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河

汶河

1、汶河(蒙陰),古稱汶水,又稱東汶河,系沂河主要支流,源出蒙陰縣岸堤水庫,流經沂南匯入沂河。全長約110公里,流域面積約2428.46平方公里,經蒙陰、沂南兩縣流入沂河,主要流域在沂南境內,從磚埠鎮諸葛故里匯入沂河,從西北向東南流經岸堤、馬牧池、依汶、界湖、張莊、磚埠注入沂河。沂南境內,汶河幹流長約80公里,從1958年始,在其上游蒙陰縣建成黃土山、張莊2座中型水庫和小型水庫44座。1960年又於中游與梓河匯流處,建成岸堤水庫,並建裝機容量為5 350千瓦的水電站。設有多處機、電灌站、丹山子攔河閘,能排洪水、抗旱、灌溉。河灘已成速生豐產林基地。

2、汶河(安丘),古稱汶水,系濰河主要支流。其源出臨朐縣沂山東麓聖水泉,水量充沛。《漢書·地理志》載:“琅琊郡朱虛縣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汶水出朱虛縣泰山(今沂山,古稱東泰山)。”河流在臨朐縣東南部向東北流,至高崖轉向東流,沿安丘與昌樂邊界,到凌河鎮偕戶村北入安丘市境,從黃旗堡鎮夾河套村東北注入濰河,最後流至渤海萊州灣。全長165公里,流域面積1873平方公里。

3、大汶河、大汶河,古汶水。大汶河發源於山東旋崮山北麓沂源縣境內,匯泰山山脈、蒙山支脈諸水,自東向西流經萊蕪、新泰、泰安、肥城、寧陽、汶上、東平等縣、市[1] ,匯注東平湖,出陳山口後入黃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汶河
  • 外文名:Wen River
  • 全長:110公里
  • 流域面積:2428.46平方公里
  • 支流:岸堤水庫
  • 源頭:沂南、蒙陰岸堤水庫
  • 注入水域:沂河
汶河簡介,名字由來,汶河歷史,文化河流,歷史名人,主水資源,

汶河簡介

(1980年前)汶河是山東境內唯一沒有污染且不斷流的河流,水質清澈,兩岸風景美麗。河中的鵝卵石上長滿青苔,而且魚蝦、螃蟹較多,適宜帶孩子一起遊玩。漂流途中時見小魚成群追逐,群鴨嬉戲,村姑洗衣,牛羊成群吃草,小鳥鳴叫不絕於耳,是一幅恬靜的鄉村景象。喜歡刺激的朋友也不會失望,有十幾處急流險灘,打起水仗來絕對好玩刺激,讓你回歸兒童時的感覺。
汶河

名字由來

“汶河”之名,最早見於史載是《淮南子·地形訓》和《前漢地理志》。《前漢地理志》載:“琅琊郡朱虛縣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濰。”《水經》載:“汶水出朱虛縣泰山。”沂山古又稱東泰山,《地理風俗記》曰:“朱虛縣東四十里有 城亭,故縣也,汶水經 城北,又北過淳于縣西。濰水過縣東,其城東北則兩川交會也。”《安丘縣誌》和《安丘縣鄉土志》等諸多史書中均有關於汶河的記載,不一而述。

汶河歷史

這條“汶河”區別於起源萊蕪流經泰安經東平湖入黃的“自東向西”流淌的“大汶河”。古老的汶河水從遠古至今潤澤著安丘的土地,遷徙的氏族部落擇地而居,汶河兩岸為沖積平原,土質肥沃,適宜居住,人們便在這裡生存,繁衍子孫,同時創造了安丘的古代文明。考古發掘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安丘這塊大地上生息,汶河流域,有著內涵豐富的遺址。史載,汶河下游的杞城,夏禹的後代就在這裡生活,西周初為淳于國都城,公元前707年為杞國所侵有,設國都於此。西漢在此設淳于縣。汶河與濰河交匯處有著豐富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群。汶河中游的牟山北有安丘故城址,西漢初為安丘侯國都邑。東漢初為安丘縣治所。公元556年安丘併入昌安縣後,改稱牟鄉城。596年隋於此置牟山縣,606年隋又改稱安丘縣,607年安丘治所移至平昌縣城,此城漸廢,共有八百餘年的歷史,現該遺址已淹沒於牟山水庫中,在牟山南凌河鎮董家莊村北,1959年興修牟山水庫時,曾發掘了一座東漢時期的漢畫像石墓,已多次發表資料,不再撰介。汶河上游的紅沙溝鎮李家西郚村的 城遺址,內容豐富,層次分明,曾出土過許多珍貴文物,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沿河兩岸古遺址墓葬眾多,我們可以想像到:遠古時代,勤勞而樸實的先民們在汶河旁耕耘,在作坊里製作陶器、金屬器、勞動工具,在河裡、林中漁獵……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創造著人類文明。此段汶河也稱為汶河,區別與“大汶河”流經濰坊濰河入海

