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發展
8月7日,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朴民公開表示,
奧迪與克萊斯勒兩家廠商涉嫌壟斷被查,近期將公布相應處罰結果。
8月7日,
寶馬宣布從8月11日起下調旗下部分原廠零部件價格,包括車身、壓縮機等2000餘件產品,平均降幅為20%。這已是寶馬中國今年第二次大幅下調零部件價格,今年前7個月,寶馬已將3300餘件原廠零部件產品的
批發價格平均下調15%。
8月8日,
廣汽本田發布官方信息,“回響國家發改委和廣東省發改委對我公司零部件等相關領域的關注,對部分零部件價格實施下調。”幾乎是同時,同為廣州的
東風日產、
廣汽豐田也發布了類似信息。
8月11日晚,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聲明表示,承認價格壟斷違法問題,並將誠懇接受處罰。
8月12日,豐田中國公司
新聞發言人牛煜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應稱,豐田旗下
雷克薩斯正在全面配合發改委問詢。
8月13日,湖北物價局召開規範汽車銷售中的價格行為提醒告誡會,通報了武漢4家寶馬
4S店協商統一收取PDI檢測費構成價格壟斷協定的違法行為,並依據
《反壟斷法》,開出總計162萬元的罰單,這是反壟斷調查自7月持續發酵以來,汽車行業開出的第一張罰單。
8月17日從
江蘇省物價局獲悉,該局對賓士汽車的壟斷調查已經掌握相關證據,其對下游售後市場的零部件價格以及維護保養價格進行控制,為典型的縱向價格壟斷。數據顯示,賓士C級零整比高達1273%,相當於一輛賓士車零部件能購買12輛整車。
8月20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發布公告,對日本住友等八家零部件企業價格壟斷行為依法處罰8.3196億元,對日本精工等四家軸承企業價格壟斷行為依法處罰4.0344億元,合計罰款12.354億元。
8月20日,雷克薩斯正式宣布將對部分零配件價格進行下調,此次調價共涉及約1.5萬件零部件,平均降幅達26%。其中,散熱器總成下調35%、
發動機總成、自動變速箱總成下調30%、空氣囊總成下調25%,以此來表示對發改委進行的反壟斷行動的配合。
9月11日
湖北省物價局發布公告稱,對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罰款2.4858億元;對湖北鼎傑、湖北中基等8家奧迪經銷商罰款總計2996萬元。具體包括湖北鼎傑1606萬元、湖北中基752萬元、武漢奧龍65萬元、十堰奧龍11萬元、襄陽東富34萬元、宜昌奧龍57萬元、黃石奧龍19萬元。同日,上海市物價局對克萊斯勒(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及其部分上海地區經銷商上海越也、上海名創、
上海信佳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的價格壟斷行為分別作出處罰,其中對
克萊斯勒公司處罰款3168.20萬元,對3家經銷商處罰款總計214.21萬元。
2015年4月23日,
江蘇省物價局對賓士汽車壟斷案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江蘇省物價局依據《反壟斷法》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九條規定,對賓士公司處以上一年度相關市場銷售額7%的罰款,計3.5億元。對在賓士公司組織下達成並實施壟斷協定的經銷商,處以上一年度相關市場銷售額1%的罰款,其中對主動報告達成壟斷協定有關情況並提供重要證據的經銷商,依法免除或者從輕處罰。對南京、無錫、蘇州三地的賓士經銷商總計罰款786.9萬元。
各方反應
捷豹路虎中國是第一個宣布對旗下部分車型的廠商指導價格進行下調的車企。“雖然捷豹和路虎的車型做出了降價的調整,但因為市場貨源不充足,到店買車時部分車型還要加價購買,並需要提前預訂。”捷豹路虎4S店銷售告訴記者。
除了捷豹路虎外,克萊斯勒也是針對這次反壟斷作出車價調整的廠家。因為降價的兩款車型並不屬於熱銷車型,所以
消費者的關注度也不高,年內的主力車型不在降價範圍之內,對銷售沒有太大影響。
相對整車降價,很多豪華車廠商將對反壟斷的回應反映在了
