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太新專著
王太新黃鱔養殖100問
目錄:
第一章 生物學特性
第一節 形態特徵
第二節 生活習性
第三節 食性及生長
第四節 繁殖
第二章 養鱔場的設計與修建
第一節 網箱養鱔場的搭建
第二節 無土水泥養鱔場的修建
第三節 稻田改建土池養鱔場的建設
第三章 黃鱔種苗的收購及催肥養殖
第一節 鱔苗來源的確定和收購
第二節 鱔苗的投放和馴食
第三節 黃鱔催肥期間和日常管理
第四章 黃鱔苗種的自繁自養
第一節 鱔種的選擇和投放
第二節 水蚯蚓的培育
第三節 鱔苗的撈取和培育
第五章 常見鱔病的防治
第一節 鱔病的基礎知識
第二節 黨見鱔病的識別和防治
第三節 微生物防治鱔病
附錄
黃鱔養殖支付新技術與實例
目錄:
第一章 池塘網箱養鱔實例
第一節 池塘網箱養鱔的具體方法
第二節 池塘網箱養鱔的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
第三節 池塘網箱養鱔的養殖經驗和投資建議
第二章 水泥池無土養鱔實例
第一節 水泥池無土養鱔的具體方法
第二節 水泥池無土養鱔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第三節 水泥地無土養殖黃鱔的投資建議
第三章 稻田改建土池養鱔實例
第一節 稻田改建土池養鱔的具體方法
第二節 稻田改建土池養鱔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第三節 稻田改建土池養鱔的投資建議
第四章 水庫浮式網箱養鱔實例
第一節 浮式網箱養鱔的具體方法
第二節 浮式網箱養鱔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第三節 浮式網箱養鱔的投資建議
王太新相關報導
走進四川簡陽市牌坊溝大眾養殖基地,一排排整齊美觀標準化的養鱔池映入眼帘,在旁邊的養鱔培訓的房間裡,來自全國各地學員正聚精會神地聽一位老師講授黃鱔養殖技術——他就是被媒體和學員譽為“養鱔能手”、“中國西部養鱔第一人”的四川省簡陽市大眾養殖公司總經理王太新。
1990年,王太新高中畢業。他一心想在養殖方面闖出一條新路。一個偶然機會使他了解到一些農戶在旺季收購黃鱔暫養,淡季出售,獲得了巨額的季節差價,但因成活率低影響了效益。他認定這是個好項目,並下定決心要攻破養殖成活率低的這個難關。經過幾十次反覆試驗,並請教四川農大、省農科院等有關專家、教授,還到江西、湖北、江浙一帶特色水產養殖場參觀、學習。王太新終於在1992年獲得了黃鱔養殖技術的新突破,當年他在100多平方米的簡易養殖場內暫養1000公斤黃鱔就獲純利潤2萬元,被地區農業局評為“致富奔小康先進個人”,並當選為第十一屆縣人大代表。
初次成功增添了王太新的信心。1993年,他投資1萬多元引進黃鱔良種,成功地進行了良種黃鱔的自繁自養,並總結出一套投資少、占地小、效益高的養殖模式——小池密養,現已被授予國家專利並出版專著。為使黃鱔養殖產生更大的效益,王太新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對黃鱔良種作了進一步選育,取得顯著效果。僅1996年就生產銷售黃鱔6000公斤;1997年初,他又投資40多萬元,在簡陽市效牌坊溝修建了占地3335平方米的標準化黃鱔養殖場,利用蚯蚓和蠅蛆加飼料生態飼養黃鱔獲得成功,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使經濟效益大增。在簡陽市科委的幫助下,他投資成立了大眾養殖公司,聘請多名專家、教授擔任技術顧問,開展養殖黃鱔新技術的試驗研究。經過13年的艱苦創業,王太新的公司已從小養殖場發展成為占地近萬平方米、有2個現代標準養殖場,擁有職工數十人和汽車、電腦、職工住房等資產達100多萬元的新型科技企業,成為馳西南地區的黃鱔苗專業生產基地和養殖培訓基地。
