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十大水鄉,碧玉·周莊 —— 碧玉周莊人影熙,夢裡·西塘 —— 夢裡西塘光影長,水閣·烏鎮—— 水閣烏鎮盡枕河,拆字·同里 —— 富土拆字為同里,富甲·南潯—— 富甲南潯書香洲,風情·甪直—— 風情甪直枕河生,靈秀·木瀆——靈秀木瀆冠江南,遐邇·朱家角—— 聞名遐邇朱家角,塔寺·光福 —— 塔寺光福竹葉新,腊味·安昌—— 腊味安昌臘月燎,
基本介紹
江南水鄉一般是指長江三角洲中長江以南的那一部分,其主體部分是以太湖為中心的太湖平原,這裡是我國著名的江南水鄉群落地區,最具水鄉的特色。但從廣義上講,
江南水鄉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中全部的水網地帶上的居民鄉村。江南水鄉的民居以蘇州、紹興最具代表性。江南地區因為溫暖的環境,充沛的降水,江河湖泊星羅棋布,歷來是中國最富足的魚米之鄉,形成了不同於北方的“江南十大水鄉”風韻,體現在生活,文化,建築,物產等各個方面。這一地帶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小橋流水、古鎮小城、如詩如畫;古典園林、曲徑迴廊、魅力無窮;吳儂細語、江南絲竹、別有韻味,總是把北方的人們的思緒牽到風景如畫的江南。
物產富足的江南,住宅規模和布局也很有特色。住宅外圍的牆壁高大、粗獷,因為南方的房子大多是較高的二層樓房。另外,南方的民居經常房房相連,中間的風火牆隔斷,是為了防火的考慮,庭院的面積不大,再加上高高的樓房,使一宅中採光通風口天井顯得分外高深。大的住宅一般從大門起經過轎廳、客廳、正房到內室或後房,兩側有花廳、書房、臥室及至小花園、戲台等。一般大的住宅可有兩到三條平行的軸線。江南潮濕的氣候使通風格外重要,因此江南的住宅常於建築與垣牆之間留不超過一米的間隙,用來拔風采光,效果頗好。但不論建築規模大小,江南民居都體現出一個與北方民居的明顯區別,就是雕刻裝飾極為繁多,卻極少彩畫,牆用白瓦青灰,木料則為棕黑色,或棕紅色等。與北方的絢麗色彩相比十分淡雅。江南的匠人心靈手巧,利用多變的地形,使流水在房屋之間暢漾。水路,街巷呈不規則的網狀履於民居之中,與之相映成趣,形成了江南民居別於北方民居的獨特風味。由於土地珍貴,屋宅內外的空間都得到了很大的利用,因為絕大部分民居出門見水,所以幾乎每家門外都有一個小小的埠頭。主婦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這裡,來往的小船也可在這裡停泊。和水路相比,街巷顯得十分狹小,有的僅容1人1牛並走。高高的垣牆夾著曲折的街巷,造成了曲徑通幽的意境。
水鄉婦女很重視願攝頭的梳理和裝飾,她們以烏黑的頭髮、碩大的發留、眾多的飾品,輔以精美的包頭內和服飾,顯示出自己的心靈手巧和端莊秀美。生活在中國蘇州以東一帶的農村婦女,依然保留著傳統民俗服飾。她們歷來以梳願攝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衫、拼擋褲、柬倔裙、裹卷膀、著繡花鞋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服飾,頗具江南水鄉特色。其服飾的地方特色非常濃郁,傳承性穩定,但隨著季節的變化,年齡的差異和禮儀的需要,而有明顯的差別。
十大水鄉
碧玉·周莊 —— 碧玉周莊人影熙
古鎮
周莊鎮位於蘇州城東南38公里,崑山市澄湖、蜆湖、澱山湖和南湖的環抱之中。初名貞豐里,1086年始名周莊, 清康熙初年更名為周莊鎮。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周莊“鎮為澤園,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皆須舟楫“的典型江南水鄉風貌,著名古畫家吳冠中撰文說“黃山集中國山川之美、周莊集中國水鄉之美”,海外報刊則稱“周莊為中國第一水鄉”。
周莊是座具有900多年歷史的古鎮。春秋戰國時期,周莊鎮內為吳天少子搖的封地稱搖城。北宋元祜元年(1086年)周迪功以舍宅為寺始稱周莊。元代中期,沈萬三利用周莊鎮白蜆江水運之便,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北走瀏河出海通商貿易,遂成江南大富,周莊因此成為其糧食、絲綢、陶瓷、手工藝品的集散地,發展成為蘇州葑門外的一座大鎮。千年歷史滄桑和濃郁吳地文化孕育的周莊,以其靈秀的水鄉風貌,獨特的人文景觀,質樸的民俗風情,成為東方文化的瑰寶。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傑出代表的周莊,成為吳地文化的搖籃,江南水鄉的典範。
