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提線木偶戲

江西提線木偶戲,木偶戲古稱“傀儡戲”或是“線戲”。2007年,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四批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4-Ⅳ-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提線木偶戲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編號:4-Ⅳ-4
  • 申報地區:撫州市廣昌縣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廣昌縣塘坊鄉一直流傳著“木偶戲”,木偶戲古稱“傀儡戲”或是“線戲”,是在木偶的重要關節部位如頭、背、腹、手臂、手掌、腳趾等各綴絲線,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據考證,塘坊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西漢大將陳平製成木頭人,虛張聲勢,然後領兵連擊,將來犯的匈奴擊潰。後人據此將“木偶”翻為戲,演變成塘坊木偶戲,一直流傳至今。

文化特徵

“木偶戲”由木偶、操縱演員、配音演員、和樂隊四部分組成。
木偶由木頭雕刻而成,工藝精良、風韻各異,每個木偶象徵一個劇中人物。重要關節部位如頭、背、腹、手臂、手掌、腳趾等各綴絲線,演員拉動絲線以操縱木偶的動作,人物形象生動,個性特別鮮明,表演時有喜、怒、哀、樂堅強的動作,有能唱善白的語言。木偶的頭、眼睛、嘴巴、手、足都能活動自如,唱白時嘴巴隨著曲調的旋律起閉。眼睛也隨著表演的動作轉動。從目光、動作可看出木偶高興還是憂愁、是憤怒還是憎恨。木偶的手還能送物取件、擊鼓彈琴、騎車划船、躍馬揚鞭皆能動作敏捷。表演時有樂器配套進行。

社會影響

塘坊木偶戲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出現在舞台上時,就與民間宗教信仰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塘坊鄉各村,寺、廟由信仰而引發了各種民俗活動和傳統節日,凡有祭祀、節慶和民俗活動都會請木偶戲演出,主要是人員少、花費小、小型簡便,既熱鬧又實惠,娛神又娛人,深受民眾歡迎。塘坊木偶戲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我國古代戲劇文化的精髓,具有廣泛的音樂、文學、戲劇、美學、思想、教育等方面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