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從決策的角度看,以往發生的費用只是造成當前狀態的某個因素,當前決策所要考慮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費用及所帶來的收益,而不考慮已往發生的費用。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Sunk Cost)。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沉沒成本
  • 外文名:Sunk Cost
  • 別稱:沉落成本、沉入成本、旁置成本
  • 套用學科:會計學、金融學
  • 適用領域範圍:金融、經濟、商業
內涵闡釋,產生原因,作用機制,當期決策,影響因素,減少方法,認識盲點,相關知識,

內涵闡釋

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投資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對企業來說,沉沒成本是企業在以前經營活動中已經支付現金,而經營期間攤入成本費用的支出。因此,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均屬於企業的沉沒成本。
從成本的可追溯性來說,沉沒成本可以是直接成本,也可能是間接成本。如果沉沒成本可追溯到個別產品或部門則屬於直接成本;如果由幾個產品或部門共同引起則屬於間接成本。
從成本的形態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能是變動成本。企業在撤消某個部門或是停止某種產品生產時,沉沒成本中通常既包括機器設備等固定成本,也包括原材料、零部件等變動成本。通常情況下,固定成本比變動成本更容易沉沒。
從數量角度看,沉沒成本可以是整體成本,也可以是部分成本。例如中途棄用的機器設備,如果能變賣出售獲得部分價值,那么其賬面價值不會全部沉沒,只有變現價值低於賬面價值的部分才是沉沒成本。
一般說來,資產的流動性、通用性、兼容性越強,其沉沒的部分就越少。“現金為王”的觀念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固定資產、研究開發、專用性資產等都是容易沉沒的,分工和專業化也往往與一定的沉沒成本相對應。此外,資產的沉沒性也具有時間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轉化。以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固定資產為例,在尚未使用或折舊期限之後棄用,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會成為沉沒成本,而中途棄用沉沒的程度則會較高。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定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在個體經濟學理論中,做決策時僅需要考慮可變成本。如果同時考慮到沉沒成本(這被個體經濟學理論認為是錯誤的),那結論就不是純粹基於事物的價值作出的。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在談到“沉澱成本”時,美國學者羅納博·W·希爾頓在其為MBA編著的《管理會計》教材中指出,準確的成本計算,在企業決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是判斷方案是否可行的重要原則之一。

產生原因

沉沒成本是經濟界最棘手的難題之一,處理不好很容易導致兩種誤區:害怕走向沒有效益產出的“沉澱成本”而不敢投入;對“沉沒成本”過分眷戀,繼續原來的錯誤,造成更大的虧損。
1.策劃或決策失誤。2.前期調研、評估、論證工作準備不足,造成中途出問題而無法進行下去。3.有良好的策劃、計畫,但執行中偏離軌道,造成事與願違。4.執行中發現存在問題,但沒有及時調整策略、方案而是一意孤行。5.危機處理能力不足或措施不當,使事態擴大及漫延。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會對因為過去的決策造成大量設備積壓、閒置,“大馬拉小車”現象產生一定的心理負擔,隨之而來的相關決策,總是希望“能多少挽回點損失”。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最終的結果可能會事與願違,甚至在錯誤決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實際上,在“是否繼續使用”的決策上,過去的採購成本已經作為“沉澱成本”的形式“固定下來”了,不會隨未來決策的改變而改變,在制定決策時可以不予考慮。但在這些資產是否繼續使用的決策里,必須注意到相關的成本仍會發生,如運營費用、維護費用等等。因此,事關“未來”的決策一定要“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