周莊鎮內河道呈井字形,民居依河建屋,依水成街。河岸街道狹窄迂迴曲折,古居鱗次櫛比,臨河水閣石橋錯落,一派江南水鄉面貌。河道上至今還保存著元、明、清古梁14座。其中有國內僅存的橋樓富安橋和國內罕內陸的雙橋。關於周莊,有一段故事:1984年,在美國留學的陳逸飛以周莊的雙橋為素材,創作了一幅題為《故鄉的回憶》的油畫,連同他的其它37幅作品,於紐約的十月金秋,在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長阿曼德.哈默畫廊展出,引起了轟動,尤其是那些運用油畫和傳統的中國水墨畫手法創作的作品,描繪了姑蘇的小橋流水、江南的田園風光,將美國觀眾帶到了神話般的境地。美國權威雜誌《藝術新聞》發表了題為《向西方潮流大膽挑戰》的評論,專門介紹陳逸飛的藝術成就。當年十一月,阿曼德.哈默訪問中國時,將陳逸飛的那幅《故鄉的回憶》高價購下,作為禮物,送給了鄧小平同志。不知道為什麼哈默為什麼會選擇中國的“土特產品”作為送給中國領導人的禮物,但是正是這一選擇才使中國人真正知道了周莊。
周莊的主要遊覽景點有:張廳、沈廳、葉楚倫故居、迷樓、南湖園全福寺、澄虛道院、雙橋、富安橋、貞豐橋等。
夢裡·西塘 —— 夢裡西塘光影長
古鎮
西塘古名斜塘、平川,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距嘉善縣城11公里,是江浙滬交界處著名的水鄉古鎮,也是美麗富饒的杭嘉湖平原北部一顆璀璨的明珠,"九里灣頭放棹行,綠柳紅杏帶啼鶯",正呈現了西塘這個江南水鄉的秀麗風光。悠久的歷史,創造了不朽的文化。翰墨書香,詩詞金石,締造了西塘濃郁、寬廣的文化氛圍。在明清四百餘年裡,有進士十九名,舉人三十一名。民國時期,近代著名詩人劉亞子,常來西塘吟詩會友,十八西塘文人參加劉亞子創辦的南社。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西塘就是吳越相爭的交界處,故有吳根越角之稱。西塘在元代就已沿河建屋,依水成市,九條河流在鎮內交匯,鎮區各部分由眾多橋樑連成一體,水陸交通極為方便。明清時代西塘發展為江南的手工業、商業重鎮。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地勢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環境十分幽靜。有9條河道在鎮區交匯,把鎮區分劃成8個板塊,而眾多的橋樑又把水鄉連成一體。古稱“九龍捧珠”、“八面來風”。古鎮布局依水而緣,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園,家家臨水,戶戶舟楫,桃紅柳綠,小橋流水人家,一派水鄉風光。西塘的水,巧妙地將河橋、街路、宅園融匯成景。鎮上街河並行,橋路相接,通幽有徑,有"綠意紅情,春風夜月;小橋流水,琴韻書聲"的意境。若乘舟流連其間,隻身徘徊於巷陌之中,無不傾醉於此地的清純絕世與從容恬淡,並讓你深深感受到江南水鄉的潺潺內涵。
古鎮的宅院、商肆大多臨河而建,形成一條條或與河道並行或沿河道延伸的曲折幽深的小巷和街道。這些小巷有的極長,有的極窄,全鎮長短不一的一百二十二條弄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五條,最有特色的一條露天弄叫石皮弄。此弄僅容一人行走,是王家子孫兩宅第之間形成的一條露天弄,地面有二百十六塊石板鋪成,全長68米,最窄處僅0.8m。一條條狹窄的深巷,石板路已被行人的腳步磨的油光,灰灰的牆壁,暗綠的苔蘚成片,黑漆剝落的院門裡,偶見有藤蔓爬出了院牆,將老屋裝點得別有一番情趣。寧靜的氛圍,清淡的生活,百姓的淳樸,展現了西塘獨特餓風采。
一座座古橋造型精美,體態輕盈,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築,橋型分為拱橋、梁橋兩類。橋,在水鄉天然秀美的圖畫中聯芳濟美,拱型者如彩虹飛架,平臥者如長笛橫吹。散於水港上的玲瓏小橋,以為拙樸,或跨或臥,娉婷多姿中透出幾分靈氣。從此岸到彼岸,人行於橋上,會生出無數美麗的遐想。西塘最有名的古橋有環秀橋、臥龍橋、送子來鳳橋三座。環秀橋東西兩側均有橋聯,東側橋聯曰:"船從碧玉環中過,人步彩虹帶上行。"西側橋聯曰:"往來人度水中天,上下形搖波底月",橋聯極言橋景的雅致。西塘不僅橋多、弄多,廊棚也多。所謂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西塘的廊棚有的瀕河,有的居中,沿河一側有的還設有靠背長椅,供人歇息,廊棚的頂有"一落水"、有"二落水",也有過街樓形成廊棚的屋頂,雖然不同但都可使商界貿易、行人過往免受日曬雨淋之苦。古鎮的廊棚長達千米。此外西塘多老屋,鎮上現存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磚木結構,屋樓疊榭,鱗次櫛比,幾經風雨淒淒,雖有破敗,但經修繕基本保持原狀不變。老屋中有金門繡戶的宅第園、粉牆黛瓦的深宅大院、香菸繚繞的寺廟,較有名的有西園、薛宅、王宅、聖堂、倪天增祖居、尊聞堂、護國隨糧王廟等。
