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03年,江陰站開工建設。
2004年9月30日,江陰站建成投用。
2018年6月12日,原中國鐵路總公司與江蘇省人民政府聯合批覆蘇南沿江鐵路的可行性研究報告,滬寧沿江高速鐵路明確設定江陰站。
2021年5月16日,江陰站綜合客運樞紐(北廣場)項目開工。10月12日,江陰站站房改建工程開工。
2022年5月19日,江陰站站台層結構完成建設。6月26日,江陰站站房完成主體結構封頂。9月9日,江陰站站房屋面鋼結構桁架整體提升成功。11月10日,江陰站完成站名安裝。
2023年4月27日,江陰站綜合客運樞紐(北廣場)主體結構封頂。5月10日,江陰站站房電源工程建設完工。9月28日,江陰站改建完工投用運營。
交通區位
江陰站位於中國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大橋南路301號,北臨大橋南路、站西路、花山路,南近富園路,西跨霞客大道,東跨
北京—上海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2),車站北距
江陰大橋約11千米,距
江陰汽車客運站約3千米。江陰站位於新長鐵路、滬寧沿江高速鐵路的交會處;在新長鐵路下行距
月城站8千米;在滬寧沿江高速鐵路上行距
武進站42.5千米,下行距
張家港站43千米。
建築規模
建築設計
江陰站站房設計方案採用“江尾海頭、巨輪啟航”的設計理念,依據交通建築空間關係,融入江陰“河網縱橫、江河交匯”,使得方案主體呈現出“相互交錯流動之勢”,空間更具動態感,立面水波浪般不斷變化的外遮陽穿孔鋁板,如同一副巨大的中國山水畫,凸顯江陰獨特的人文氣質。
截至2020年12月,江陰站架空層面積14500平方米,其中含車場下城市通廊3200平方米、線側架空廣場9300平方米、預留商業2000平方米。
截至2021年5月,江陰站綜合客運樞紐(北廣場)總建築面積約為170700平方米。其中地上總建築面積約為 80000平方米(配套用房),地下總建築面積約為90700平方米(不含軌道交通車站及其附屬設施)。
截至2022年11月,江陰站站房南北長172米,東西寬210.2米,站房高度距廣場地面49.5米。
截至2023年9月,江陰站站房面積42000平方米。
整體布局
江陰站為跨線高架式站房車站,主體三層,地下兩層,採用上進下出的旅客流線模式;最上一層(局部設定夾層)為高架候車大廳,高架層設定站台和落客平台,地面層連線站前廣場,地下一層(含夾層)為社會停車場,地下二層配套軌道交通。
江陰站綜合客運樞紐(北廣場)南接江陰站,包括站前廣場及綠化、高鐵站配套停車庫、公交首末站及停車場、大巴及市郊巴士停車場、計程車蓄車及上客區、廣場兩側配套用房、其他配套設施等。
江陰站站房的西北側設定公交站台、汽車客運站,北廣場東側商業綜合體的負一層設定私家車網約車停車場,江陰站站房的東北側設定計程車等候區。
站台線路
截至2023年9月,江陰站站場規模為4台10線,途經江陰站的鐵路線路是滬寧沿江高速鐵路、新長鐵路。
運營情況
票務服務
截至2023年9月,江陰站設定綜合服務中心(售票),為開放式櫃檯,可辦理售票、退票、改簽等業務。
業務運營
截至2023年10月,江陰站主要辦理旅客乘降等客運業務,不辦理行李包裹快運業務。
截至2023年10月,江陰站辦理貨場貨運業務;貨場主要辦理批量零散貨運業務。
設備設施
截至2023年9月,江陰站設定重點旅客與軍人候車區、商業設施等服務設施,能更好地滿足旅客候車需求。
截至2023年9月,江陰站設有地下停車場,位於北廣場東側商業綜合體的負一層,有500個停車位,方便旅客乘車。
客運流量
2023年10月21日,江陰站共傳送旅客10281人次,單日旅客傳送量首次破萬。
交通換乘
公交線路
截至2023年9月,江陰站共有20條公交線路。
軌道交通
截至2024年2月,無錫捷運S1線在江陰站設捷運
江陰高鐵站。
長途汽車
截至2023年9月,江陰站站房的西北側設定汽車客運站,可供市民乘坐長途汽車
。
出租汽車
截至2016年6月,江陰站計程車等候區位於站房的東北側,可前往地面一層出站大廳所在層等候乘車
。文化特色
江陰站北廣場設定徐霞客雕像,雕像總高10.2米,其中基座高1.5米,立像高8.7米,寓含徐霞客1587年誕生之意。雕像用紫銅鍛造,基座為黑色鏡面花崗岩,總重約15噸,基座正面“徐霞客”三字由江陰籍著名書法家沈鵬題寫。
江陰站進站大廳設定兩幅巨型網簾畫,分別是江陰的書畫作品《適園》和《大江晨曲》,採用金屬網簾噴繪工藝,在光線的照射下呈現出,若隱若現的江陰自然景觀,與站外自然山景交相呼應。
建設規劃
2022年1月,江蘇省發改委批覆《鹽城經泰州無錫常州至宜興鐵路江陰站至惠山站段可行性研究報告》,
鹽宜高速鐵路途經江陰站。
價值意義
江陰站建成後,將成為長三角幾何中心的重要交通樞紐,推動江陰有效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滬寧一小時都市圈。(新華社 評)
江陰站建成後,將推動江陰南部高鐵新城快速崛起。
(中國中鐵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