作用機制

可以從以下微觀角度分析經濟性沉澱成本對投資的影響。假設獲得資本的成本總是大於廢棄的價值,二者之間的差額便是沉澱成本。
當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根據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其最優原則是:PMPI =MCI,其中,P是產出的價格,MPI 是投資品的邊際價值產品,MCI是投資品的邊際成本。這是標準的新古典競爭結論。
物質資本投資是部分沉澱時,這一決策規則對物質資本配置有什麼意義?
在發生沉澱成本的情況下,依賴物質資本的邊際價值產品及其自身沉澱成本產生了四種可能的投資行為,這些都被證明在右圖中。在圖中,物質資本投資的邊際成本等於單位購買價格S,
由SS曲線表示。物質資本負投資等於其打撈價格s,由ss曲線表示。S>s 表明有沉澱成本。在第一種情況,物質資本的邊際價值產品較高,與投資的邊際成本曲線(SS)相交於正投資區域,這表明經濟主體處於投資行為;在第二種情況下,物質資本的邊際價值產品處於中間階段(Ss),這表明他既不正投資也不負投資。在這個資產固定區域,經濟主體不易受外部經濟環境的影響,這恰恰是因為沉澱成本導致的結果。在第三種情況下,物質資本的邊際價值產品較小(ss),經濟主體進行部分負投資。最後,當物質資本的邊際價值產品極小時,導致總投資完全退出。
在圖中,橫軸表示投資,右側為正投資,左側為負投資。縱軸表示投資或負投資的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如果S=s,即SS曲線與ss曲線重合,表明沒有沉澱成本,投資者完全受外界條件的變化而瞬時變化。一旦虧損,經濟主體會立刻進行負投資。反之,一旦有利可圖,經濟主體會立刻進行正投資,這是標準的新古典競爭模型。然而,如果S>s ,至少部分沉澱,一旦投資失敗,有可能會等待退出,這偏離了標準的新古典結論。具體分析如:
(1)沉澱成本將使經濟主體沒有任何激勵參與資本市場。例如,在投資行為Ⅱ,此時往往出現觀望,等待時機,沒有任何投資發生。
管理和研發也計入沉澱成本中管理和研發也計入沉澱成本中
(2)沉澱成本可以產生不可逆行為和滯後效應。滯後效應以不可逆效應為特徵。例如,考慮經濟主體在時間t 處於投資行為Ⅱ,在時間t+1處於投資I,在時間t+2需返回投資Ⅱ。這個經濟主體在時間t+1進行投資,在時間t+2不會進行負投資,儘管他事先知道在時間t+1需要返回時間t+2。這是因沉澱成本帶來的調整障礙。
(3)在有沉澱成本的情況下,信息不完全對投資有不利影響。在有沉澱成本的情況下,這意味著在後來的負投資時需要承擔沉澱成本:沉澱成本越大,面對的可能性越大,投資的負激勵越強。同時這也意味著信息不完全和沉澱成本對投資有負面影響,影響企業進入。
(4)與第三種含義相關的是,進入要求進行投資,沉澱成本和信息不完全相互作用對進入(投資)有負面影響。換言之,沉澱成本和信息不完全構成了企業的進入壁壘。如果信息完全,不會發生沉澱成本,不會阻礙進入。只有在信息不完全的情況下,投資者害怕投資成本無法得到補償,從而造成投資不足。
(5)沉澱成本對退出有阻礙。在有沉澱成本的情況下,該投資者將面對後來再投資或重新進入的沉澱成本:沉澱成本越大,面對的沉澱成本可能性越大,負投資(退出)的激勵越小。這表明信息不完全和沉澱成本減少企業負投資和退出的激勵,構成退出壁壘。因而,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投資過度。
折舊產生的沉澱成本變動折舊產生的沉澱成本變動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這一模型同樣也適用於自然資本、人力資本等經濟性沉澱成本對企業進入與退出的影響。

當期決策

衡量投資項目成本,只能包含因進行或選擇該行動方案而發生的相關成本。相關成本指與特定決策、行動有關的,在分析評價時必須加以考慮的成本,包括差額成本未來成本重置成本、機會成本等。非相關成本則指在決策之前就已發生或不管採取什麼方案都要發生的成本,它與特定決策無關,因而在分析評價和最優決策過程中不應納入決策成本的範疇。沉沒成本是指業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也是非相關成本,不應該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因此在投資決策時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影響因素

