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州八景載之以志,傳之於民,使汾州大地欲顯神奇。“八景”之景,雖景象紛呈,源流各異,但世事滄桑,如今只留下遺址和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汾州八景
- 外文名:Eight Fenzhou
- 形式:載之以志,傳之於民
- 地點:汾州
卜山書院,汾水行宮,馬刨神泉,煙籠賢閣,雨漬仙碑,彪嶺樵歌,文湖漁唱,鶴鳴古洞,
卜山書院
在汾陽城東北20華里的大相村。卜即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得意門生,三晉文化的創始人。相傳卜子夏設教於此,在該地建立書院,教授孔子學說,時魏文侯慕其名聘為師,參與時政。子夏年老退居西河卜山(即現子夏山),現在山上還有石室一孔及汲水石盆一個,盆內清水盈盈,終年不竭,為卜子夏休養之處。大相村的“子夏祠”即傳說中的“卜山書院”,不僅景致優美,且於日暮時可聽見朗朗讀書聲,世人以為奇,稱為一景。歷來遊人眾多,題詩甚多。卜子夏設教西河,也有河津之說。但汾陽有“卜山書院”,這一奇景卻是確有無疑。近代,大相村“卜山書院”仍殘留大廳一所,東廂房三間及元時建祠的碑記一通。古人有詩云:卜山擁翠勢崢嶸,世遠空堂草自橫,澗底寒流嗚咽里,令人疑是讀書聲。
汾水行宮
據縣誌載,在城東15里(約今康寧堡一帶),為隋煬帝修建的行宮,因築汾水之上,故名“汾水行宮”。宮殿建築別致,但因毀壞較早,縣誌上沒有更多的記述。此宮既是皇帝行宮,當然可與揚州行宮媲美。有人將行宮與隋帝之“汾陽宮”混淆是不對的。《唐史》載:“劉武周反於定陽,毀隋宮掠宮人去。”時神堯為太原守,果其行宮在太原北,武周豈能越過太原而為之,汾水行宮在汾陽無疑。古人詩云:“月榭風軒傍水開,年年歌舞果如雷;君王花下頻中酒,莫遣蒸雲送黑來。復道離宮接歸京,清波碧柳畫船輕,何人教作楊州夢,廿四橋邊看月明。”
馬刨神泉
在縣城西北30華里的白彪嶺山麓。傳說北魏時,賀魯將軍被圍困於此,苦無水飲,幸得他的坐騎刨地得泉水此水即現在的峪道河水,後人感於神馬刨泉之說,把泉水的發源地改名“神頭”,並在此築廟供奉賀魯將軍。據《汾州西河縣永澤廟碑》載:邑人傳言,將軍賀魯平寇至白彪山,士卒渴思飲,馬刨地得泉,可灌田千頃,邑人感德,建祠祀之。其泉清洌,有若晉水,號為第二泉,為邑名勝。神頭另有一座龍王廟,因馬刨泉而享受了千年的香火,正殿前有拓黑了的宋碑。古人詩云:清泉初見細涓涓,只是尋常石底泉;流出短牆才一尺,便驚雪浪憾山前。神泉傳有馬蹄痕,騎馬空山覓舊源;收盡江南好風景,一鞭紅雨十三村。
煙籠賢閣
在縣城東關,舊有“三賢祠”一座,“三賢”即卜子夏、田子方、段乾木,同為一代名流。卜子夏,春秋衛人,姓卜名商,孔子弟子,擅長文學,孔子去世後,子夏講學於西河,魏文侯尊為師。段乾木,戰國時晉人,居於魏,守道不仕,魏文侯親造其門請他去做官,段乾木爬過牆頭偷跑了。田子方,魏國人。三賢皆為魏文侯師友。由於他們賢名遠揚,使秦國也於三賢在日不敢侵犯。東關三賢祠里,有座閣樓,每天清早,為煙霧籠罩,時隱時現,故有“煙籠賢閣”之名。古人有詩云:三賢寓里古傳聞,師友之侯閣上分;百世清風猶澹蕩,一簾佳氣正氤氳。笑他畫棟迷南埔,絕勝清川漾白雲;鼎峙於公馨配享,煙籠舊跡話橫汾。
