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

2023年10月,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河南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徵求意見稿)》。

背景,公開徵求意見,

背景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精神,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編制了《河南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徵求意見時間:2023年10月11日至2023年11月10日
  《河南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徵求意見稿)
關於對《河南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公開徵求意見的結果說明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精神,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編制了《河南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徵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在2023年10月11日至2023年11月10日,對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公開徵求社會意見。截至11月10日,共徵集到3條反饋意見。我們高度重視這些反饋意見,在下一步出台檔案時將充分吸收採納合理意見建議。

公開徵求意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
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中提出要建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的“國家-省-市縣”三級管理體制,明確要求“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別編制全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綱要及省級規劃”。為深化落實兩辦意見精神,構建河南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做好河南省各類城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完善保護管理機制,彰顯河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特編制本規劃。構建河南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全面展現河南省中華文明主根、國家歷史主脈、中華民族融合見證的多元一體特徵,體現愚公移山精神、治黃精神、大別山精神、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南水北調精神和二七精神等民族精神、國家記憶,挖掘中國共產黨帶領河南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的歷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河南力量。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講話中指出:“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誕生了“四大發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視察,提出“殷墟我嚮往已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
CONTENTS
1 規劃基礎
1.1 規劃期限與規劃範圍
1.2 基本情況
• 規劃期限:2023-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期至2035年。
• 規劃範圍:與河南省行政轄區範圍一致,包括17個省轄市和濟源示範區,總面積約為16.57萬平方公里。
規劃基礎 1
規劃範圍圖
城鄉歷史文化遺存分布示意圖
名都相望城垣相疊文化厚積古今興衰海納百川生生不息
河南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自5000多年前中華文明在中原地區初露曙光,歷經夏、商、東周、東漢、魏晉、隋唐至北宋達到鼎盛,這一區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3000餘年。
規劃基礎 1
2 總體要求
2.1 指導思想
2.2 基本原則與規劃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2022年兩次考察河南的重要講話精神,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以系統完整保護傳承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和全面真實講好中國故事、中國共產黨故事為目標,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加強省級制度頂層設計,建立分類科學、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河南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做到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確保全省各時期重要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系統性保護,在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歷史征程中貢獻河南力量。
總體要求 2
統籌謀劃,系統推進
價值導向,應保盡保
合理利用,傳承發展
多方參與,形成合力
總體要求 2
>>2025年初步建成河南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實現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黃河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更加廣泛深遠,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成為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支撐。