西塘還有精美誘人的傳統食品,如善釀酒、八珍糕、"六月紅"河蟹、水豆腐燒賣、粽子、青糰子、立夏塌餅、粉蒸肉等。西塘物富民豐,人傑地靈;西塘古建築眾多,文化氛圍深厚;西塘景色優美,有數十處旅遊名勝景點,百步一景,景景有韻。
水閣·烏鎮—— 水閣烏鎮盡枕河
古鎮
烏鎮位於浙江省桐鄉市,是江南著名古鎮之一,是浙北杭嘉湖平原上的一方古樸、清雅之地,氣凝而土沃,地厚而人稠,為浙北殷庶之區,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之前已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烏鎮地當水陸之會,四方來水,爭流競秀,縱橫交織,四通八達。京杭大運河繞鎮而過,鎮內河網密布,港汊縱橫。千百年來,民居臨河而建,傍橋而市,靜臥千餘米的古幫岸、水閣和廊稝透出水鄉的悠悠韻味,形成了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情。
烏鎮具典型江南水鄉特徵,完整地保存著原有晚清和民國時期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陳運和詩《烏鎮剪影》贊“一個現代文明影響不大的世界一張古老色彩依然濃重的史頁”。以河成街,街橋相連,依河築屋,水鎮一體,組織起水閣、橋樑、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獨具江南韻味的建築因素,體現了中國古典民居“以和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呈現江南水鄉古鎮的空間魅力。總體格局,河網在烏鎮內和主幹道重合,連橋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這個水網體系連線京杭運河、太湖和烏鎮的池塘、水井,理想地解決了農作、飲用、排水、觀賞、運輸等水問題。在烏鎮的布局中,由於歷史上曾地跨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烏程、歸安、崇德、桐鄉、秀水、吳江、震澤),加之吳越文化的積累、沉澱,觀念上明顯受中國傳統儒文化和運河商業文化的影響,多軸線明確、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
小橋流水,橋是江南水鄉古鎮不可或缺的。現30多座其中西柵有通濟橋、仁濟橋,中市及東柵有應家橋、太平橋、仁壽橋、永安橋、逢源雙橋;南柵有福興橋和浮瀾橋;北柵有梯雲橋和利濟橋。這些橋最早建於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於明清,有些橋還題有橋聯。
1、東柵景區
2001年,烏鎮保護開發東柵工程東柵景區正式對外開放,一期景區面積約0.46平方公里,保護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是中國著名的古鎮旅遊勝地。景區遊程達2公里,由東柵老街、觀前街、河邊水閣、廊棚組成,工程全部完工後,東柵景區占地面積約為1.98平方公里,設有十多個景點。
2、西柵景區,
西柵位於烏鎮西大街,毗鄰古老的京杭大運河,並有公路直通江蘇、蘇州和桐鄉市區,交通十分便利,與東柵以旅遊觀光為主題不同,西柵打造的是商務旅遊、休閒度假為主。西柵景區占地4.92平方公里,縱橫交叉河道9000多米,有古橋72座,河道密度和石橋數均為全國古鎮之最,景區內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築25萬平方米,橫貫景區東西的西柵老街長度達1.8公里,兩岸臨河水閣綿延1.8公里余。景區北部區域則是五萬多平方米的天然濕地。
