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推動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行動方案

2022年5月24日,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江西省推動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行動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省推動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行動方案
  • 發布單位: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全文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關於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工作要求,推動湘贛邊區域深化改革深度合作,為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探索新路徑,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探索新模式,為省際交界地區協同發展探索新經驗,現提出如下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高質量跨越式發展首要戰略,堅持聯動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深入促進紅色文化傳承、產業協作創新、城鄉融合發展、生態共保聯治、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努力打造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先行區、省際交界地區協同發展樣板區、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引領區,為攜手書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江西的精彩華章作出積極貢獻。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綜合實力明顯增強,革命老區面貌煥然一新,紅色文化傳承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跨省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更加健全,互聯互通水平明顯提高,優勢互補、具有區域合作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持續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探索和積累一批可推廣、可複製的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新經驗。到2035年,示範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對建設“六個江西”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對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示範帶動作用進一步彰顯,形成紅色文化繁榮、基礎設施完善、產業發展協同、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幸福的革命老區發展新局面。
(三)區域布局。綜合考慮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依託區位、交通和城鎮布局,全力構建“核心引領、先導示範、組團支撐”的區域發展格局。
紅色文化傳承創新核心區。充分發揮井岡山“中國革命的搖籃”影響力,引領串聯湘贛邊區域紅色資源,建立健全合作機制,共同講好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傳承秋收起義、三灣改編等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建設紅色文化傳承創新高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目的地。
全面合作先導區。充分發揮萍鄉市全境納入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的主體優勢,以建設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技術成果轉化區和產業協作配套區為導向,依託湘贛合作產業園,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深化與其他區域設施互通、產業協同、生態共治、服務共享等合作,建設聯結湘贛兩省的開放門戶和新時代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標桿城市。
組團合作支撐區。依託區域經濟基礎、產業協同關係和綜合交通聯繫,加快構建特色鮮明、分工有序的組團式發展格局。推動袁州—萬載—銅鼓—修水組團聯動湖南瀏陽、平江,發展壯大鋰電新能源、生物醫藥、休閒食品、森林康養等產業,打造優勢產業集群。推動永新—遂川—上猶—崇義組團聯動湖南桂東、汝城、宜章,大力發展紅色文旅、生態康養、中藥材、茶葉、水果、油茶等特色產業,建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二、主要任務
(一)提升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的核心地位。
1.建設紅色文化傳承教育基地。推進紅色文化資源合理利用,促進紅色文化與旅遊、教育、培訓、演藝融合發展。圍繞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湘贛邊革命鬥爭三條主線,聯合湖南相關區域精心培育“秋收起義—湘贛紅旗”經典線路。開展“紅色研學游”,構建湘贛邊紅色教育培訓聯合體。舉辦中國紅色旅遊博覽會,打造全國知名紅色品牌。支持井岡山建立湘贛邊紅色文化研究院,爭取將安源精神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二批偉大精神。(責任單位: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
2.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加大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安源黨校、萬載湘鄂贛革命紀念館等革命遺址遺蹟、烈士紀念設施的維護修繕力度,做好紅色檔案、紅色歌謠、紅色標語的挖掘、整理、修復工作,確保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普查認定革命文物,分批公布革命文物名錄,建立革命文物大資料庫,實現革命文物信息共享。聯合湖南省共同舉辦湘贛邊革命文物精品陳列展覽,強化文物展示宣傳。支持井岡山創建國家級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加快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江西段)建設。(責任單位: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委宣傳部)