>> 2035年全面建成河南省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整體保護、合理利用、活態傳承,突出華夏文明之根、中華文化之源、黃河文明之中心,構築華夏兒女的心靈故鄉,成為進一步提升人民民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撐。
• 基本原則:
• 規劃目標:
3 價值內涵
3.1 歷史脈絡
3.2 價值體系
3.3 核心價值
3.4 價值傳導
東京夢華 千年極盛
茶道萬里 商埠密集
路礦開發 西風東漸
工業興城 三線建設
新興強省 開放高地
文明起源 中華根脈
天地之中 王者更居
盛世神都 絲路起點
紅旗不倒 薪火相傳
40多年改革開放史史前、三代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221年
581年
1271年
1840年
1921年
1949年
1978年
1912年
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180多年近代史
100多年建黨史
70多年新中國史
從五大階段,系統認知中華文明歷史發展脈絡
史前漢唐五代宋元明清
1840- 1921
1921- 1949
1949- 1978
1978 至今
從八個歷史階段,系統梳理河南歷史發展脈絡三代
價值內涵 3
-2070年
價值內涵 3
5大 價值類別 15個 價值主題 60個 價值特徵
傳承中華文明進程的主根主脈
p 河南是東亞地區現代人類起源地,黃河流域文明曙光最早閃現之地,見證了中國北方旱作農業的連續發展;
p 河南是黃河的歷史地理樞紐,是黃河文化的核心區域和集大成之地;
p 河南承載了中華文明早期發展到大一統國家的持續演進歷程,形成早期中國文化圈,奠定了以中原為核心的多元一體文化格局。
價值內涵 3
滄海桑田 萬年遺址 氏族村落 何以中國 盛世古都
貳 凝聚中華民族意識的精神家園
p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中華民族共同的族源記憶從中原地區傳播開來,炎黃、東周、南北朝時期的三次民族大融合均以中原為重要舞台,承載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鑄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p 河南是根親文化的核心區域,是全世界華人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孕育了“萬姓同根、萬宗同源”的根親觀念,增強了全世界華人同胞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是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心靈故鄉、拜祖聖地、精神家園。
價值內涵 3
p 河南擁有河圖洛書、伏羲八卦、周易以及闡釋道家、玄學、禪宗、理學等儒釋道法元典思想,賡續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價值理念、哲學思想、人文精神與道德規範。
p 在農耕、絲綢、青銅、漢字、詩詞、戲劇、中醫藥、“四大發明”、天文曆法等文化方面,彰顯歷史同時期人類文明的最高成就,奠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格局。
四大發明
太極拳
二十四節氣
周易
叄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平台
價值內涵 3
鄭州東站——中國鐵路的核心樞紐
萬里茶道
絲綢之路 大運河(通濟渠)
大運河(永濟渠)
大運河(會通河)
肆 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關鍵樞紐
絲綢之路崤函古道示意圖
半扎古鎮—萬里茶道重要節點
隋唐大運河文化博物館
p 河南是古代絲綢之路全盛時期(漢魏、隋唐)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源頭和核心區域、萬里茶道水陸轉運的中心地帶;
p 河南是近代中國鐵路的核心樞紐,見證了中國近現代艱辛而富有歷史意義的工業化進程;
p 河南逐步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東中西的物流通道樞紐,通過空鐵、海鐵聯運過境中轉,實現“陸海空絲綢之路”的無縫銜接。
價值內涵 3
嵖岈山人民公社
焦裕祿精神
紅旗渠精神
劉鄧大軍強渡黃河紀念館
紅二十五軍長征紀念館
大別山精神
二七精神 南水北調精神
愚公移山精神
伍 賡續紅色革命血脈的重要承載
p 河南是“奮勇爭先、更加出彩”的中部陣地,塑造了愚公移山、治黃用黃、二七精神、大別山精神、長征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南水北調精神等民族精神及國家記憶;
p 集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鬥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光輝歷程。
價值內涵 3
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 石林會議舊址
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
建立河南歷史文化全要素價值載體清單
17
省轄市 濟源示範區
1
價值內涵 3
60個價值特徵
載體名稱
所在市縣
空間位置
價值特徵
定性引導
4 總體格局
4.1 空間結構
4.2 規劃策略
充分展現河南省的歷史文化勝景:
總體格局 4
總體格局 4
鄭州 開封 洛陽 安陽 南陽 商丘 濮陽 濬縣
Ø 一軸:黃河文化保護傳承發展軸
• 作為河南省歷史文化最為密集、豐富和具有代表性的區域,圍繞“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展現
“華夏文明主根、國家歷史主脈、中華民族之魂”。
總體格局 4
Ø 一核:鄭汴洛世界級中華文明根源保護傳承創新核心區
• 依託古都城鎮群、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河南段),聯動沿線各市縣,彰顯黃河文化在河南的根源性、延續性、融合性、核心性,構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發展軸。
Ø 三重點:安陽、南陽、商丘中原古都保護傳承創新中心
總體格局 4
Ø 六線:絲綢之路、大運河、長城、長征、萬里茶道、京廣鐵路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帶
• 重點依託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城鎮村等豐
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突出河南極具代表性的殷墟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三商文化等。