黃太新一方面在1999年創辦國際網際網路站,並2003年8月更名為“中國黃鱔網”,另一方面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了全國上萬名養殖戶成為了養殖致富的能手;第三方面採取“基地+培訓”的方式,對各學員進行面授或函授,在短期內將學員培訓成養鱔能手。王太新還將一些關於黃鱔苗種自繁自養、野生黃鱔暫養、黃鱔疾病防治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學員,使他們掌握先進的養鱔方法,保持技術領先的優勢。王太新的成功事跡傳遍了千家萬戶,他的公司連年被簡陽市工商局、市消委會、市科技局評為“重契約、守信用企業”、“消費者滿意企業”,2002年他還被簡陽市政府評為“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
黃鱔大王
四川省簡陽市市民 任紅梅:“它像蛇一樣。”
這種像蛇一樣蠕動著的軟體魚類叫做黃鱔,又叫長魚。黃鱔營養價值很高,我國民間流傳著“冬吃一枝參,夏吃一條鱔”的說法。
四川省資陽市科協主席 吳宗文:“黃鱔現在市場情況越來越好,因為它屬於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特別是黃鱔的肝臟的維生素A,是牛肉的700倍,吃了眼睛可以更加明亮。”
長期以來,市場上賣的黃鱔都是人們在野外捕捉的野生黃鱔,它很難進行人工繁育飼養,一度成為水產養殖的禁區。
四川省簡陽市市民 劉翠蘭:“黃鱔養不活,我大兒媳婦的兄弟養黃鱔賠了幾千元錢。”
四川省樂至縣響水村村民 馬貴全:“因為黃鱔吃的東西,還有它的病蟲害這些你根本不懂,不好養。”
在四川省的簡陽市,有一位普通的農民卻打破了黃鱔不能人工繁育飼養的神話。他就是被人們稱為西部黃鱔養殖大王的王太新,他創建的黃鱔生態養殖場,年創產值近百萬元。那么,王太新是怎樣創造出這個奇蹟的呢?
王太新的老家---四川省樂至縣,水資源豐富,是野生黃鱔的盛產地,每年的春、夏、秋三季的農閒時期,到水田和河塘里捕捉野生的黃鱔來賣錢,成為許多村民增加收入的一個主要渠道。
但到了冬季,黃鱔鑽進洞穴內冬眠,河水也涼了,就很少再有人捕捉黃鱔。市場出現了空缺,這個時候的黃鱔價格比原來貴了幾倍,特別是春節期間,黃鱔更是成了緊俏貨。
水產品經銷商 王忠華:“100克以上的黃鱔到冬天的話能達到50塊錢一公斤甚至60塊錢一公斤。”
王太新:“夏天的時候一公斤黃鱔才3塊錢左右,這個差價這么大,如果是能夠把野生黃鱔存放起來,這個利潤就高了,這個就是一個賺錢的門路了。”
季節差價的誘惑,讓正在響水村當村委會文書的王太新動了心。1996年夏天,他從捕捉黃鱔的村民手裡以3元錢一公斤的價格,收購了100多公斤野生黃鱔,按照書上介紹的方法,在家裡寄養起來,想等到春節期間賣個好價錢。
王太新:“書上的方法就是自己挖了一個坑,四面鋪上塑膠布,就這樣就把黃鱔放到裡面去。裡面又胡亂地放了一些水草,就是水生植物那些在裡面。”
然而,僅僅兩個月的時間,令他沒有想到的事情卻發生了。
王太新:“扒開一看,看到好多草下面都有死的黃鱔,看那樣子可能當時已經死了一半多了。”
王太新的妻子 陳雪花:“損失了就是300多塊錢吧。當時我們家幾十塊錢對我們都挺重要的,因為農村挺窮,一個月9塊錢,他當時的職位就是村文書。”
王太新:“雖然說花兩三百塊錢,但是那時候已經是兩頭肥豬的錢了。”
一次不行再來一次,不甘失敗的王太新又陸陸續續地收購了300多斤野生黃鱔進行寄養,最終的結果讓他徹底失望。
四川省樂至縣響水村村民 馬貴全:“黃鱔放進去到最後,裡面一根都沒有了,死了,跑了。”
四川省資陽市科協主席研究員 吳宗文:“坑小了,黃鱔密度大,缺氧就窒息死亡,死亡過後蛋白質變性就腐爛分解了就沒有黃鱔了。”