烏鎮自古繁華,民風淳樸,極盛時“商賈四集、財賦所出甲於一郡,叢塔宮觀周布森列,橋樑闤匱,宛然府城氣象”——“烏青鎮志”。而桐鄉拳船、花鼓戲、皮影戲、香市等獨特的民俗風情,原汁原味的水鄉風貌和千年積澱的文化底蘊,使烏鎮成為目前江南古鎮中獨具風韻的佼佼者。讀過茅盾的田野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的人們都記得,茅盾的童年、少年時代都是在浙江的烏鎮度過青年時期也在這兒,居住。他所描寫的人物原形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小說正是對舊社會烏鎮各個方面的真實寫照。
烏鎮鐘靈毓秀,文人薈萃,人才輩出。自宋至清出過64名進士,161名舉人。如曾遊學和寓居於此的昭明太子、趙白擇、陳與義、張楊園、鮑廷博、夏同善等,還有生於斯長於斯的文壇巨匠茅盾、沈從文、孔另境等名聞遐爾,並留下了眾多的人文勝跡。正因為他們才有了烏鎮濃厚的文化底蘊,才有了烏鎮江南水鄉古鎮之首的地位。您若乘舟流連其間,隻身徘徊於巷陌之中,無不傾醉於此地的清純絕世與從容恬淡,並讓你深深感受到江南水鄉的潺潺內涵。
拆字·同里 —— 富土拆字為同里
古鎮
同里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距蘇州城18公里,全鎮總面積62.54平方公里,人口3.35萬。同里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古鎮鑲嵌於同里、九里、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同里,舊稱“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里”,宋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里”,沿用至今。建築依水而立,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是江蘇省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也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列為太湖十三大景區之一。
古鎮於1986年對外開放,1995年被省政府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清麗古樸的同里小鎮,水田肥沃,物豐富庶,人傑地靈,地處太湖之濱,大運河畔,四周為五湖環抱。東面是同里湖,西面是龐山湖,南面是葉澤湖與南星湖,北面是九里湖面,同里就象是一朵盛開的睡蓮,在碧水連天的湖盪中漂臥了一個又一個漫長的歲月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
古鎮距蘇州18公里,離上海80公里,去周莊10公里,到吳江僅6公里,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同里的特點在於明清建築多,水鄉小橋多,名人志士多。鎮內有明清兩代園宅38處,寺觀祠宇47座,有士紳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數百處之多。古鎮原有“前八景”、“後八景”、“續四景”等二十多處自然景觀,今尚存“東溪望月”、“南市曉煙”、“北山春眺”、“水村漁笛”、“長山嵐翠”諸景。同里人世代勤奮苦讀,知書達理,教育發達,人文薈萃。
一園,即退思園,取名《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因地形所限,更因園主不願露富,建築格局突破常規,改縱向為橫向,自西向東,西為宅,中為庭,東為園;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
兩堂,指即崇本堂、嘉蔭堂。崇本堂最吸引人是它的各種雕刻。磚雕門樓、飛椽斗拱、夔龍細紋、花崗岩條石門檻、“黃狼箱”活絡門閂、兩端飾有如意香草紋的“一塊玉”、刻著寶相花的“包袱巾”、“
鯉魚跳龍門”、“望子成龍”等深浮雕。崇本堂的建築結構正廳與堂樓之間均有封火牆隔斷,門樓與過道兩側設有“蟹眼天井”,這小小的天井頗為科學,,在建築上既可通風又可採光,既能瀉水又可防火。嘉蔭堂房主據說與愛國詩人柳亞子同宗。主建築系仿明代結構,俗稱“紗帽廳”。樑上刻有八駿圖、鳳穿牡丹、稱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圖案。精緻的是“紗帽翅”(即梁頭棹木)上刻有《三國演義》中的古城會、三英戰呂布等八幅戲文透雕,栩栩若生。
