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礦地質背景

成礦地質背景

影響礦床形成的地質環境及有關事物。也稱成礦地質環境。但成礦地質環境著重指一時一地區的當時地質情況,成礦地質背景則既概括當時環境情況,也可包括該地區的過去經歷,以顯示成礦作用的複雜性和長期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礦地質背景
  • 包括:礦床和岩石
  • 對應:化學和生物學特徵
  • 屬性:深海(深海扇、深海平原)
影響礦床形成的主要地質背景或環境,地球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不同地質背景中的成礦作用,大洋與大陸區別,大陸岩石圈範圍,不同階段而有差別,參考書目,

影響礦床形成的主要地質背景或環境

礦床和岩石一樣,都是一定地質環境中的產物。地球深部環境和地球表面環境都有利於礦床和岩石的形成。
以沉積環境為例,不同的沉積環境都有各自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徵。如從現代地球表面的沉積岩形成的全過程來看,則應包括侵蝕環境(沉積物來源區)、堆積環境(沉積物聚積區)和均衡環境(侵蝕及沉積均不顯著的地區)。如按具體的沉積環境來看,則有:陸上地表環境(包括山谷、山前、山口、河道、河谷、盆地、沖積平原、砂丘等),湖泊(包括乾鹽湖、鹽湖、深水湖等),三角洲(岸上、岸外),海灘,堰洲,沙洲,潮坪區(包括鹽沼、潮坪、潮水道),潟湖(高鹽度、半鹹、淡水),河口灣(深水、淺水),大陸架,陸表海,大陸坡,深海(深海扇、深海平原)等。沉積地質學家按不同沉積環境的組合建立起各種沉積模式。在不同的沉積模式內,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種類和規模的沉積礦床。了解現代沉積環境對研究石油天然氣和煤形成的地質背景是非常重要的。
同樣,在岩漿活動過程中,岩漿由深部來源地向上運移到地殼上部就位並固結,或在地表噴溢形成火山,都是在具體的地質環境中進行的,並因岩漿本身的物理、化學、形態等方面的特點而使原來的地質環境有所改變,形成了新的環境,如侵入體的內部,以及內外接觸帶及遠離接觸帶等不同環境。陸上和海中的火山,都可形成近火山口,和遠離火山口的表面環境,以及在地下的火山通道內及通道外的不同環境。

地球內外部環境的變化

地球內外部環境是不斷變化的。原在地表沉積作用下形成的岩石或礦床,可因沉積後隨著不斷堆積,由壓實、沉積成岩以至深埋,或因構造、岩漿、變質作用的發生而改變其所處的環境或背景,從而使其中的有用物質進一步遷移或富集。原在深成環境中形成的岩石或礦床也可因地殼上升而出露地表,受地表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如風化殼-次生富集,或剝蝕而被破壞,或在風化剝蝕搬運過程中形成砂礦。深埋的岩層或礦層可在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過程中在形態和成分上發生變化,或進一步富集,或受到破壞。這些都是地質環境或背景的變化所發生的影響。
在某一個具體地質時期,某一具體地段的環境,是該地段在已往的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在討論地質背景時,常從大地構造的背景來考慮其具體情況。大地構造背景也涉及該地已有的岩層娛合,岩漿活動及構造形態的特點,以及成礦時期的具體構造運動特點。

不同地質背景中的成礦作用

大洋與大陸區別

按當前地球表面上的大洋與大陸的明顯區別,在大洋岩石圈的範圍內可分出大陸基、大洋盆地、 洋中脊、 沉沒脊、島脊、深海溝、火山峰及海山等不同的成礦環境,其中洋中脊按板塊構造理論處於洋底擴張、新洋殼產生的部位。此處的火山作用可生成塊狀硫化物礦床(現代的黑煙囪)。深海盆地中可以產生含銅、鈷、鎳的錳結核,深海溝與洋殼的俯衝消蝕有關,其附近可有平行的火山弧(島弧或陸緣火山弧),弧後盆地或前陸盆地。島弧系中的火山岩中可以有黑礦型的礦床生成,而在代表洋殼的蛇綠岩組合中可以生成鉻鐵礦。

大陸岩石圈範圍

在大陸岩石圈範圍內則可按地區的構造穩定性及沉積和岩漿作用的部位和特點分出不同的成礦背景或環境。如在大陸克拉通內的開裂(裂谷)環境中的紅海或熱滷水礦床;克拉通背景上碳酸鹽岩石中的後生低溫熱液密西西比河谷式鉛、鋅、螢石重晶石礦床;克拉通上面的淺海沉積鐵礦床,淡水沉積鐵錳礦床,陸相盆地中的砂岩鈾礦床;以及陸表海中的沉積磷塊岩、蒸發的鹽類礦床等。
穩定的克拉通地區常有某些特殊成分和產狀的侵入岩體,並伴有特殊的礦床。如與大型的層狀雜岩體、岩床狀侵入體和岩牆狀侵入體伴生的礦床,其中包括南非的布希維爾德雜岩體中的鉑族金屬、 鎳、 銅、鉻鐵礦、釩、磁鐵礦等礦床,加拿大薩德伯里的銅鎳礦床等。
鹼性火成岩尤其是鹼性超鎂鐵質岩、碳酸岩和金伯利岩常被認為是在穩定的克拉通環境中的產物,與之相伴的礦床,如鹼性雜岩中的磷灰石礦床,碳酸岩中的鈮及稀土礦床,金伯利岩中的金剛石礦床等。
穩定克拉通內的古老變質岩系內常有偉晶岩礦床,常有多種非金屬特別是寶石類礦物伴生,也有稀有金屬如,以及等礦化。
在陸殼演化過程中,沿板塊結合帶或碰撞帶上常有火山-侵入岩帶發育,花崗岩類常在此種背景上形成岩基而在不同的岩漿來源和具體的地質背景條件下形成不同系列的金屬與非金屬礦床
在火山岩和淺成侵入岩發育的背景上,突出的有在淺成環境中的銅、鉬等金屬礦床,火山岩或淺成環境中可發育有熱液脈狀礦床(包括金、銀、有色金屬),以及火山岩中由蝕變作用形成的多種非金屬礦床(如葉蠟石明礬石高嶺石及其他粘土類)。

不同階段而有差別

成礦的地質環境和背景可因地殼演化的不同階段而有差別,發生在地史的一定時期中,形成某些突出的礦床。如太古宙元古宙的含鐵建造,綠岩帶以及有關的金、鈾礦床,元古宙除大量的鐵建造外,塊狀硫化物礦床也有較多的產出。
總之,成礦地質背景的研究,有助於對礦床形成的具體地質條件的全面了解,也便於確定某一類型礦床的找礦先決條件及找礦標誌。

參考書目

C.S.赫奇遜著,張炳熹李文達譯:《礦床及其構造背景》,地質出版社,北京,1990。(C. S. Hutchison,Economic Deposits and Their Tectonic Setting,The Macmillan Press Ltd.,London,1983.)  R.C.Selley, An Introduction to Sedimentology,2nd ed.,Academic Press Inc.Ltd.,London,1982.  A.H.G.Mitchell and M.S.Garson,Mineral Depositsand Global Tectonic Settings, Academic Press Inc.Ltd.,London,198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