1997年春季的一天,王太新和村幹部一起到村民家走訪的時候,遇到了黃鱔捕捉能手陳治光。令王太新感到奇怪的是,陳治光捕捉的野生黃鱔卻能夠寄養存活。
王太新:“當時我看到他用的那個桶和那個盆裡面裝了一些泥,他給我看,他說你看那個黃鱔沒死,它這個都已經有一個多月了。”
四川省樂至縣響水村村民 陳治光:“鋪20公分厚的泥巴,鋪一層,再丟一層水蓮花,就保持了黃鱔儲存一年,儲存12個月。”
王太新回到家後,再次收購了20多公斤野生黃鱔,嘗試著按村民陳治光的方法進行寄養。沒想到,寄養了2個多月,黃鱔一條都沒有死。
儘管黃鱔的數量不多,但畢竟寄養成功了。王太新看到了希望,決定要大幹一場,他不顧妻子的反對,把家裡養著的兩頭大肥豬賣了,並向親戚朋友借了一些錢,收購寄養了1000多公斤野生黃鱔。
王太新的妻子 陳雪花:“當時我反對他搞的時候,他這樣說,我不相信我搞不成功,他說你看飛機都能飛上天,為什麼我黃鱔養不成功他說。”
王太新:“這樣存放到冬季賣,這樣就真的賺到錢了。”
一次王太新就賺了兩萬多元錢,這讓他驚喜不已。1999年5月,他辭掉村委會文書的職務,專門寄養野生黃鱔。而這個時候,形勢卻發生了變化。在當地,能夠寄養野生黃鱔的人越來越多。加之季節差價的巨大誘惑,冬天也有人開始捕捉野生黃鱔,村民逮黃鱔的方法除了手逮和籠捉,也採用了電捕,甚至有人下藥逮黃鱔。冬季市場上的野生黃鱔越來越多,價格也由原來的一公斤50多元錢降到了14元錢左右。
王太新:“如果自己再儲存野生黃鱔,儲存的時候它重量再減輕一點,死一點,那這樣算起來基本就沒多少錢賺了。”
在這之前,王太新只是把春、夏、秋三個季節收購的野生黃鱔寄養儲存到冬天,賣個高價。僅僅保證黃鱔成活就行,因為沒有刻意餵養,冬季賣的時候,不但沒有長,而且還會減輕重量。
如果把收購的小鱔魚苗養成大的商品鱔魚,再到冬季來賣,利潤一樣很高。2001年5月,王太新投資16萬元錢,在隸屬資陽市的簡陽市郊區租賃了一塊5畝左右的場地,修了100多個10平方米大小的黃鱔養殖水泥池子,建起了黃鱔養殖場。
記者:“這個池子裡的浮萍它的密度什麼樣的合適,什麼樣的不合適?”
王太新:“一般的像這種,它只要有空隙的這一種,黃鱔能夠從中伸頭出來都無所謂,像這一種太密了,黃鱔伸頭不方便了,所以這種浮萍就把它撈掉了。”
儘管王太新精心呵護,2001年他養殖的第一批黃鱔還是出現了問題。有一天,王太新給黃鱔餵食的時候,發現養殖池裡有一些死黃鱔,細心察看,更讓他大吃一驚。
王太新:“有的黃鱔就出現全身發紅呀,或者出現肛門紅腫呀這些,出現這些病狀了。”
這是一種不祥的徵兆。王太新初步判定,黃鱔可能是生病了。他按照書上介紹的方法,購買了一些給無鱗魚類治病的藥物。可是,藥物灑下之後,卻出現了奇怪的現象。
王太新:“有的看著嚴重一點的黃鱔用了藥,有的輕了一點沒用藥,但是這個時候我們發現,用了藥的黃鱔還不如那個沒有用藥的黃鱔,用藥的還死得快一些。”
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在村子裡寄養的時候,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在養殖場裡怎么就不一樣了呢?很快,王太新發現是野生黃鱔苗收購的問題,村民不同的捕捉方法,對黃鱔造成了創傷。
王太新:“比如說用手捉的吧,上面它就有明顯的傷痕,就是用手掐了,有那個印,然後像這種,一般就是它這個外表,看著傷痕不明顯的,就是一般是電擊的。”
四川省樂至縣響水村村民 馬貴均:“我們全是電捕的黃鱔他收的我們的黃鱔。”
四川省資陽市科協主席研究員 吳宗文:“電打的黃鱔打昏了沒打死,小黃鱔就可以把它捉來養。”
從此,王太新只收購沒有受傷的野生鱔魚養殖。不久,他卻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黃鱔的生長速度很慢。野生黃鱔有吃飽一頓,幾天都不吃食的習性,要想讓黃鱔長得快,就必須讓它多吃食。
