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積鐵礦床

沉積鐵礦床,鐵礦床成因類型之一。在各種水盆地中,由沉積作用形成的鐵礦。按沉積環境可分為:淺海相化學沉積型鐵礦、海相火山—沉積型鐵礦、海陸交替相及內陸湖泊相沉積型鐵礦、沼澤沉積型鐵礦。因沉積深度不同的氧化—還原環境的不同,可形成不同類型的含鐵礦物分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沉積鐵礦床
  • 外文名:sedimentary iron deposit
  • 詞目:沉積鐵礦床
  • 占鐵礦總量:87%
  • 平均含鐵:40%左右
學科:礦床地質學
詞目:沉積鐵礦床
英文:sedimentary iron deposit
淺海相沉積鐵礦占世界沉積鐵礦總量的87%,而陸相沉積鐵礦約占世界總量的13%。海相沉積鐵礦礦體呈單層或多層層狀,延長及寬度較大,但厚度一般較薄。礦石礦物為赤鐵礦或菱鐵礦或兩者都有,常呈鮞狀、豆狀、腎狀構造;有的沉積鐵礦中,發育褐鐵礦和鮞綠泥石。礦石平均含鐵40%左右,也有富礦。一般含磷含矽較高,選冶難度較大,目前的技術條件難以充分利用。礦床規模中、小型到大型均有。內陸湖泊相和沼澤相鐵礦,呈似層狀、扁豆狀或凸鏡狀,長、寬、厚都較小,礦石礦物以褐鐵礦和菱鐵礦為主,有時有鮞綠泥石,鮞狀結構普遍。礦石含鐵以中、低品位為主,也有富礦,但礦石的選礦難度較大,總的儲量規模不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