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木瀆古城遺址(江蘇蘇州木瀆古城遺址)

蘇州木瀆古城遺址

江蘇蘇州木瀆古城遺址一般指本詞條

江蘇蘇州木瀆古城遺址又稱蘇州木瀆春秋城址,位於蘇州市木瀆鎮胥口鎮穹隆山一帶。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表明,木瀆古城址呈不規則狀,城牆大致沿盆地邊緣分布。其中,南北兩道城牆之間相距約6728米,城牆外側均有護城河等水面遺存,古河道穿過城牆上的水門連通城內外。城內有小城1座,城內尚存的235處土墩包含有東周時期大型建築基址。結合城址周邊分布的大量兩周時期聚落、墓葬、嚴山玉器窖藏等遺存。可以初步認定木瀆古城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質的城址,規模大,等級高。 2010年被選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木瀆古城遺址
  • 別名:蘇州木瀆春秋城址
  • 地址:蘇州市木瀆鎮、胥口鎮部分地區
  • 發掘時間:2009年
  • 時代:春秋時期
  • 榮譽:2010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遺址簡介,城牆遺址,城內布局,合豐村小城,土墩遺址,歷史背景,學術研究,專家點評,

遺址簡介

蘇州木瀆古城址位於蘇州市西南部的山間盆地內,包括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胥口鎮和穹窿山風景區三個鄉鎮的部分地區,四周環繞一圈山脈,通過四個山口與外相通。西南通過胥口與太湖連通。自2009秋季以來對該城址開展的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到目前為止,基本確定了古城址的年代和範圍,發現了若干處重要的遺存,對城址結構有了初步的了解。
蘇州木瀆古城遺址
護城河遺址
城址呈不規則形狀,城牆大致沿盆地邊緣而建。北城牆位於木瀆鎮的五峰村一帶,殘長1150米。城牆橫截面呈梯形,上寬12.9~15.35米,底寬22.3~22.35米,現存最高處3.2米,堆築而成。外側城壕與城牆的走向一致,寬約15米左右,總長約1050米。另發現一處水門遺存,豁口處水道寬約13米。
2010年蘇州木瀆春秋城址被選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城牆遺址

南城牆位於胥口鎮的新峰村一帶,城牆總體呈東西走向,總長約560米,在西端有一豁口,由此處城牆拐向南,形成“兩牆夾一河”的布局。向南延伸部分城牆長約360米。城牆現存地表牆寬15~45米,也是堆築而成。兩段城牆之間的河道寬約12.3~13.9米,東北段呈東北-西南流向,南段拐為南北流向。河道內淤積層出土物包括印紋陶片、瓦片、銅鏃、原始瓷碗、陶缽、木構件等遺物,顯示其使用時期為春秋晚期。已鑽探發現的河道總長約850米。
蘇州木瀆古城遺址
蘇州木瀆古城遺址
南城牆外東南側發現淤土堆積,北邊緣與城牆大致平行,南側通向太湖。初步推斷此片水面與城牆同時,即在城牆修建和使用時,在城牆的東側和南側分布著大片的天然水面,即城址東南側的自然界限。南北兩道城牆之間相距約6728米。
盆地東部的劉莊木東公路附近和西部的堰頭村一帶分布有推測為東、西城牆的遺蹟,相距約6820米。

城內布局

合豐村小城

合豐村一帶發現小城址一座,呈圓角長方形,東西長約460米,南北寬約430米,面積約19萬平方米。多座土墩位於城址的北側和東側,呈一線分布,構成小城的城牆,長約600米。城牆外側有環繞城壕。馬巷上一帶有大面積的石器作坊遺址,可見陶片、大量石製品半成品,成品等。廖里、橫涇郎、上堰頭村一帶分布著東周時期遺址,其中在廖里地點的發掘發現了東周時期和馬橋時期的遺存。
蘇州木瀆古城遺址
發掘現場

土墩遺址

城內尚存土墩遺址235處,較密集地分布在五峰、新峰、廖里和合豐村幾處。土墩形狀不一,高度不一。在不少土墩的堆積中採集到東周時期的幾何印紋陶片、原始瓷片等遺物。其中,對D157的發掘,發現了東周時期建築基址的線索,結合南水門河道內出土的板瓦殘片、木構件等可以認定城內原有大型建築基址。
蘇州木瀆古城遺址
土墩遺址出土文物

歷史背景

據《史記》等文獻記載,東周時期,吳國曾建都於蘇州一帶。木瀆古城的發現解開了蘇州一帶東周時期大規模、高等級聚落群的核心遺址在哪裡的謎題,為春秋晚期吳國都城的探索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考古學證據。依據出土陶片特徵、地層堆積關係和城牆等遺蹟的結構特徵,可以判斷木瀆古城建於春秋晚期。城址周邊分布著大量兩周時期的遺存,包括規模、等級不同的小城、遺址聚落,如魚城、越城、張墓村遺址等,數量眾多、等級不同的土墩墓與石室土墩墓,如真山、樹山、陽寶山、雞籠山大墓等,以及嚴山玉器窖藏、多批多地點零散出土的青銅器,等等。
依據對考古調查和發掘的城牆、城門、護城河、建築基址、手工業作坊遺址、一般居址、墓葬、窖藏等各類遺存的年代、等級和性質的研究及對由各類遺存所構成的聚落群的綜合分析,可初步確認木瀆古城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質的大型城址

學術研究

吳文化作為兩周時期的一支重要的地方文化,在中國東南地區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中國古代多元一體民族國家文化史的形成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迄今為止,吳文化的研究還很薄弱,諸多基礎研究尚需強化,如東南地區的兩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序列的建立,吳、越、奄、邗等多個政治體的考古學文化面貌的全面掌握,各政治體之間相互關係的釐清,等等。其中中心性聚落是認識當時社會與文化,探討以上諸問題的關鍵之所在,綱舉目張。木瀆古城的確認證明了吳越文化地區大型城址的存在。城址規模大,遺存豐富,為東南地區兩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關鍵基點,進而為深入探討吳越地區諸多歷史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資料。
本項目是首次以區域調查和聚落考古的思路對吳越文化區的遺址進行系統、全面的調查、發掘和研究,推動了吳越文化考古由重在墓葬發掘、研究轉變到聚落視野下的區域考古的學術思路轉變和研究深化。

專家點評

吳國都城的重要線索
吳越歷史舞台的中心在哪裡,多年以來一直是學者與公眾共同關注的焦點。儘管古籍文獻對此有所記載,但是多語焉不詳,有的雖言之鑿鑿卻只是演義。建於春秋晚期的木瀆城址的確認,為蘇州周邊的真山等地的大型墓葬、嚴山玉石禮器窖藏、何山吳國青銅器等一系列發現找到了歸宿。考古學家以鑽探、發掘等方式,發現了木瀆城址的城牆、城壕、石板道和水路等,一座大型城址已經顯露。城址之外的更大範圍內分布眾多不同規模的聚落、各等級的墓葬,構成以都邑為中心的聚落群體。
蘇州木瀆古城遺址(江蘇蘇州木瀆古城遺址)
蘇州木瀆古城遺址
木瀆春秋古城的發現是吳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為吳文化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意義。以城址為中心的聚落群在寸土寸金的蘇南地區必將被完整保存,通過考古學家的田野工作,公眾將會從考古遺存中探尋更加形象生動的吳越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