三橋,指的是太平橋、吉利橋和長慶橋。品字形鼎立在三條小河交匯處,“走三橋”是同里古老的民俗。同里人非常看重“走三橋”。他們把太平、吉利、長慶三座橋看作是消災避難、吉祥幸福的象徵,把一種祈求幸運平安健康求富的心情用一句美好的諺語表達出來:“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好;走過吉利橋,生意興隆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故,“走三橋”這個古老的民間風俗,數百年來一直被沿襲。
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里先後出狀元一人,進士四十二人,文武舉人九十三人。正有如此濟濟之人才,才會創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同里鎮退思園已被列入
世界文化遺產增補名單,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強,古鎮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熟悉。
富甲·南潯—— 富甲南潯書香洲
古鎮
南潯地處杭嘉湖平原腹地,北瀕太湖,東與江蘇吳江升交界。水陸交通便捷,318國道、長湖申航道橫貫東西,距上海、蘇州、杭州均在百公里上下,鎮區面鋁34平方公里。1991年,南潯名列浙江省15個歷史文化名鎮之首。南潯鎮巳被我國向聯合國推薦為世界文化遺產。南潯是中國近代史上罕見的一個巨富之鎮,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潯鎮升級為市。在這個熙熙攘攘的古鎮上,有著號稱“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類如《紅樓夢》中寧國府、榮國府那樣八家公爵似的,號稱“八牯牛”的大富之戶,以及擁有充滿了民間嘲諷意味的,號稱“七十二隻金黃狗”的豪門、財主。
南潯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悠久,南宋以來已是“水陸衝要之地”,歷來是江南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如今水鄉古鎮的景色風韻依舊,鎮北運河東西橫延,鎮中市河南北穿鎮而過,河街相交橋樑通便,黛瓦粉牆綠柳拂水,古老的石拱橋、夾河的小街水巷、依水而築的百間樓民居,組成了一幅原汁原味的江南水鄉圖。
南潯名勝古蹟眾多,與自然風光和諧融化,不單外美,而且內秀,既充滿著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靈氣,又洋溢著江南水鄉古鎮詩畫一般的神韻。三閣老、三尚書、四十二進士、飽學之士,著書而論,作品尚存。嘉業堂藏書樓、私家花園小蓮莊、穎圓,似江南美女楚楚動人。元代石獅、清代石牌坊、古塔及堪稱天下奇石的“美女照鏡”石、嘯石、鷹石,一展昔日風采。與其他江南水鄉的古鎮一樣,在南潯可以看到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找到千年的古橋、百年的老屋,聽到不少在史書里提到的名字。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在充分領略傳統的同時,你還能品味舊時代的時尚,20世紀初葉的摩登。比起烏鎮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韻味,南潯更多的是中西合璧的中南名園,中西合壁的巨宅宏廈、庭院裡古松翠柏顯示她經歷的歲月,劉鏞的小蓮莊、嘉業藏書樓則是精髓之處。
初唐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曾用“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來讚頌洪都,如果借用此語概述南潯鎮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也相當貼切。她地處蘇杭嘉湖的中心點上,南宋以來已是“水陸衝要之地”、“耕桑之富,甲於浙右”,原因潯溪河而名潯溪。後來由於潯溪之南商賈雲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佑季年(1252)建鎮,南林、潯溪兩名各取首字,改稱南潯。明萬曆至清中葉為南潯經濟繁榮鼎盛時期,民間有“湖州一個城,不及南得半個鎮”之說。