3.培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新優勢。支持安源路礦等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武功山創建世界地質公園,打造一批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著力構建以明月山—武功山—楊岐山—井岡山—齊雲山為重點的綠色精粹旅遊圈、以湯里—明月山—羊獅幕為重點的溫泉養生旅遊區、以七星嶺為重點的冰雪運動區,打響武功山“國際帳篷節”、明月山“月亮文化旅遊節”、井岡山“杜鵑花節”等旅遊品牌。(責任單位: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林業局)
(二)強化產業協同創新發展的主體作用。
4.建設特色優勢產業基地。積極承接長株潭都市圈、大南昌都市圈的科技創新資源,加快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區域競爭力。爭取中科院天文台射電望遠鏡加快落地,建設萍鄉(長沙)科技創新中心,推動江西高端壓縮機產業研究院、江西工業陶瓷產業技術研究院、上栗電子電路產業研究院提質升級,組建上猶玻纖新材料產業研究院,構建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雙促進格局。支持宜春新能源(鋰電)產業集群創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打造新能源全產業鏈。支持上栗、萬載聯動瀏陽、醴陵共建全國煙花爆竹轉型升級集中區,加快萍鄉陶瓷材料科創城建設,推動蘆溪聯動醴陵提升電瓷產品附加值,建設世界電瓷之都。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布局智慧型安防、智慧型終端、光電顯示等賽道,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支持宜陽新區創建國家級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應急廳、省商務廳)
5.做強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支持萍鄉申報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和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宜春申報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和電商服務體系,建設中國供銷萍鄉農產品物流園,發展城鄉高效配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科技金融,引導金融資本流入科技創新和綠色產業領域,加快萍鄉特色金融產業集聚區建設。大力發展中醫藥養生新型業態,深化與澳門中醫藥合作交流,共同建立中醫藥特色產業園、中醫藥研究中心,推動中藥材與園林景觀創意、藥膳與健康休閒相結合。(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金融監管局、省中醫藥局、省供銷聯社)
6.唱響優質農產品品牌。依託資源和生態優勢,以粵港澳大灣區和長江中游城市群市場需求為導向,建設一批糧油、肉類、蔬菜、水果、茶葉等綠色有機農產品供應基地,培育壯大“湘贛紅”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立湘贛邊農業細分領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開展重大科技課題協同攻關,共同創建國家級平台。深化萬載與香港、修水與澳門合作,擴大供港、供澳蔬菜和水果規模。發展制種、富硒富鋅等特色農業,支持萍鄉組建中國水稻研究所早稻研究中心、宜春創建富硒作物套用創新研發平台、銅鼓建設黃精研發中心。推進“狗牯腦”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示範區建設。(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南昌海關)
7.打造高水平產業合作園。推進上栗園區與瀏陽園區深化產業延展、成果轉換、產權共享合作,重點發展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綠色食品產業,打造全省一流電子電路產業集聚區。支持湘東園區與醴陵園區深化延鏈、補鏈、壯鏈合作,積極參與省產業鏈科技創新聯合體建設,共建全產業鏈夥伴園區。推動袁州園區與瀏陽園區合作,強化產業分工協作和聯動發展,打造邊城產業新高地。(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萍鄉市、宜春市政府)
(三)建設城鄉融合發展試點示範。
8.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打造“暢安舒美綠”高品質農村公路。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農村飲用水規模化和標準化建設。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開展鄉村生活污水市場化運維試點,分步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設施建設。爭取到2025年,有條件的村莊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源頭減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30%以上、力爭40%左右。實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支持井岡山建設全國首批脫貧攻堅交流基地。(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
9.大力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按照國家統一部署,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以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股、聯營形式共同經營農業產業。探索制定進城落戶農民流轉承包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民房屋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的具體辦法。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各類產權流轉交易公開規範運行。探索物業進鄉村試點,讓物業進村參與村莊管理和居民服務。允許入鄉就業創業人員在原籍地或就業創業地落戶並享受相應權益。(責任單位: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省自然資源廳)