王太新:“平時出來吃食的黃鱔不多,我們是不是有的黃鱔還不知道吃這個東西,所以說我們就想到在這個水草當中進行遍撒,這樣所有的黃鱔都吸引它到時間出來吃食。”
沒想到,王太新嘗試著用遍灑活食的方法,還真起了作用。
王太新:“第一次撒出去以後,一般10來分鐘可以聽到稀稀拉拉的,吃食的聲音,那么如果經過一段時間馴化以後,撒下去5分鐘之內就可以聽到比較密集的聲音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馴化之後,王太新飼餵的黃鱔可以定時定量了。2002年秋天,王太新又投資50多萬元,在黃鱔養殖場的附近租賃了7畝地,建起了第二養殖場,專門養殖活體餌料---蚯蚓和蒼蠅。用蠅蛆配合著蚯蚓飼餵黃鱔,不僅滿足了活體飼料的需要,而且還減少了飼餵黃鱔的成本。
王太新:“蚯蚓一公斤要1塊錢左右的成本,蠅蛆只要0.5元錢左右的成本就可以搞定了。”
2004年初春,王太新在書上看到介紹在深水中用網箱養殖黃鱔的訊息,引起了他的興趣。他把水泥池子裡的泥土清理出來,嘗試著用無土的方法養殖黃鱔。因為擔心黃鱔沒地方隱藏,就往池子裡放了一些瓦片、竹筒以及廢輪胎,作為黃鱔的藏身之處。令他沒想到的是,這種做法卻招來了一場災禍。
陳治虎是王太新聘請的黃鱔養殖場的場長,每天早上陳治虎都要到養殖池觀察黃鱔的生長情況。實行無土養殖黃鱔的第十天早上,陳治虎卻發現養殖池裡的黃鱔有些異常。
黃鱔養殖場場長 陳治虎:“把這個竹筒拿起來看的時候,這個黃鱔在竹筒裡面鑽的很緊,它一根接著一根,想把它拿出來也拿不出來,它一個竹筒裡面有七八斤,六七斤的黃鱔不等。”
陳治虎趕緊把這種情況告訴了王太新,王太新仔細地察看之後,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
王太新:“一個竹筒裡面多的可能有10多斤吧,當時拿起來抖,抖都抖不出來,然後抖出來發現有的都已經生病了或者有的都死了。”
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後來王太新了解到,黃鱔有喜歡聚邊和隱藏的習性,而且遇到可隱藏的洞穴,就拚命地往裡鑽。因為擠壓摩擦,黃鱔體表的粘液就會脫落。
王太新:“它的身體表面分泌的黏液在水中發酵,產生高溫,這樣溫度上升,引起它不適應,出現死亡。”
王太新把養殖池裡的瓦片、竹筒等遮擋物全部清理出來,為了擋住太陽光的強烈照射,用遮陽網解決了問題。
王太新養殖的是大規格黃鱔,最大的有300多克。他的養殖場擴展到了150多個養殖池,每年可養殖4噸多商品黃鱔,除了冬季小批量地投放本地市場外,平時主要銷售到江蘇、浙江和上海一帶,並出口到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地。
王太新已經成功地繁育出了黃鱔種苗,這是一個難得的突破。黃鱔為雌雄同體,並且具有性別逆轉的特性。黃鱔生下來都為雌性,經過三個冬季之後,逐漸變成雄性。
四川省資陽市科協主席研究員 吳宗文:“黃鱔一生先是當母親後當父親,主要是因為它的卵巢和精巢同時存在。”
王太新:“雌黃鱔和雄黃鱔,它要同時達到發情,然後同時產卵,射精,這樣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還有呢就是這個黃鱔的孵化它要靠那個泡沫,人工就沒辦法孵成。”
泡沫是同時進入發情期的雌雄黃鱔共同吐出的。卵子要在泡沫中受精和孵化。王太新的養殖場繁育的黃鱔苗都屬於自然繁殖,每年可以繁育十多萬尾小魚苗,但這還不能滿足養殖場的需要。他養殖黃鱔主要還是靠收購野生的鱔魚苗。他告訴記者,進行人工繁育黃鱔魚苗是他下一步重點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