售後服務降價上。在今年7月1日和8月3日,賓士中國宣布分別兩次下調價格。
德系三大豪車中,寶馬是最後一個對反壟斷調查做出回應的。
8月7日,寶馬聲明自8月11日起,再次下調原廠零部件的批發價格,包括車身、壓縮機、發電機、
電瓶和剎車盤等在內的2000餘件產品,平均降幅達20%,其中車身部件下調45%,發電機下調40%,電瓶下調25%,剎車盤下調20%等。北京的寶馬4S店已經接到了降價通知。
對於此次奧迪零配件的調整,記者從一家4S店內了解到,目前店內已經按照廠商的要求對零配件價格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並且已經開始執行新的零部件價格。
各方情況
行業各方 | 目前情況 | 前景預測 |
---|
| 利潤肥肉被砍下一大塊 2014年7月31日,國家工商總局下發《關於停止實施汽車總經銷商和汽車品牌授權經銷商備案工作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指出自2014年10月1日起,停止實施汽車總經銷商和汽車品牌授權經銷商備案工作。這意味著 經銷商們將不必在總經銷商的眼色下生活,裝修可以按省錢的來!零配件售價可以按照 市場競爭的來。《公告》的出台,無疑汽車廠家的利潤肥肉被狠狠砍下了一大塊。 | 有一個名詞叫做“平行進口”,即符合條件的經銷商直接從國外進口汽車。中國的平行進口汽車市場一直存在,不過份額非常小。 由於總經銷商在售後等渠道的打壓,這些“野店”在夾縫中生存十分困難。而一旦放開資質認證,“野店”起碼有了同4S店競爭的底氣。 |
| 叫苦連天惹人憐 經銷商對於汽車反壟斷的回應響亮度僅次於消費者。4S店高額建店投資全部由經銷商負擔;每年重新簽訂的授權經營契約讓經銷商承擔隨時喪失經銷權、損失巨大投資成本的風險;經銷商要提前很長時間(3-4月)支付至少30%的購車款作為定金,在通關前15天還必須支付其餘貨款……總經銷商幾乎“無本經營”,因為本錢轉嫁給分經銷商了。德勤管理諮詢戰略與運營服務副總監陳寧之前也曾表示:“目前的中國汽車企業和經銷商依靠新車銷售盈利的空間已經很小,市場的競爭開始讓整個產業向售後市場轉移。” | 金恆德汽車集團總經理李凱奇透露,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大部分廠商現在所預留的 利潤率已經非常低。而長期來看,經銷商行業的整合可能會加劇,經銷商對整車企業的議價能力將提升。反壟斷的深入必將賦予經銷商更多的話語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之前曾表示,今後經銷商將擁有更多話語權,不必在廠家的“遙控”下制定千篇一律的整車價格和售後服務價。 |
| 迫不及待獲準“入市” 對於這次反壟斷,零售件廠家大部分堅決地站在了消費者的同一陣線。不過有一種觀點,汽車廠商不再限制配件製造商向獨立售後市場銷售配件,會導致汽配市場魚龍混雜、質量層次不齊。零部件企業可不這么認為。一家生產制動器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整車廠渠道限制控制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 市場秩序或者 產品質量。” | 如果整車企業放開限制, OEM供應商將面臨無數新的合作機會。一位業內專家介紹,目前市場上所謂的“副廠件”,其實很多是給主機廠配套的OEM企業生產的。因為整車企業有限制,零部件企業無奈之下只能以“副廠件”的名義銷售產品。 |
| 將成為最大的贏家 無論是前面提到的4S店裝修費,還是售后里零配件、保養的高附加值,廠家、總經銷商、經銷商一層層盤剝下來,終點是消費者的錢包。雖然價格的降低可能帶來質量的衝擊,但是高低都有的市場,消費者才能行使充分的選擇權,我們大可不必質疑消費者的判斷力。 | |
原因
此次汽車行業遭受反壟斷調查的一大原因是價格限制。一方面,進口汽車定價權牢牢掌握在外資品牌手中。海內外同款汽車價格懸殊是不爭的事實,中國消費者需支付的價格往往數倍於國外消費者。另一方面,汽車銷售價格零整比過高。所謂零整比就是市場上車輛的全部零配件的價格之和與整車的售價比值。儘管零部件價格之和高出整車價格已成行業慣例,但中國企業零整比遠高於歐美。換言之,中國的消費者在支付更高價格購得汽車後還要繼續支付更高的零部件更換價格。
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包括車企與經銷商之間的