10.努力建設區域魅力城鎮。最佳化城市宜業宜居功能,推進城市精緻建設、精細管理和品質發展。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一批老舊街區、老舊廠區和城市棚戶區改造,開展市政設施提質工程,合理規劃城市停車場,建設一批智慧型充電樁。推進縣城補短板強弱項,促進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設施提級擴能,強化綜合服務能力。培育發展一批省際毗鄰地區特色城鎮,重點支持湘東區老關鎮、萬載縣株潭鎮等加快發展。(責任單位: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發展改革委)
(四)增強長江流域綠色生態屏障功能。
11.強化環境共保聯治。統籌推進污染協同治理和控制,共同維護長江中游地區生態安全。支持萍鄉市與長沙市、株洲市深化大氣污染聯防共治合作。推進修河、袁河、萍水水系綜合整治,做好禾水、遂川江等河流水源地保護。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和固體廢物治理,完善危險廢物收集運輸和處理處置體系。加大萍鄉礦山綜合整治,建設國家戰略能源儲備基地。嚴格落實礦山生態修復基金制度,支持建設綠色礦山和生態示範礦山,爭取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列入國家新一輪政策支持範圍。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堅持綠色製造和清潔生產,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堅決遏止“兩高”項目盲目發展。(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
12.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加強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夯實自然生態本底。推進萬載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支持萍鄉申報國家長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持續強化河湖長制,全面推行林長制,加強對森林、河流、湖泊、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永續利用。實施森林質量提升、濕地保護、流域綜合治理等生態工程,力爭2025年示範區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0%以上,跨區域水質優良比例完成國家目標任務。積極爭取國家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構築以羅霄山脈為主體的生態屏障。(責任單位: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局、省財政廳)
13.創新綠色發展制度。加快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簽訂新一輪《淥水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定》,推進銅鼓國家綜合生態補償試點建設,探索多元化市場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落實自然資源資產有償使用制度,完善自然資源資產價格形成機制,不斷挖掘和實現生態產品市場價值,支持符合條件的縣區開展生態產品總值(GEP)核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金融服務中心和碳匯項目開發。(責任單位: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
(五)提高設施互聯互通水平。
14.構築立體交通運輸網路。開工建設長贛鐵路,爭取武漢至南昌(鹹寧經修水至南昌)、鹹寧經修水至吉安鐵路納入國家新一輪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深入研究常岳昌(九)鐵路功能定位及線路方案並爭取納入國家新一輪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推進贛州至郴州鐵路前期工作,規劃研究衡陽經茶陵至吉安鐵路擴能改造項目。開工建設G60滬昆高速昌傅至金魚石(贛湘界)段改擴建、萍鄉繞城、通城經修水至銅鼓等高速公路項目,加快推進興國至遂川至桂東(贛湘界)高速公路項目前期工作。全面打通省際斷頭路、瓶頸路,實現湘贛邊區域無縫對接。推進井岡山至三灣景區旅遊快速通道、S223萬載株潭至後槎二級公路改建工程等項目建設,構建對接湖南旅遊公路大環線。推進贛西物流港建設。實施井岡山機場三期和明月山機場二期擴建項目,開工建設修水通用機場,推進井岡山通用機場前期工作。(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機場集團)
15.增強能源資源保障能力。實施天然氣幹線管道及配氣管網“縣縣通”工程,早日實現縣縣通管輸氣。配合推進樟樹—萍鄉等成品油管道建設。充分利用羅霄山脈有利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綠色小水電、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有序推動新能源發展。完善水利設施建設,支持建設東源、流源、嶺下等一批中型水庫。實施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工程,增強水安全保障能力。(責任單位:省能源局、省水利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16.推進信息示範區建設。系統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推動跨部門跨區域信息和數據共享。統籌推進5G(第五代移動通信)、窄帶物聯網、千兆光纖建設,加快實現重點城鎮、園區平台5G網路全覆蓋。加快萍鄉、宜春等地智慧城市套用,推進上栗等地智慧縣城示範項目建設,最佳化提升井岡山、明月山、武功山等景區智慧化水平。以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產業基礎設施為重點,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產業中試基地等創新基礎設施。(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省科技廳)
(六)加大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力度。