南得之所以一躍成為江浙雄鎮,主要是因為蠶絲業的興起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附近遍地皆桑,家家養蠶,戶戶繅絲織綢”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南潯鎮是江南水鄉名鎮之一,也是馳名中外的“輯里湖絲”的故鄉,文化悠久,人才輩出,風景優美。現總面積34.27平方公里,其中鎮區為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萬4千多。鎮上名園古蹟甚多,歷史上最盛時期有大小園林20餘座,現存有小蓮莊、穎園和嘉業堂藏書樓等,明代百間樓風貌奇特,清代張石銘和張靜江故居別有情致。江南水鄉的南潯不單外美,而且內秀,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是旅遊小憩之勝地。南潯省級經濟開發區建設初見成效,基礎設施、新區拓展、投資環境等硬、軟體建設進展順利。已充分顯示出經濟建設、對外開放、小城鎮建設方面的“龍頭”作用和輻射功能,是湖州市對外開放、加快發展的重要“視窗”。
風情·甪直—— 風情甪直枕河生
古鎮
甪直位於江蘇蘇州市,是江南六個著名古鎮之一,位於蘇州城東18公里處,因唐代詩人陸龜蒙號甫里先生隱居於此故名。明代村落聚鎮改名甪直,古鎮占地面積約一平方公里,保護區面積為4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優越,鎮內河網交錯,碧水環繞,橋橋相望,景色美好。甪直的特點是水多橋多,橋多而密,有一些橋是建於宋代、明代的橋樑,這裡同周莊一樣也是很有江南水鄉特色。為了保護古甪直鎮,鎮裡規劃了四平方公里的保護區,保護古鎮的面貌,並在鎮外建了新鎮。
據《甫里志》載:甪直原名為甫里,因鎮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後因鎮東有直港,通向六處,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為“甪直”。又傳古代獨角神獸“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徑甪直,見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因此就長期落在甪直。
當人們進入古鎮,就會感悟到一種舒適感,一種甪直古鎮特有的新奇感。鎮上河水清清,環境幽雅,名勝古蹟星羅棋布,歷史景觀,鴨沼清風、分署清泉、吳淞雪浪、海芷鐘聲、浮圖夕照、漁蓮燈阜、西匯曉市等被先人們概括的“甫里八景”雖然歷經歷史的磨難,大部分已經被拆除,但仍能找出它們當年的恢宏的風彩。建於公元503年,據今1495年歷史的甪直保聖寺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唐代著名雕塑家楊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羅漢,雖歷經千年蒼桑,卻仍然保存完好。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曾為寺題抱柱聯:“梵宮敕建梁朝推甫里禪林第一,羅漢溯源惠之為江南佛像無雙”。早年郭沫若先生看後講“保聖寺的羅漢塑像,筋骨見胸,脈絡在手,儘管受著宗教題材的束縛,而現實感卻以無限的迫力向人逼來,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種崇高的美”。保聖寺內的“鬥鴨池”、“小虹橋”和“清風亭”,是晚唐著名詩人、文學家陸龜蒙先生留下的遺蹟,他曾做過湖洲、蘇州刺史的幕僚,但一身清貧、生活艱朴、常與農民一起耕種田地,並首先發明了農民翻土耕地的牛犁,當地的農民特別敬重他。
水多、橋多、是甪直鎮的另一個特色。甪直歷來享有江南"橋都"的美稱,一平方公里的古鎮區原有宋、元、明、清時代的石拱橋72座半,現存41座,造型各異、各具特色,古色古香。有多孔的大石橋、獨孔的小石橋、寬敞的拱形橋、狹窄的平頂橋,也有裝飾性很強的雙橋、左右相鄰的姊妹橋和方便鎮民的平橋,其中兩橋相連成直角的雙橋有5處。很多有識之士都感慨的說,看了甪直,實際就等於參觀了一個古代橋樑的博物館,其橋樑的密度,遠超過義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再是甪直農村婦女的傳統服飾,很富有甪直特色的水鄉風格。