綜述
由於沉澱成本(sunk costs)被定義為,一項投資無法通過轉移或銷售得到完全補償的那部分成本。具體來說,沉澱成本的大小取決於資產的初始價值(扣除折舊)與其打撈價值(轉移或再銷售價格)之間的差額。換言之,沉澱成本與增加初始投資成本或減少打撈價值的因素相關。通過研究,發現影響沉澱成本的因素如下:
投資影響
這些投資專用於給定的場址、時間、企業或者產業,有可能是沉澱成本最重要的來源。當投資是場址專用性“資產”時,其物質特徵使其難以安裝、移動或者重新尋找位置,就像基礎設施等,當投資是時間專用性“資產”時,即投資的價值在給定一段時間後迅速下降,如時間密集型投入品,當投資是企業或產業專用性“資產”時,其物質特徵難以再轉移到其他企業或產業。在許多情況下,甚至較小的產品或勞務的調整很可能需要減少其打撈價值的顯著調整成本。按照威廉姆森的分類,資產專用性可以劃分為:(1)設廠位置專用性。例如,在礦山附近建立煉鋼廠,有助於減少存貨和運輸成本,而一旦廠址設定,就不可轉作他用。若移作他用,廠址的生產價值就會下降;(2)物質資本極強的專用性。設備和機器的設計僅適用於特定交易用途,在其他用途中會降低價值;(3)人力資本專用性。在人力資本方面具有特定目的的投資。當用非所學時,就會降低人力“資產”的價值;(4)特定用途的資產。是指供給者僅僅是為了向特定客戶銷售一定數量的產品而進行的投資,如果供給者與客戶之間關係過早結束,就會使供給者處於生產能力過剩狀態。
成本來源
交易成本也是沉澱成本的重要來源,特別是當交易成本增加初始投資支出以及減少打撈價值時更是如此。例如,解僱工人、培訓、談判成本、運輸成本、在買賣間信息不對稱等都會進一步減少再出售價格。因此,儘管生產要素不是產業或企業專用性的,但經常也是部分沉澱的,一般是由於“檸檬”問題(Aker1of,1970)而使出售的資產價值大打折扣,就像汽車市場的舊車問題那樣。即使是全新的汽車,只要買到手之後,再出售價格就會下降,也會帶來沉澱成本。
投資網路
當一項投資對其他投資的打撈價值至關重要時,這一效應便會產生。因此,儘管這項投資的打撈價值很高,但是其流動卻受限於其他投資的找撈價值的影響。
相關政策
政府的折舊政策、規制或制度安排(顯性或隱性契約),以及解僱或僱傭培訓成本乃至社會保險等,都會產生沉澱成本。例如,可以自由買賣的生產要素因不允許買賣而帶來的沉澱成本。
由於生產要素市場的不完全性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沉澱成本也具有普遍意義。我們發現,不考慮沉澱成本的新古典競爭經濟模型(包括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型)實際上都假設企業進出產業沒有沉澱成本是一種過度的簡化,沒有涉及沉澱成本。但是考慮沉澱成本的經濟模型則是現實經濟的一種擴展和延伸。
由於沉澱成本的存在會形成在位企業的退出壁壘,所以在位企業一旦虧損,因沉澱成本的存在而導致其不能順利退出市場或產業,造成企業之間過度競爭,進而引發通貨緊縮。如果沒有沉澱成本,信息完全與否與沒有沉澱的投資行為沒有關係,即使虧損導致投資失敗,也不會帶來任何資本損失,因為它可以順利退出市場。這些情況適合沒有固定資本投資的產業中,例如,農業、服務業和輕工業等,它們與有固定資本投資的工業不同,因為前者的長期固定資本投資都很少,其資產從流通的難易程度上看很容易易手。然而,與巨額固定資本投資的工業相比,這些假設是不現實的。當有固定資本投資以及發生沉澱成本時,就會出現過度競爭,即相對於有限需求市場的供給過度,使虧損企業不能順利退出的一種現象。

減少方法

企業經營性支出可以分為生產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兩類。一般來說,生產性支出所形成的沉沒成本的損失相對較小,比如一批生產原料保管不善而報廢。又因為許多生產性支出項目往往不是一個獨立的成本項目,這類沉沒成本其實只是準沉沒成本。
而資本性支出特別是項目投資形成沉沒成本,問題就嚴重得多了。一個投資項目,一是投資額比較大,二是回收周期比較長;投資項目一旦確立,開弓沒有回頭箭,無論是盈利還是虧損,你都只好接受。儘量避免決策失誤導致的沉沒成本,這要求企業有一套科學的投資決策體系,要求決策者從技術、財務、市場前景和產業發展方向等方面對項目做出準確判斷。
沉沒成本並不是由企業自身造成的,而往往是由合作方或供應鏈的上、下遊方中斷合作引起的。由於一項用於某一特定交易的耐用性投資往往具有專用性的特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交易突然終止,則所投入的資產將完全或很大部分會報棄,從而產生相當一部分沉沒成本。因此,通過合資或雙邊契約確保交易的連續性便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契約性或組織性的保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費用。
從減少沉沒成本的角度來看,採用非市場的規則結構對企業是比較有利的,因為這一結構能為交易提供更有效的保障,可最大限度地減少投資風險。現代企業經營中,技術合作、策略或戰略聯盟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其內在原因,其實就包含了分散技術開發和市場拓展風險、減少沉沒成本方面的考慮。

