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黃鱔之都
- 位置:湖北省仙桃市
- 地處:地處江漢平原腹地
- 特點: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
概述,養殖歷史,鱔苗繁育,環境優勢,
概述
中國黃鱔之都為湖北省仙桃市,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是典型的“魚米之鄉”、湖北省漁業大市。2010年仙桃市漁業養殖面積達97萬畝,水產品總產量35萬噸,除了魚蝦鱉蟹黃鱔外,還有蓮子、菱角、藕帶等。 漁業產值34億元,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黃鱔養殖技術成熟,養殖規範標準完善,形成了成熟的養殖技術,對黃鱔養殖進行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建立了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出口備案基地,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產業鏈基本完整,經濟效益良好,仙桃黃鱔養殖面積已達12萬畝,養鱔網箱240萬口,產量達5萬噸,占全國養殖總產量的21%,年產值超過15億元,畝均效益達5000元到8000元。其黃鱔遠銷全國各地,“沔陽”、“先鋒”等品牌還外銷到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
仙桃市是一座新興的城市,處於湖北“金三角”(襄陽、宜昌、黃石三市構成的三角區)優先發展區的中心和“兩江”(長江、漢江)經濟開發帶的交匯點上。仙桃歷史文化悠久,經濟充滿活力,是全國百強縣(市)、湖北首強縣(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綠化先進市。
2011月6月24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有關專家對仙桃市黃鱔種苗、養殖、飼料、市場銷售、產品質量認證及品牌建設等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並召開了評審會議。目前仙桃市黃鱔養殖面積已達12萬畝,產量達5萬噸,產值過15億元,畝效益5000-8000元;已經形成生產、銷售、服務一條龍的產業鏈。專家組綜合實地考察及討論質詢情況,認為仙桃市黃鱔產業是當地特色的支柱產業,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符合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全國特色水產品之鄉命名管理辦法》的評審條件和要求,同意授予“中國黃鱔之都”稱號,有效期5年。
養殖歷史
十四年摸索 碩果累累
1997年,該市陳場、張溝等鎮率先試行稻田網箱掩土進行黃鱔人工養殖,經過兩年的試行養殖,由於養殖技術、管理水平的限制,加上對黃鱔生態習性的認識不足,養殖效益不佳。2000年,張溝鎮先鋒村支部書記陳江啟帶領黨員幹部在本村養殖池塘中懸掛網箱60口,試行無土網箱養殖。到年底,養殖效果明顯,黃鱔增長了2倍,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2001年該村網箱養殖黃鱔面積擴大到200畝,網箱2000口。2009年,該村養鱔面積達到3000畝,養鱔網箱3.5萬口,參與農戶達98%以上。年產黃鱔1400噸,產值7280萬元,純利潤2100萬元,人平純收入11670元,每口網箱(6平方米)平均純收入600元。近幾年來,該村先後被評為全省村級經濟綜合實力500強明星村、全市村級黨組織十面紅旗、農產品流通先進單位、全市信用村、全國小康示範村等。
經過十四年的發展,目前全市黃鱔養殖面積達到12萬畝,網箱黃鱔養殖240萬口,形成張溝、西流河、陳場、楊林尾、郭河等黃鱔養殖專業鎮。新建黃鱔交易市場12個、黃鱔苗種繁育中心1個、黃鱔出口備案基地2個,已經形成生產、銷售、服務一條龍的產業發展鏈。全市2010年黃鱔產量達到5萬噸,產值過15億元,為該市農民人均年增收800元。
網箱養殖 技術成熟
仙桃市黃鱔養殖模式為池塘網箱養殖,主要為一年養殖和兩年段養殖。一年養殖是每年6月中下旬進苗,經過3—4個月養殖,再上市銷售,黃鱔增長倍數為3—4倍。兩年段養殖是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進苗,經過兩個月暫養,再到第二年4月下旬開始分箱飼養,養殖時間達到6—7個月,黃鱔增長倍數可達到8—10倍。
網箱一般以單排或多排並列,每列相隔2米,網箱間距1米,網箱上沿高出水面40—50厘米。池塘等小水體為固定式,四周用毛竹架固定或用鐵絲拉在岸上固定;大水面採用升降式,便於網箱隨水位進行升降、清洗。網箱在池塘設定密度一般占水面積60%左右。
仙桃市網箱養鱔池塘面積一般為5—10畝,水深1.6米左右,每畝水面設20口網箱,畝產黃鱔840公斤,畝產值5.6萬元,畝純收2.81萬元。畝產值和畝收入是常規魚養殖的8—10倍。黃鱔養殖在仙桃市技術成熟、經濟效益良好,為漁業結構調整、漁民致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好的帶動作用,已成為漁民致富的好品種、好模式。