甪直的農村婦女,她們歷來以梳髻髻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衫、拼檔褲、束裾裙、著繡花鞋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服飾。甪直農村婦女上蘇州、去上海特別的顯眼,被城裡人稱之謂“蘇州的少數民族”。甪直地區仍保留著江南水鄉婦女傳統特色的
民族服裝。尤其是該鎮西部地區40歲以上的婦女仍很流行,在鎮上每天都能看到穿著這些傳統服裝的婦女上街趕集,這也是水鄉古鎮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初秋季節甪直最亮眼的景色,莫過於保聖寺那燦爛金黃的銀杏樹了。它們舒展開遒勁的枝椏,換上一件件金色的外衣,為古鎮添彩增輝。保聖寺內的3株古銀杏兩雄一雌,樹齡皆千年有餘,最大的一株已有1300年的歷史,雖經千年風霜,仍挺拔健壯,被譽為“世紀之樹”。它們是保聖寺滄桑歷史的見證者。這3株古銀杏體態端莊、枝繁葉茂、器宇軒昂,樹幹需三人合抱,給人以古樸、昂奮的美感。風乍起,抖落一地金黃,古銀杏迎風而立,美成了一幅古畫。那翩翩飛舞的
銀杏葉片,用璀璨金黃,書寫這一季的浪漫與柔情,風姿綽約惹人憐。踩在銀杏葉鋪成的金色地毯上,腳下沙沙作響,耳邊傳來晨鐘暮鼓的裊裊梵音,整顆心都仿佛受到了洗滌,一片安寧。
曾在吳縣縣立第五高等國小執教的葉聖陶先生,一生都對甪直的古銀杏樹情有獨鐘。當年,葉老就是在甪直的銀杏樹下教書育人的,而他教育改革的夢想也正是從這裡起航。葉老觀景有感,為這盈盈聳立的銀杏樹,特意書寫了一篇散文《三棵銀杏樹》,並被收錄到了國小語文課本的教材里。文中描述到:“銀杏樹的葉在春天綠葉伸展,夏天綠葉成蔭,秋天黃葉飛舞”。他用孩童的語言描寫了銀杏樹的乾、枝、葉、花、果,講述銀杏樹在不同季節給人帶來的不一樣的美感,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家鄉銀杏樹以及對家鄉情感的寄託。因為一份濃濃的眷念,葉老在臨終前,囑託其親屬將他的骨灰安放在保聖寺的銀杏樹下,甪直政府更是專門在此建了葉聖陶紀念館,供人瞻仰。
靈秀·木瀆——靈秀木瀆冠江南
古鎮
木瀆位於蘇州城西,太湖之濱,是江南著名古鎮。境內風光秀麗,物產豐饒,又恰在天平、靈岩、獅山、七子等吳中名山環抱之中,故有“聚寶盆”之稱。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爭,越國戰敗,獻美女西施與吳王。吳王夫差為取悅西施,在秀逸的靈岩山頂建造管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築姑蘇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瀆,"積木塞瀆",木瀆便由此得名。
木瀆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木瀆燦爛的文化,自古以來,木瀆人文薈萃,人才輩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進士25人,舉人30餘人,其中狀元2名,榜眼1名。著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詩人、詩選家沈德潛,清末啟蒙思想家、政論家馮桂芬,以及近現代的刺繡皇后沈壽、台灣政要嚴家淦等等。
作為溝通蘇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樞紐,木瀆是名副其實的太湖門戶,因而在明清時期,木瀆即是蘇州城西最繁華的商埠。乾隆的宮廷畫師徐揚繪有一幅反映當時姑蘇繁華風貌的寫實性長卷《盛世滋生圖》,又名《姑蘇繁華圖》,全長1225厘米,其中一半篇幅畫了木瀆,木瀆當年之繁華可見一斑。清代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駐蹕木瀆,與他的老師沈德潛吟詩唱和,與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娛,留下了一個個膾炙人口的傳說。如今200多年過去了,木瀆古鎮的格局和風貌未變,依然是吳西最大的商埠、姑蘇第一水鎮,鎮上古宅庭院深深,小橋流水悠悠,其中胥江為伍子胥所建,乃我國第一條人工運河,香溪因西施在此洗妝滿河生香而名,木瀆的每一條河,每一座橋都有一個古老美麗的傳說,具有極高的觀賞和休憩價值。
