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溝

張溝鎮始建於明初名為“滄浪村”,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位於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是歷史悠久的古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溝
  • 所屬地區:仙桃市
  • 面積:143.84平方千米
  • 初名:滄浪村
鄉鎮簡介,地理環境,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文化衛生,人文歷史,文物歷史,特色農業,科教文衛,

鄉鎮簡介

張溝
張溝鎮位於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距離仙桃城區僅15公里,北接318國道和滬蓉高速公路,南臨革命老區洪湖,位於仙洪、仙監公路交匯處,是仙桃城區南擴的第一支撐點,已被納入仙桃城區整體規劃修編。現轄45個行政村,276個村民小組,2個社區居委會,3個漁場。全鎮國土面積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0338.47畝,總人口7.8萬人。有漢回兩個民族。
張溝鎮位於仙桃市南部,距市區17千米。面積143.84平方千米,人口79016人(2004年)。轄張溝、里仁口2個社區,劉家橋、新潭、西港、張家場、小張家場、唐李灣、馮家橋、排湖、鳳凰、聯潭、三同、朱家坊、西堤、肖灣、藏鶴亭、雙碾子、龍寺潭、新西、邵家河、夾街、范家台、三汊河、慶豐、楊橋、肖家腦、楊莊、宋新場、鄉南、馮沈灣、四合溝、接陽、五嶺、八台、綠化、唐彭腦、呂家埫、孟家灘、新閘溝、老閘溝、龍豐、邊家灣、張溝、鎮東、鎮西、鎮北、鎮南4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張家溝。東荊河、通河過境,是仙(桃)洪(湖)、仙(桃)監(利)公路在鎮區交匯。紀念地有鄂中特委舊址,古蹟有新石器時代越舟湖遺址。
張溝是仙桃傳統的工業強鎮,工業基礎雄厚,基礎設施配套齊全,近年來,先後建成了新里仁口和金士達兩大工業園區,去年又高標準啟動了仙洪省道綠化工業園區,拉通了整個張溝工業帶,形成十里工業長廊。目前工業園區共集聚企業近百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0家,初步形成了無紡、衛材、服裝、機械等四大主導產業。2010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達36.5億元,重點企業工業增加值達6.7億元,工業用電量3434萬度;外貿出口達3200萬美元,工商稅收達3178萬元;新建和擴建項目27個,協定引資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8.25億元,工業經濟居仙桃鎮辦前列。
張溝張溝
張溝是仙桃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是全省首批納入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重點鎮,是中國網箱養鱔第一鎮。作為仙洪新農村建設試驗區的橋頭堡和主戰場,三年多來,新建通村公路164公里,通村率達100%;新建沼氣池1200口、改廁2400座;垃圾和墓園兩集中率達65%;解決34個村,6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植樹造林26萬株;啟動了25個村村莊聯片環境整治工程;有線電視、寬頻和通訊實現全覆蓋;建農家書屋40個、文化中心戶25家、村級甲級衛生室41個。特別是發展了農村主導養鱔產業,全鎮網箱養鱔面積達100萬口、5萬畝,產值10億元,形成了“百里養鱔長廊”,農民平均增收1000多元。整個張溝新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業產業得到長足發展。
張溝是仙桃市域副中心城鎮,是全省首批重點中心鎮,是全省首批鎮級市建設鎮。按照這一戰略定位,近幾年,張溝全面實施集鎮功能分區,啟動了行政區、工業區、商業區、居民區、文化區、物流區和環衛區建設;完善集鎮排污和自來水供水管網配套建設,改善了城鎮人居環境;實施了城鎮十大重點工程建設,完成了仙張一級公路改線、新民二路延伸、和平路、友誼路、南環路、北環路、西環路、鎮東大橋和鎮西大橋等工程建設,全方位拉通了城鎮骨架,新增集鎮面積4平方公里,實現與仙桃城區無縫對接,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不斷提高。
預計到2015年,全鎮可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0億元,工商稅收達2億元,固定資產投入40億元,外貿出口2億元美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000元。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張溝鎮位於仙桃市中南部15公里,北依仙桃市,南靠東荊河與洪湖市白廟隔河相望,東南接楊林尾鎮,東臨彭場鎮,西抵郭河鎮。
張溝鎮區位於鎮域中部,居通洲河南北兩岸,仙洪公路縱跨鎮區,仙監公路沿通洲河南岸向西延伸而去。

自然條件

氣候條件
張溝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豐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雨熱同季,兼有南北之長。年平均氣溫16.5℃,極端最高氣溫39 ℃,極端最低氣溫-15.3 ℃,無霜期256天,年平均降水量954.10毫米,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平均風速2.7米、秒,靜風頻率為20%。
屬於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小於0.10g(相當於原地震基本烈度Ⅶ度區)地區,無重大地震滑坡地質災害威脅。
水文條件
張溝鎮境內河網密布,溝渠縱橫,河流湖泊星羅棋布,主要河道有東荊河、通順河、通州河等幾大河流。
土壤條件
張溝鎮處於江漢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平均海拔24.8米,以水稻土為主,分為淹育水稻土、滲育水稻土、潛育水稻土、脫潛水稻土、漂洗水稻土6個亞類,間有紅壤(適宜種植經濟林)、潮土(適宜發展蔬菜、瓜果、棉麥種植)等。