• 深入挖掘各類歷史文化遺產的多樣化、複合型價
值內涵,共同構成複合型、多元性的文化保護傳承發展軸線。
總體格局 4
Ø 六片:豫中、豫北、豫東、豫西、豫南、豫西南綜合文化片區
Ø 多節點:類型多樣極具代表性的資源節點
豫中綜合文化片區
豫西綜合文化片區
豫北綜合文化片區
豫南綜合文化片區
豫西南綜合文化片區
豫東綜合文化片區
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傳統村落)省級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
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工業遺產等其他遺產資源點
5 保護要求
5.1 完善保護名錄
5.2 分類保護重點
挖掘潛在保護對象
• 以歷史文化價值為導向,以自上而下的普查和自下而上的建議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挖潛具有價值內涵、潛在的保護對象。
• 合理推進“空間全覆蓋、要素全囊括”,逐步實現“市市有街區、 縣縣有地段”。
• 持續開展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等各類保護對象的申報和認定工作,根據相關檔案及標準,經科學評估,提出增補(認定)與申報建議名單。
• 鼓勵市縣建立地方保護名錄製度,對本轄區內歷史城鎮村等資源的保存狀況、價值特徵、資源數量、發展瓶頸、利用情況進行調查和評估,做好摸清家底的工作,加快認定公布市縣級保護對象。
保護要求 5
建立動態保護機制
• 完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街區、歷史地段等保護資源的名錄管理制度,建立預備名錄、正式名錄和瀕危名錄結合的國家級、省級保護名錄動態管理機制。
• 國家、省級、市縣級保護對象預備名錄分別由相應級別的保護管理主管部門確定。相應級別保護管理主管部門確定保護對象完成歷史文化價值研究等基礎工作納入預備名單進一步完善保護管理工作經有關部門、專家進行論證後正式名錄 批准公布
預備名錄
納入正式名單
保護要求 5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延續傳統的建築特色與整體的環境風貌
• 整體保護名城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加強空間特徵的保護和延續。
• 突出重要道路界面、傳統街巷界面的空間連續性,傳承傳統營建智慧。
• 嚴格控制歷史城區內的建築高度、體量、風格、色彩。 落實各級保護區劃及保護管理規定
• 保護規劃應劃定歷史城區範圍,可根據保護需要劃定環境協調區。
• 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保護範圍內的一切修繕與建設行為應符合相關法規、標準等要求。 延續名城歷史文脈
• 正確處理名城內部及周邊資源的繼承、保護、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
• 探索歷史文脈空間整體、系統展示的新路徑,展現時代風貌。
• 改善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環境
品質。
保護要求 5
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名鎮的歷史脈絡與生產生活環境保護和延續地域特色風貌促進名鎮整體品質提升
保護要求 5
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
p 整體保護村莊山水人文空間格局
p 整合保護村莊歷史文化資源
p 促進村莊人居環境品質提升
保護要求 5
歷史文化街區
保護歷史文脈的整體性與和諧性
保護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續性
保護要求 5
歷史建築
不可移動文物
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保護。
全面整合建立歷史建築檔案加強歷史建築保護修繕活化利用歷史建築
保護要求 5
保護農業文化遺產
歷史地段
其他遺產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 積極劃定歷史地段,不得破壞或者隨意改變歷史地段內人文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關係,保護歷史環境和景觀環境。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 重要歷史事件、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場所等,設立標識說明,擴大其紀念與教育意義。
• 保護有特色的空間格局、肌理和風貌特徵,嚴格限制與保護無關的其他建築構築物建設。 保護歷史地段地域性特徵
保護歷史紀念場所
保護工業遺產
保護地名文化遺產
保護要求 5
設立工業遺產標誌,建立完備的遺產檔案。 設立農業文化遺產標誌,建立完備的農業遺產檔案。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
建立健全名錄體系和保護工作機制,加強地名文化遺產傳承與管理。
6 傳承利用
6.1 創新活化利用
6.2 融入城鄉建設
6.3 推動文旅融合
6.4 弘揚歷史文化
做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利用
提升歷史文化街區活力改善提升歷史文化街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最佳化交通設施,完善市政管線、環衛設施建設。創新發展老字號,改造提升傳統業態,發展新興業態,建設特定功能區,完善城市功能。
激活傳統文化
完善基礎設施
傳承利用 6
做好文脈傳承
完善保護利用制度規劃
激活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時代功能
創新傳承利用方式
構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為支撐的中
原文化展示集群
01
02
03
04
05
推進歷史建築活化利用
賦予適宜的當代功能
• 文物建築開放為博物館、陳列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各類教育活動。
• 宣傳交流傳統文化,實現文化產品的創新運營。
• 重點實施文物建築保護和展示利用。 創新展示手段
• 運用新技術新方法,契合原有空間,以適當的方式展示文物建築的歷史信息和歷史文化價值。 延續歷史建築在原有功能基礎上拓展新功能
• 鼓勵對公眾開放為以文化體驗、文化消費與文化創新為主的功能。結合需求引導歷史建築轉化為與文化價值特色相適宜的經營功能。 保持歷史建築在原有文化價值基礎上提升性能
• 保持歷史建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採用新材料、
新技術,有效提升歷史建築消防安全、無障礙、
節能等性能。
傳承利用 6
做好文物開放利用
紅色遺產拓展利用
工業博物館
工業遺產展示
