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設定網箱養殖黃鱔技術

池塘設定網箱養殖黃鱔技術的池塘條件及水域要求為常規養魚池水深在1m以上穩定,水源充足。

黃鱔是我國傳統的名貴水產品之一,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不僅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而且具有極好的藥用價值,同時也是出口創匯品種之一,深受消費者青睞,且市場價格堅挺,前景看好。
近年來,由於大量有毒農藥的使用和過度濫捕,野生黃鱔資源日趨減少。為了滿足城鄉居民對黃鱔的需求,確保市場有效供給,我市水產工作者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和市場情況,認真探索和總結,不斷完善而形成了“池塘設定網箱養殖黃鱔技術”。現將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二.網箱的製作及設定
1、網箱的製作:用30目聚乙烯網片製成高1.2m、長寬比為l:(1~3)的方形敞口式固定網箱,面積25-30平方米。
2、網箱的設定:用毛竹在塘內搭設支架,將網箱水平固定在支架上,要求網箱入水70cm,箱內布滿水花生。箱與箱之間保持一定距離,便於投餌及日常管理。
3、池塘設定網箱的數量:視池塘大小、餌料條件、配套條件而定,網箱可多可少,一般網箱面積占池塘面積1/10左右。
三、鱔种放養
1.鱔種來源:在人工繁殖的鱔種尚無批量供應的情況下,現仍以鱔籠和地籠捕捉的野生鱔種為主。但不能使用鉤釣捕捉或電捕捉的鱔種。最好選用體色呈黃色井有大疆點或體色青黃的鱔種。鱔種應帶水運輸,運輸時間應短,還要避免高媼運輸。
2.放養規格及時間:鱔種要求體質健壯,規格整齊,體表光滑,無病無傷。全年均可放養,但以5月份以前和8月份之後放養的養殖成活率較高,6—7月份放養的成活率相對較低。5月份之前放養30-40尾/公斤,8月份之後放養規格20~30尾/kg。
3.放養密度:放養量一般為2kg/平方米左右,最高也有放養5-6kg/平方米的,同一網箱中規格要儘量整齊,以免自相殘食。
4.鱔種的消毒:在鱔种放養前,為減少疾病的發生,提高成活率,須進行消毒。消毒方法有:
(1)用1Omg/L孔雀石綠溶液漫洗鱔種20~30分鐘;
(2)用10~20mg/L高錳酸鉀溶液藥浴10~20分鐘。
四、餌料投餵
一般以小雜魚、蚯蚓、螺蛔、蚌肉、蠅蛆、蠶蛹為主,也可投餵人工配合飼料。蠟種人箱後三天內不投飼,三天后開始投飼馴化,井在7—10天之內完成馴飼工作。日投飼量視水質條件、環境條件、天氣、季節而定,一般1月份之前日投飼量為黃鱔總重的5%-6%,6-8月份為7%-8%,9—11月份則為4%-6%。
在飼養過程中,一般選用同種飼料,以減少馴食次數,縮短馴食時間,保證黃蠟吃足、吃好,吃得習慣。
五、日常管理
1.保持水位穩定:防止網箱被淹或箱體入水過淺。
2.保持水質清新:要經常換水,防止生活污水和工業污水流人池塘。
3.做好“防逃、防鼠、防盜”工作:經常檢查箱體,有洞及時修補;要割去生長過旺的水花生,以防箱內水花生長出箱外,而出現逃鱔現象。
六、疾病防治
1.腐皮病:鱔體因受損傷引起細菌感染所致。體表出現許多圓形或橢圓形紅斑,皮膚糜爛,尤以腹部兩側更為嚴重。防治方法為每50kg黃鱔用磺胺噻唑0.5g摻人飼料投喂,每天1次,5~7天為一個療程。
2.膚霉病:由於放養密度過大,操作不當或因餌料不足引起黃鱔咬傷,傷口感染黴菌所致。治療方法是用lOmg/L孔雀石綠漫泡20~30分鐘。
3.爛尾病:病鱔尾部發炎充血,繼而肌肉腐爛壞死,以致尾柄或尾部肌肉爛掉,尾椎骨外露。治療可採用lmg/L痢特靈或0.25單位/ml的金黴素液漫洗消毒魚體。
4.棘頭蟲病:由棘頭蟲寄生腸道引起,大量寄生時,鱔體消瘦,伴有水腫,肛門紅腫,嚴重時使病鱔死亡。防治方法為每公斤黃鱔用90%的晶體敵百蟲0.1g.拌餌投餵連續6天。
七、體會
1.池塘設定網箱養殖黃鱔技術是充分利用魚池水面資源,充分利用天然鱔種資源,充分利用野雜魚資源,從而提高了產量,增加了收入,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風險低、效益高的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型項目。
2.養殖實踐證明,池塘設定網箱養殖黃鱔技術。既適合大面積池塘養殖,也適應於一家一戶門前屋後的小面積養殖,該技術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當前常規魚養殖效益偏低的情況下,其推廣意義較大,前景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