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拼音,注音,條目,記載,“汾陽宮”初探,
拼音
fén yáng gōng
注音
ㄈㄣˊ ㄧㄤˊ ㄍㄨㄙ
條目
汾陽宮
記載
清版《寧武府志》記載:“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四月北巡過雁門關,八月癸巳入樓煩(今寧武、靜樂一帶),十一年(公元615年)五月避暑汾陽宮。”以後的《寧武縣誌》又載:“汾陽宮,是隋文帝楊堅於開皇年間始建,坐落於天池邊。”
“汾陽宮”初探
不久前,山西省文物部門曾會同忻州市文管單位有關專家及學者,專門隋帝行宮遺址進行過一次考察,發現了一種造型較大的琉璃滴水構件,其等級很高,顯然,民間老百姓是不能作為建築材料的,只有當年的皇宮才有資格使用,具有典型的皇家建築風範。然而,中國的名湖秀水那么多,隋朝的皇帝為什麼要選擇在這么一個無名的小湖邊,勞民傷財地去建造一座規模宏大的行宮呢?況且,這裡山勢十分險要,並不利於大隊車馬隊伍出行,糧食補給也十分不便。
據有關專家分析,這與寧武天池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寧武與塞外相連,當年北方的突厥(南北朝時期十分強盛),常經此入塞進犯中原,歷代封建王朝都曾在這一帶修築過長城(例如管涔山的趙長城),連年烽火不斷。隋朝皇帝當然也不例外,也曾大修長城以禁止塞內,並屢次率兵巡邊耀威。據《中國歷史綱要》記載:“隋初,突厥屢次進攻,隋文帝發兵出塞迎擊,大破其眾。”還有,管涔山一帶森林密布,牧草遍地,禽獸出沒,環境清雅,氣候涼爽,尤其到了每年盛夏,人跡罕見,堪稱是一處難得的避暑勝地,因此隋朝皇帝才把這裡選為狩獵和避暑的理想之地。況且,這一帶還是隋朝皇帝楊家父子的“發跡之地”(楊堅時任晉王時,楊廣為并州總管),那么,為了遊玩方便而選擇在此建造行宮,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也符合史書上稱隋煬帝“好大喜功,喜遊獵”的習性,另據史書記載,當年隋煬帝建成的這座行宮規模是非常可觀的,即所謂“汾陽宮因池而築,環水精建宮室台榭,其殿宇樓閣,金碧輝煌,分外壯觀。”實際上一點兒也不過分。當年,隋煬帝為了使浩大的狩獵隊伍和皇家衛隊便於通行,曾下令從并州(今太原)西北的天門山附近,修築了一條全長150公里的簡易棧道,直通寧武“天池”行宮,後人稱其為“楊廣道”。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夏四月丙午時,楊廣自五原(今內蒙古一帶)巡獵回來,曾在“天池”行宮大宴群臣,其奢侈之風可見一斑。可惜,因為地面建築早已不復存在,這些也只能成為歷史傳說了。而汾陽宮究竟毀於什麼年代,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但在清版《寧武府志》上有這樣一段記載:“隋恭帝義定元年(公元617年),校尉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襲破樓煩,進據汾陽宮,取宮人以賂突厥,自命國號天興。”說的是隋朝後期一名叫劉武周的叛將,帶兵攻破當時的樓煩城,殺死當地太守並進占汾陽宮,擄宮女敬獻突厥的情景,其雖未對其血洗行宮作詳細描述,但證明從那個時期開始,“天池”隋帝行宮正由興盛走向敗落。因這片遺址位於湖邊一台地上,完全符合古代帝王行宮多依山傍水布局的習慣,完全可以證明其曾經存在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