雨漬仙碑
此碑原在東關三賢祠內,一說在縣城東廓聖母廟內,還有一說在瀦城文湖廟中,果在何處眾說不一。每逢天將下雨之前,碑石上面就會出現一層小水珠,貴在能預測天雨,自成一景。昔人找不到它的靈跡所在,因而曾有“疑是天妃海上來”之說。不知何時,這塊“天妃”仙碑又落在城內“呂祖壇”里,後又被人送到杏花上廟保存起來。古人有詩云:頑石猶知點法台,西河瑞碣不須猜;潮蒸螭楚偏難雨,氣汗龜趺已發雷。幾度摩挲瞻碧落,多年封剝問蒼苔;追尋靈跡卻無據,疑是天妃海上來。
彪嶺樵歌
彪嶺即白彪山嶺,距城 30華里,山脈連綿十餘里,為縣城天然屏障。嶺上白石起伏,奇峰突起,古木參天,灌木叢生。上山即聞樵歌陣陣。傳說有一個“大羅神仙”常在山上吹笛唱歌,聲音悅耳,遠近皆聞。又傳說,山上有一個神仙模樣的老者,每日伐木上市,易薪沽酒,但沒有一個人認識他,只聽到樵夫在嶺上唱歌的聲音。古人詩云:萬尋彪嶺郁嵯峨,中有神仙謫大羅;幾見崗前吹大笛,卻聞岩際發樵歌。茯苓老處應蹲虎,棋局終時已爛柯;市上往來人不識,負薪沽酒醉西河。
文湖漁唱
文湖原在縣城東南瀦城一帶,是由縣境內的禹門河、陽城河、董寺河等的洪水匯積而成的湖泊。昔日文湖,縣誌載:湖原為文水所聚……惟唐時謂西河泊,宋為西河濼,金為文湖濼,明為瀦城濼,亦名西河濼,後為文湖。(湖內)菰蒲藏舟,為縣名勝;志稱文湖晚唱是也。《金文湖神祠記》載:大定癸卯十一月,仆祗命佐治是邦,視閱“圖經”城之東十里有文湖,東西十五里,南北八里,湖之兩側臨湖有城,謂之瀦城……菰蒲藏舟,連菱映水,汪洋浩渺,氣象郁蔥。鄉之民,漁者、耕者,鹹賴以育其生,為縣名勝。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來,留下美麗的詩篇。古人有詩曰:不辨天光與水光,滄浪歌處問滄桑;漁家風月迷幽火,鱗族煙波是故鄉。
鶴鳴古洞
在城西北協和堡東北崖長春觀,舊稱西岩古洞。長春觀倚山建立,觀內松柏蒼翠,花草芳香,傳說有一仙人,戀其清靜幽雅,常乘鶴來游。古詩云:仙人駕鶴知何處,此地猶有鶴洞鳴;萬里飛飄雲外影,九皋鳴應掌中聲。非關華表傳丁語,卻憶梅樹伴子行;紫府長青山不老,幾從清露想遙情。
據《創建長春觀碑銘並序》記載:“……丹華子,在長春觀修煉……明太祖二十二年仲夏,有白鶴降於岩峰而鳴。次年夏至,如是者三,據傳入進入古洞拍掌,即聞有鶴鳴聲,因故“鶴鳴古洞”,現已成廢墟。當地唯留長春觀一通碑記,所謂神仙乘鶴,傳為神話,皆因丹華子道求高超,正是:洞中仙子住何年,跨鶴飛去不復還,素影已隨雲影去,唳聲猶借谷聲傳。”昔日八景可不可以在其遺址上重現呢?回答應當是肯定的。
令人仰慕的是,歷史上,我們曾經有過許多的個人園林。比如明清之際著名文士朱之俊先生退隱林泉之後,就曾先後建築園林多處,至今蔚為美談。
回到家鄉的這位明朝國子監司業,早就看破了紅塵,隱居林泉之後的他,在城西的高原地帶,接連建築了三處園林,為我們今天的旅遊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