17.合理配置教育文化資源。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改善農村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有序擴大城鎮學位供給。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加快補充緊缺學科教師,健全適應不同教育階段的師資培養體系。鼓勵中國小開展合作交流,深化中國小教師管理綜合改革,加大教師編制統籌配置和跨區域調整力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探索急需緊缺教師多點施教。加快職業教育綜合改革,推動井岡山、上栗、銅鼓職教園區建設。支持萍鄉學院設立湘贛邊區域合作發展研究院,並爭取納入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資助範圍。鼓勵用人單位申報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和引智項目,支持符合條件的單位申報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強化贛湘兩省高校學術交流和教師跨區域研修,推動大學科技園互動交流,更好發揮高層次人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責任單位:省教育廳、省委編辦、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
18.強化醫療衛生健康保障能力。加快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持續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加強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和公共衛生複合型人才培養培訓,提高面向示範區的高校農村訂單定向免費本科醫學生數量,實現全科醫生全覆蓋。推進以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區域點數匯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DRG/DIP)為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建設醫保智慧型監管系統和覆蓋市、縣、鄉(鎮、街)、村(社區)的醫保服務網路,力爭實現居民醫保政務服務事項通辦、購藥就醫結算互聯、醫保部門醫療監管互助。(責任單位:省衛生健康委、省教育廳、省醫保局)
19.推動社會保障同城化。支持示範區開展跨區域人才合作,推動跨區域校企聯合建立產研協同、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通道和平台。支持建立高標準區域性人力資源市場和信息服務平台,加快實現人才認定、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職稱評定等各類標準互認和科技專家庫共享共用。最佳化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流程,提供高效便捷的社保服務。加強省際溝通,按時辦結養老保險轉移接續。推進社會保障一體化,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制度,推動各城市住房公積金跨區域合作。深入推進湘贛邊區域政務服務跨省通辦。(責任單位: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政務服務辦、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三、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實施。充分發揮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共同爭取國家支持。健全省級工作推進機制,成立省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工作推進小組(見附屬檔案),統籌推進重大政策、重大事項和重大項目落實。支持萍鄉市建立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工作機制並設立專班,在省湘贛邊區域合作示範區建設工作推進小組指導下,承擔部分協調聯絡工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編辦,萍鄉市政府)
(二)強化政策支持。積極爭取示範區建設重大事項納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部際聯席會議議事內容,示範區建設重大工程納入國家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年度工作要點。落實中央國家機關及有關單位對口支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工作方案,爭取中央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與示範區相關縣(市、區)開展幹部雙向掛職。建立省直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對口支援示範區14個縣(市、區)的機制,加強人才、技術、產業、項目對口支援。根據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情況,加大對示範區轉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債券支持力度。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最佳化信貸結構,增加信貸投放。支持利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和外國政府貸款建設社會治理能力、生態保護、鄉村振興與公共服務類項目。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通過多種方式開展市場化融資。(責任單位:省委組織部、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金融監管局)
(三)強化改革開放。持續深化“放管服”等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營商環境最佳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健全惠企服務機制,減輕市場主體負擔。最佳化我省高速公路差異化收費政策,增加優惠路段和擴大優惠時段。深入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指導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研究探索對因災損毀的建設用地和零星分散的未利用地開發整理成耕地,經確認後可用於占補平衡。拓展對內對外雙向開放,加快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和長株潭都市圈,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建設產業配套基地和延伸帶。(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省交通運輸廳、省自然資源廳)
九江市、萍鄉市、贛州市、宜春市、吉安市要落實主體責任,切實加強示範區建設的組織領導,細化工作任務,抓好工作落實。省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對示範區建設給予積極支持和指導,強化要素保障,布局試點示範,為示範區建設創造良好環境。省發展改革委要會同相關設區市適時開展建設情況評估,重大問題及時向省政府報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