文化河流

汶河是一條文化河,溯源悠久。明成化年間安丘知縣陳文偉編撰的“安丘八景”,“汶水澄清,牟山擁翠,印台月色,牛沐鐘聲,碧沼龍潛,書院挹秀,清泉吐珠,德里流芳”。其中三景與汶河有關,“汶水澄清”,汶河兩岸沙多土少,水清沙黃,汶水百回千折,清澈見底,疏雨過時潮不起,和風吹處浪為生,舊時在祈嗣崖(趙戈鎮庵頂村北)觀汶水,有一種纖塵不染的自然美,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陳文偉詩曰:“汶水澄清絕點埃。”“牟山擁翠”,牟山位於市區西南7公里處的汶河南岸,海拔173米,山不高,山上也無陡崖峭壁和叢林古樹,唯有遍生的野草和青苔。山體突露,雖不高卻別有洞天。每當朝陽初升,紫雲散開,牟山峰巒便從朦朧中翩翩而出,裹翠點金,溢彩流光;每當夕陽下山,在城內最高處遙望牟山頂,仍然是“蒼蒼橫翠微”的景象;雨過天晴之日,再望牟山,山水相依,草木苒苒碧綠,宛若翡翠高堆。陳文偉詩曰:“牟山擁翠夕陽開”。“牛沐鐘聲”,舊時在安丘城東門樓上懸掛一巨鍾,高約7尺,相傳與城西40公里外的牛沐寺的另一巨鍾為同爐鑄造,聲氣相通。傳說在牛沐寺鑄鐘時,初鑄不成,主事和尚外出化緣,騙去了一家兩小孩才鑄成了兩口姐妹鍾。鍾鑄成後,一口留在了牛沐寺,一口發大水時順汶河衝到縣城,被掛到城樓上。清晨每當牛沐寺的和尚撞鐘時,縣城東門的巨鍾便嗡嗡作響;安丘撞鐘時在牛沐寺會聽到同樣的聲音,兩鍾遙相共鳴,餘音裊裊。傳說無據,但遙相共鳴是有科學道理的。陳文偉詩曰:“牛沐鐘聲隱隱來”。

歷史名人

汶河流域湧現出眾多歷史文化名人,如五代後梁名將劉鄩,漢代名儒大家管寧、邴原孫嵩王修等;又如安丘名門望族安泰劉氏家族,一門八進士,閣老劉正宗權傾朝野,抗英名將劉耀椿,百姓呼之“劉青天”,理學名儒劉源淥,著述流芳;再如文字書畫家張貞父子,修志世家馬文偉家族,兄弟英才曹氏兄弟等等,皆史書有傳,見諸報端。沿河一帶有著眾多美妙的傳說和神奇的故事,大盛牛沐寺的傳說,紅沙溝九曲鴛鴦河的傳說,管寧故里“割席”、“揮金坡”的傳說,凌河董家莊漢墓主人孫嵩與趙岐的傳說,興安街辦“臥牛石”的傳說,關王慈母埠、王八、黑牛冢的傳說,黃旗堡逄王冢及九女墳的傳說……文化名人推動安丘文化的發展,眾多民間傳說構築安丘民間文學的藝術寶庫。
抗英名將劉耀椿抗英名將劉耀椿

主水資源

涓涓汶河,從古流到今,不僅承載了安丘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更哺育著勤勞智慧的安丘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時至今日,汶河已成為安丘人民生活及工農業生產賴以生存與發展的主要水資源。修建成的大型牟山水庫,蓄水量達3億多立方米,不僅供應著安丘城區居民和工礦企業用水,而且也是濰坊市區和坊子區重要的水資源供應地。支流小型水庫40餘座,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豐富的水源,發展了淡水養殖業。兩岸的沖積平原,已成為安丘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建成的速生豐產林基地、果品生產基地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建成的青雲山遊樂園、青雲湖等旅遊風景區,湖光山色,水光瀲灩,山水相依,已成為人們假日休閒、提高生活品位的重要去處。
大汶河(汶河)水域乾支流圖示大汶河(汶河)水域乾支流圖示
大汶河濕地實景大汶河濕地實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