認識盲點

僅僅認識了沉沒成本尚不足夠。事實上,這當中仍有認識上的盲點:
必須建立決策成本的觀念有這樣一些例子:一些審慎的決策者因為將一些不相關的成本納入決策成本考慮而錯失了本來可行的項目;另一些冒進的決策者則因為將相關成本錯誤排除在決策成本之外而對項目做出盲目樂觀的估計。可見,在行動和決策時,建立決策成本的觀念十分重要。
從決策的相關性看,沉沒成本是決策非相關成本,若決策時計入沉沒成本,將使項目成本高估,從而得到錯誤的結論。
考慮已投入資源的機會成本沉沒成本是決策非相關成本,但與其相伴隨的機會成本卻是決策相關成本,需要在決策時予以考慮。
機會成本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成本,它不是一種支出或費用,而是選定某方案可能損失的收入或收益。以中國幹線飛機項目為例,終止該項目的機會成本是什麼呢?顯然應當是繼續進行該項目未來可能獲得的淨收益(扣除新增投資後)。如果不能產生正的淨收益,下馬就是最好的出路。即使有了正的淨收益,也還必須看其投資回報率(淨收益/新增投資)是否高於企業的平均回報。倘若低於平均回報,也應當忍痛下馬。
事實上,幹線項目下馬完全是“前景堪憂”使然。從銷路看,原打算生產150架飛機,到1992年首次簽約時定為40架,後又於1994年降至20架,並約定由中方認購。但民航只同意購買5架,其餘15架沒有著落。可想而知,在沒有市場的情況下,繼續進行該項目會有怎樣的未來收益?
當然,決策中某一既定行動的機會成本有時是很難衡量的,成本估計可能是高度主觀和隨意的。此外,有關評價應當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以貼現指標為依據。這些都應引起決策者的注意。
正確區分決策成本與會計成本一般說來,沉沒成本是就決策或經濟評估而言的。從會計成本核算角度看,其實並不存在什麼沉沒成本。例如一個已發生了諮詢費和開辦費的投資項目,當環境發生某種變化需要重新決策時,這些費用作為沉沒成本不應當納入決策成本範圍考慮。但在具體會計核算時,則應視決策結果的不同而進行相應的處理:如果最後決定放棄該項目,這些費用應當計入當期投資損益;如果項目繼續,則根據會計準則在該項目的受益期內進行成本分攤。可見,為財務報告目的而獲得的某項經濟活動的成本對於決策目的來說,並不總是恰當的。