限制價格安排以及車企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而這種限價與濫用有一定法律依據。根據十年前頒布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同一品牌的汽車銷售網路規劃應當由唯一一家境內企業負責制訂和實施。境內車企可直接負責制訂和實施網路規劃,也可授權一家境內企業作為其汽車總經銷商負責;境外汽車生產企業在境內銷售汽車,需授權一家境內企業或按國家有關規定在境內設立一家企業作為其汽車總經銷商,負責制訂和實施網路規劃。這種獨占性授權經營制度缺乏相應的
限制性條款和懲罰措施,客觀上造成汽車供應商的強勢地位。汽車4S店的
經營成本不同,本應是相互競爭的,現在卻被統一起來,市場的競爭性缺失,取而代之的是共謀,
消費者利益難免受損。
我國反壟斷法明確禁止
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固定或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壟斷協定,同時禁止具有
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儘管上述《辦法》為車企壟斷提供了一定依據,但由於該辦法是在反壟斷法頒行前制定實施的,個別條款與反壟斷法矛盾甚至衝突也就不難理解。根據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的原則,反壟斷法對車企的規制不會被豁免
意義
從整車降價看,隨著更多品牌針對旗下車型進行價格調整,將會引發同級車市場的
價格傳導,進一步拉低整體汽車售價;從零部件價格下調看,長期將有望引發供應商價格的調整,打破汽車廠家對原廠配件的種種限制,進一步促進整體售後市場的開放。最終,中國消費者將能以更低的價格享受到相同的車型和服務。
風清氣正的市場,不會自動實現。有些病症看似發在某個領域,但問題是存在擴散性的,任由“
劣幣驅逐良幣”,整個市場都將蒙受其害。這一意義上,反汽車壟斷沒有局外人,事關所有人。對於消費者來說,也應該有反壟斷意識,一方面要支持反壟斷,另一方面要做到有態度的消費。如果消費者不轉變態度,仍然盲捧盲忠,恐怕反壟斷也進行不下去,更不會收到實效、長效。
反壟斷法被喻為“經濟憲法”,以往經驗和人力不足,我國較少運用這一
法律手段。今後反壟斷應該常態化。“一陣風”的執法風暴只能應付一時,風聲一過,一切照舊。只有將反壟斷常態化,才能警鐘長鳴、真正形成威懾,給
市場主體以穩定的預期。各類企業應習慣這種變化。作為成熟的市場經濟體,歐美國家早已建立了常態化的反壟斷執法工作機制。美國法務部反壟斷局去年一年就發起了90餘項反壟斷調查。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
外媒觀點
《紐約時報》11日在題為“外企憂心中國強勢推進反壟斷執法”的報導中稱,外資企業擔心,這些調查行動可能意味著一種更新、更不易察覺的保護主義的抬頭,它披著公正監管的外衣,主要目的卻是推動中國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強大的大型國有企業。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政治與商務研究中心的斯科特·甘迺迪說:“這些行動不是為了創造公平的
競爭環境;他們顯然想讓競爭環境向某些群體傾斜,我認為他們想要使用一些在我們看來更高級的工具。”
《產經新聞》11日稱,中國政府在強化對外資企業施壓,這是為了讓民眾把目光從中國企業的各種問題上挪開,同時通過向外資企業施加壓力來提升中國企業的優勢地位。日本《每日新聞》稱,中國政府進行反壟斷調查的對象,多是在中國
市場占有率很高的外資企業,不得不讓外企有“中國利用打擊外資來保護本國企業”的困惑。文章稱,企業和奶粉行業都是中國本土企業“苦苦奮戰”的領域,所以引來外資企業的猜測。
韓國《首爾經濟》稱,隨著因為烏克蘭事態俄羅斯和西方展開貿易報復戰,中國最近也舉起反壟斷大旗對本國企業進行“庇護”, 顯出
貿易保護主義的姿態,這令不少人擔心會否爆發全球經濟戰。最近世界大國之間的對立正向政治和經濟複合領域發展,並都將經濟作為報復對方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