷麗,禹州市神後鎮的下白峪村和
萇莊鄉等地,先後燒制黑、褐釉高溫窯變花瓷,被陶瓷學家稱為“唐鈞”,它為宋代鈞瓷開啟了先聲。北宋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藝的基礎上,創燒成功了窯變
銅紅釉——鈞瓷,以其卓越的藝術成就而馳名於當世,進入宋代名窯的行列。迄今為止,在禹州境內已發現北宋鈞窯遺址多達40處,尤以神後鎮大劉山下最為集中。禹州現存最早的《鈞州志》中說:“瓷窯在州西大劉山下。”
地圖信息
地址: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