相關知識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說,普通人(非經濟學家)常常不計算“機會成本”,而經濟學家則往往忽略“沉沒成本”——這是一種睿智。他在《經濟學》一書中說:“如果一項開支已經付出並且不管作出何種選擇都不能收回,一個理性的人就會忽略它。這類支出稱為沉沒成本(sunkcost)。”接著,他舉了個例子:“假設現在你已經花7美元買了電影票,你對這場電影是否值7美元表示懷疑。看了半小時後,你的最壞的懷疑應驗了:這電影簡直是場災難。你應該離開電影院嗎?在做這一決策時,你應該忽視這7美元。這7美元是沉沒成本,不管是去是留,這錢你都已經花了。”
謬誤
很多人對“浪費”資源很擔憂害怕,被稱為“損失憎惡”。比如說很多人會強迫自己看一場根本不想看的電影,因為他們怕浪費了買票的錢。這有時被叫做“沉沒成本謬誤”。經濟學家們會稱這些人的行為“不理智”,因為類似行為低效,基於毫不相關的信息作出決定錯誤的分配了資源。
這些思考可能反映了對衡量效用尺度的不統一,因為這種衡量對消費者來說是主觀且獨特的。如果你真的預訂了一張電影票還發現電影確實不對你胃口,你可能會等到散場再走,你覺得你保存了臉面,這也是一種滿足。如果你中途退場,陌生人會發現你的判斷失誤,這可能是你想避免的。你可能從給電影找茬中得到些娛樂,並對自己的鑑賞結果感到自豪。或者你覺得有足夠資格在其他人面前批評電影。
沉沒成本的概念在分析商業決策時候會被用到。一個常見的沉沒成本例子就是宣傳品牌的促銷。這種情況經常引致不能被正常消化的成本,它不是典型的可能降低品牌含金量換來銷量的方式(除非執行市場退出策略)。在做將來投資、銷售或廣告決策時,僅應考慮未來的可能性,不能因為大筆廣告投資而便宜。
沉沒成本謬誤有時也叫“協和效應”,指英國法國政府繼續為協和式飛機提供基金的事,而當時已經很顯然這種飛機沒有任何經濟利益可言。這個項目被英國政府私下叫做“商業災難”,本就不該開始,當時也就要取消了,但由於一些政治法律問題兩國政府最終都沒有脫身。
變劣為優
用“拿錢買教訓”、“交學費”的觀點來看待沉沒成本是片面的。事實上,除了投資決策失誤造成沉沒成本這一極端的情況外,很多時候沉沒成本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支出。但沉沒成本也可以為企業在某些方面帶來優勢。
對一個行業或產業來說,其沉沒成本的狀況往往構成了進出壁壘的關鍵,並最終決定市場結構。貝恩諮詢公司(Bain)早在1956年就指出過,若一個產業的固定成本或沉沒成本很高,就會形成進入門檻。
那些具有明顯規模經濟和龐大硬體投入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如能源、通訊、交通、房地產、積體電路、醫藥等產業,其超額回報可謂誘人,但其驚人的初始投入和高退出成本則往往使許多市場“準進入者”卻步,因為這首先是一場“誰輸得起”的比拼。
由於這些高沉沒成本的產業往往同時具備低邊際成本的特性,“輸得起”的一方最終會成為市場的贏家。許多資本實力雄厚的企業正是利用沉沒成本來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小企業通常只能選擇沉沒成本較低的競爭性行業求得發展。
如何減少沉沒成本
無論怎樣,在實現同樣戰略目的的同時,儘可能減少沉沒成本的支出無疑是所有企業都希望的。真正如2000年前後網路公司競爭白熱化時那樣,比誰“燒錢”最快、最多,可以說是大多數投資者所不願意看到的。
儘量避免決策失誤導致的沉沒成本
當然,市場及技術發展瞬息萬變,投資決策失誤難免。在投資失誤已經出現的情況下,如何避免將錯就錯對企業來說才是真正的考驗。
英特爾公司(Intel)2000年12月決定取消整個Timna晶片生產線就是這樣一個例子。Timna是英特爾公司專為低端PC設計的整合型晶片。當初在上這個項目的時候,公司認為今後計算機減少成本將通過高度集成(整合型)的設計來實現。可後來,PC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PC製造商通過其他系統成本降低方法,已經達到了目標。英特爾公司看清了這點後,果斷決定讓項目下馬,從而避免更大的支出。
通過合資或雙邊契約減少沉沒成本很多時候,沉沒成本並不是由企業自身造成的,而是由合作方或供應鏈的上、下遊方中斷合作引起的。
投資心態
對於“沉沒成本”,投資者應該是:“我不認為這種辦法可以挽回損失。”而要避開這一誤區,最好的方式是自問:如果手中沒有這隻股票或基金,或者另外給你一筆錢,你還會買它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最好賣了它,不能僅僅因為已經被套住了,為了“心理賬戶”上所謂的“攤低成本”,就作出“錯上加錯”的決定。對於一隻股票或基金,如果它已經讓你虧損太多,且短期內基本面沒有改善跡象,與其盲目追加,換來無期限的望眼欲穿,不如快刀斬亂麻,接受“沉沒成本”,重新選擇標的,開始一段新的投資體驗。
計算方式:
沉沒成本=設備賬面價值—當前市場價值=(設備原可能價值—歷年折舊費)—當前市場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