文化衛生

全鎮有公辦中國小9所,在校學生1.1萬名,公、私辦幼稚園2所,生院、衛生所各兩座,對各類常見疾病的預防、治療能確保及時到位,社會福利事業和扶貧濟困、低保工作開展得實實在在。
張溝張溝
張溝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加強自身工業企業發展,著力打造工業強鎮,建設了設施齊全、服務一流的新里仁口工業園和金士達工業園兩大招商平台,招商引資碩果纍纍。據2005年調查統計,新引進和擴規項目13個,協定引資達2.29億元,實現了全年工業總產值9.43億元,保持了高速增長。張溝境內公路完全實現了水泥硬化,村組間公路基本實現了油渣化,農民生活用水實現了自來水化,有線電話覆蓋全鎮每一個角落,有線電視寬頻網也正在迅速普及之中。

人文歷史

張溝鎮是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古鎮始建於明初名為“滄浪村”,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這裡名勝古蹟眾多,有明朝古居“滄浪館”,有佛教聖地“三官廟”等,泉水古潭遍布全鎮,水深清澈,林蔭環抱,水藻游魚,歷歷可數。
張溝張溝
歷代文人志士輩出,譬如革命志士張難先、明代武舉向紅頂(曾為鄭成功的將軍收復台灣),清代有父子同中文舉的張俊才,民國時候有著名的學者李竹溪、夏尚之、譚小仲等。
張溝張溝
圖為三官廟內外景點,“三官廟”位於今楊莊村,原名“佛靈寺”,始建於北宋仁宗年間,在南宋時期,岳雷、牛皋等率兵抗金,路經此廟,許下“此戰勝利,重修廟宇”的願心。後果戰勝,於是上奏宋皇,孝忠帝準旨,並御筆親寫“三官廟”金匾送於此廟,“三官廟”從此得名。
此堂建在原張氏宗祠舊址上(先鋒村二組),因張難先先生曾隱居在祠堂內多年,可謂難先故居。大門一副對聯:“弘揚祖德,啟迪後人,情寄先公,性托清河”表明了建此紀念堂的意義。
張溝張溝
圖為張難先先生紀念堂之內堂,供有張難先先生之遺像,讓後人永遠瞻仰、緬懷。

文物歷史

唐朝白瓷碗唐朝白瓷碗
新石器代時新石器代時
越舟湖出土越舟湖出土
唐朝敝口碗唐朝敝口碗
明朝綠釉罐明朝綠釉罐
明朝釉花罐明朝釉花罐

特色農業

張溝鎮近年來大力發展網箱養鱔,打造特色產業。2005年以來,我們沿主要溝、路、渠,規劃構建了 “百里網箱養鱔經濟圈”,並實施三段式發展戰略。一是整體開發八台至三同橋,二是有計畫地推進西乾渠沿線開發,三是起步發展張新公路沿線。現在,全鎮已開發形成了東乾渠板塊,先鋒核心區板塊,北乾渠板塊,慶豐核心區板塊,西乾渠南段板塊,西乾渠北段板塊,張新公路板塊等七大板塊。在這些板塊的帶動輻射下,又形成了越舟湖、大小三角垸、東荊河沿線、西港村、張前公路沿線等五大基地。全鎮新開挖漁池專養面積近萬畝,累計達2萬多畝,共可吊網箱25萬。
張溝張溝
建設專業村。網箱養鱔是千家萬戶發展的致富門路,我們把工作重點向民眾基礎較好,開發面積較好,開發面積較大的村傾斜,建成養鱔專業村,作為領跑軍,起帶頭輻射作用,2006年以來全鎮共培育過萬口的養鱔村10個。
建設大市場。2006年底,金士達和先鋒村簽定契約,投資400萬元在先鋒村興建2萬平方米的大市場,大市場建成後集魚苗供應、成魚銷售、飼料、魚藥、魚具供應於一體,全面服務鱔農。
建設網箱養鱔協會。張溝網箱養鱔協會於2003年正式註冊登記,協會網路所有養鱔戶為養鱔戶提供技術支持和全程技術服務、信息諮詢等。目前,協會已由過去的1個村20多名會員,發展到30多個村1600多名會員,並且建立起了慶豐、北乾渠等七個養鱔技術交流中心。協會採取舉辦培訓會、印發技術資料、組織定期交流等多種形式,切實提供技術服務,確保了養鱔業的正常發展。

科教文衛

李金階簡介:
男,漢族,湖北仙桃張溝人,1946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現為湖北省楹聯學會,詩詞學會、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仙桃市書法協會常務理事,仙桃市老年書畫學會副會長。
從事書法創作以來,在各類全國性書法大賽中,獲各類獎項三十餘次,並在仙桃市舉辦個人書法展。作品入編《全國著名老年書畫精品集》、《中國書法經典》等二十餘部典籍,個人藝術簡歷載入《中國書畫人才辭典》和《世界書畫名人錄》。創作的詩詞、楹聯在國內刊物時有發表。
張溝張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