提升革命舊址開放水平,進一步發揮綜合服務功能。促進紅色旅遊與鄉村旅遊、生態旅遊等業態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和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建設革命文物協同研究基地。有序推進革命文物史料的搶救、徵集和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和闡發革命文物蘊含的思想內涵、時代價值和教育意義。進行實景載體呈現,講好革命故事,挖掘精神價值,凸顯主題意義,達到對河南紅色文化傳承與宣傳的目的。 弘揚革命精神做好革命文物徵集保護和研究宣傳加強革命舊址分類合理利用
傳承利用 6
01 宣傳歷史成就
02 豐富功能業態
03 發展創新經濟
05 構建省市縣三級老工業博物館體系
04 賦能產業融合發展
工業遺產煥發新彩
地名文化遺產傳承利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利用
推進建設非遺傳承體驗設施。公共文化設施開繼展承非原遺有展功示能活動,保持文化空間場所的景觀環境和場地特徵。
傳承利用 6
促進非遺走入大眾。依託文化遺產日、重要傳統節日,開展主題展示和傳播活動,積極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非遺推廣。
開展科普教育活動 繼承原有功能 助力鄉村振興
加強地名文化遺產的保護
弘揚多元文化價值
加強創意開發
農業文化遺產、灌溉工程遺產利用發展
p 最佳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布局形態
p 最佳化城鄉人文環境
p 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範
p 依託文化保護傳承發展軸線加強資源挖掘與利用
p 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保護工作納入到各地經濟發展戰略和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
p 大力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
p 積極融入大運河等文化保護傳承發展軸線
p 推進萬里茶道申遺工作
傳承利用 6
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p 延續歷史城區格局風貌
p 新城新區注重傳承與發展
p 保護傳承文脈特色要素
p 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
p 通過數位化、創意化展現數字文化經濟時代的生活
p 將品質化、生活化的文化傳承利用融入現代生活
傳承利用 6
融入現代生活
p 做好本體改善,加大傳統民居院落空間整治力度
p 推進環境整治,持續提升宜居性
p 確保遺產安全,加強應急力量建設
改善人居環境品質
p 塑造具有文化內涵的鄉村空間環境
p 充分挖掘利用鄉村歷史文化資源
強化城鄉風貌特色
提升文化配套服務設施
傳承利用 6
p 建設歷史文化展示設施
p 改造提升遺產周邊的交通配套設施
p 加強城鄉文化旅遊服務設施建設
• 助力黃河、大運河、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黃河國家博物館等館群建設。 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 發掘研究文化遺址,探尋東亞現代人類起源和農業起源,實證“早期中國文化圈”的形成發展,打造中國歷史主根脈文化地標。
• 遴選一批代表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中華文化超級IP,推動“行走河南·讀懂中國”文化圖譜具象化、場景化。 培育讀懂中國文化線路
持續建設中華文明標識地
強化中華文明重要標識
2 3 4 5 1 p 建設世界級文化旅遊目的地 p 打造城鄉文化線路 p 彰顯精神文明 p 發展研學旅遊 傳承利用 6 打造精品旅遊線路 中華文明根脈傳承利用主題線路 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利用主題線路 中華民族精神傳承利主題線路 國際交流樞紐傳承利用主題線路 國家地理標識傳承利用主題線路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總結歸納傳統營建智慧、傳統聚落文化、傳統建築藝術的時代價值,融入當代城鄉建設和特色風貌塑造。深刻發掘古都城鎮群營建特徵,發掘中原人居環境營造特徵,講訴中原文明與歷代人居建設的互動歷史。 挖掘中原城鄉建設內涵煥發傳統人居文化的時代特色展現中原營城智慧弘揚中原文化精神持續開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並研究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世界意義,讓世人更加感受到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獨特魅力。切實增強中原文化自信推動優秀城鄉歷史文化進校園加強宣傳推廣推動文化對外合作交流
傳承利用 6
講好中原文化故事
7 實施保障
7.1 加強組織領導
7.2 加強規劃實施保障
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
“國—省—市縣”三級管理體制
國省市縣
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側重協調性)
全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側重戰略性)
市縣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側重實施性)
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於構建全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體系的各方面各環節,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省、市、縣(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發揮主體作用,構建相應的工作小組,健全工作體制機制,激發內生動力,不折不扣推動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和要求落地見效。
規劃基礎 7
01 加強統籌協調和規劃編制
02 健全規劃政策保障
03 加大資金保障力度
05 搭建多方參與平台
04 加強技術人才培訓
河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2023年10月11日——2023年11月10日
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鄭開大道75號河南建設大廈1431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