鱔苗繁育
鱔苗繁育瓶頸實現突破
377口網箱配種,已產卵249口,通過抽查,有的一口達到282尾鱔魚苗。7月24日上午,仙桃市郭河鎮建華村,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黃鱔繁養科技示範基地,仙桃市科技局負責人、強農水產專業合作社以及水產專家一同見證了這一成果。這標誌著鱔苗繁育瓶頸技術實現全面突破。
記者現場看到,70畝繁養池內繁育網箱全面出苗,苗種長到3至4寸,鱔體活潑、健康,成活率達95%以上。華農教授龔世園介紹,該基地黃鱔繁育技術上已搶占了黃鱔產業制高點,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是全省乃至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仙桃是全國聞名的“黃鱔之都”,黃鱔的人工養殖總產量約為24萬噸。但因黃鱔是典型的由雌轉雄的性逆轉魚類,黃鱔的苗種繁育一直制約著黃鱔產業的發展,僅我省黃鱔苗種缺口就在20億尾以上,全國黃鱔苗種缺口至少在200億尾以上。
由於黃鱔苗種依賴自然繁殖,鱔苗來源為全國各地野生捕獲,仙桃養鱔“買全國、賣全國”,受苗種制約。因捕撈不當、逐級反覆儲存與長途運輸、水質與水溫變幅大等因素導致鱔苗體質差、疫病多、成活率低和成本高等弊端,嚴重影響養殖效益,今年三月黃鱔價格達到每公斤近140元。
為了突破鱔苗繁育這一技術瓶頸,今年以來,市科技部門引進華中農業大學博導龔世園的“黃鱔性逆轉調控和苗種人工生態繁育與養殖技術研究”技術成果,在我市強農水產專業合作社實施轉化,共同建設仙桃國家農業園黃鱔繁養科技示範基地,實施“全網箱黃鱔苗種高效規模化繁育技術中試與示範”項目,項目為期二年,科技局選派市級科技特派員、水產專家楊新華入駐強農水產合作社,常駐基地負責日常管理。
基地負責人邵自迪說,基地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建設方案、運行機制和生產管理制度,確保基地項目實施有序進行。苗種孵化成功後,已進入中試期,再經過一年飼養合格,黃鱔苗繁養技術全面過關,未來3-5年內將在全市組織示範推廣生產優質大規格黃鱔苗種20億尾,全市黃鱔苗種完全實行自給自足。
環境優勢
條件優越 黃鱔之都
2011年6月24日,專家組綜合實地考察及討論質詢,一致認為黃鱔產業是當地特色的支柱產業,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授予仙桃“中國黃鱔之都”稱號。
一、自然環境優越,資源豐富
仙桃地處湖北省中部江漢平原腹地,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是我省漁業大市。從2007年漁業養殖結構調整以來,形成了多個水產品養殖板塊,2010年全市漁業養殖面積達97萬畝,其中精養水面65萬畝,水產品總產量30萬噸,漁業產值34億元,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
二、黃鱔養殖技術成熟, 養殖規範標準完善
仙桃市開始黃鱔人工養殖已有14年,經過不斷探索,形成了成熟的養殖技術,並在全市推廣了池塘網箱養殖模式,還制定了養殖、飼料、病害防治、種苗培育等地方標準及規範。同時對黃鱔養殖進行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建立了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出口備案基地,大力發展規範化、標準化養殖,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三、產業鏈基本完整,經濟效益良好
2010年仙桃市黃鱔養殖面積已達12萬畝,養鱔網箱240萬口,產量達5萬噸,占全國養殖總產量的21%,產值過15億元,畝效益5000-8000元。
四、市場覆蓋廣,占有率高
仙桃黃鱔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尤其是在上海、浙江、江蘇、港澳台等地區。目前已註冊了“沔陽”、“先鋒”牌商標,產品還外銷到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
五、技術支撐體系完善,政府支持力度大
依託長江大學、長江水產研究所、華中農業大學建立產學研合作,建立了創新水產科技中心,組織實施技術攻關、養殖技術推廣、病害檢測防治技術和市場信息諮詢服務,先後完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預警系統”等產業支撐項目。同時致力農業信息化基礎建設工作,建設了“農信通”網站,為及時掌握產業信息、加強產業監管奠定了重要基礎。
仙桃市政府對黃鱔產業的發展給予重點支持,每年財政投入300-400萬元用於大規模黃鱔養殖基地水、電、路建設,建立黃鱔苗種繁育基地;對黃鱔養殖、流通、加工、飼料、魚藥等經營活動給予稅收優惠;鼓勵農民開發低產田、低效田、低湖田進行黃鱔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