木瀆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鄰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橋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園林、名人故居等眾多的人文古蹟,因而,木瀆景區名列太湖風景區十三個景區之首。作為中國唯一的園林古鎮,木瀆在明清時有私家園林三十多處,迄今仍保留了十餘處。其中,嚴家花園乃乾隆的老師、中國最長壽的詩人沈德潛故居,後歸木瀆首富嚴國馨,園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處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約,顯示了營造者獨具匠心的造園藝術,現代建築學家劉敦楨、梁思成、童俊等人數次考察此園,倍加推崇,稱其為蘇州當地園林之“翹楚”。虹飲山房是木瀆文人徐士元故宅,占地廣袤,建築大氣,其“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勝過其它園林,乾隆每到木瀆必游此園。古松園是清末木瀆富翁蔡少漁舊宅,園中雕花樓精雕細琢,與洞庭東山雕花大樓為同一大師作品,堪稱南北姐妹雕花樓。榜眼府第是洋務運動先導、著名政論家馮桂芬故居,江南三雕(磚雕、木雕、石雕)為其鎮園之寶。靈岩山館是清代木瀆狀元畢沅的私家別業,清池涓流,岸曲水回,是吳中著名山水園林。
木瀆私家園林既秉承了蘇州園林的精緻幽深,又有其空曠高遠、山林野趣的個性,充滿了一種大氣和皇氣。在28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我國著名文物、古建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人參觀了木瀆古鎮私家園林之後,激動不已地說:“這才是真正的文化遺產”。走進木瀆,你便走進了唐詩宋詞的幽雅意境;穿越古鎮,你便穿越了二千五百年的歷史風雲。
遐邇·朱家角—— 聞名遐邇朱家角
古鎮
朱家角素有上海威尼斯、滬郊好萊塢之譽,又名珠街閣,雅稱珠溪,俗稱“角里”,原名朱家村。座落於青浦縣,東靠虹橋國際機場三十公里,北連崑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金色玉帶”318國道橫貫全鎮,黃金水道槽港河穿鎮而過,水陸交通便捷,風景優美,物產豐裕,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鄉古鎮。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為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蒼蒼九峰北麓,茫茫澱山湖之濱,有塊47平方公里成摺扇形的小鎮,鑲嵌在湖光山色之中,似明珠閃閃發光,這就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聞名遐邇的古鎮朱家角。朱家角歷史悠久,民風淳樸,文化積澱深厚,早在五千年前的良渚時期,就有人類活動;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國時期,便已有村落集市;明朝萬曆年間已成為商賈雲集、煙火千家的繁華集鎮。仍可看到古色古香的明清時期街市、建築和水鄉澤國古樸的風土民情,放生橋、一線街、課植園、城隍廟、圓津禪院等眾多名勝古蹟,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文化韻味。朱家角鎮旅遊資源豐富,澱山湖畔的上海水上運動場是具有國際現代化水上設施的活動中心;東方綠舟是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動營地;
上海太陽島國際俱樂部、上海國際高爾夫鄉村俱樂部是集商務、度假、休閒為一體的娛樂旅遊基地;古鎮區已開發開放了課植園、大清郵局等20多個景點。
古鎮九條老街依水旁河,千餘棟民宅臨河而建,其中的北大街,又稱“一線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築第一街,其東起放生橋,西至美周弄的三百多米,是典型的江南老街。名山名湖有澱山湖和“九峰”之祖——澱山;名園有課植園和珠溪園;名廟有朱家角城隍廟和關王廟(報國寺);名街有北大街,又稱“一線街”,是上海市郊保存得最完整的明清建築第一街;名橋有放生橋、泰安橋(何家橋)、平安橋(戚家橋)、福星橋(西柵橋)、永豐橋(詠風橋)和廊橋(惠民橋);名店有涵大隆醬園、義成泰醬園、童天和國藥號和俱樂部茶館;名勝古蹟有清華閣十二景之—圓津禪院、清華閣十二景之二—慈門寺、席氏廳堂、“三泖漁莊”及王昶紀念館、柳亞子別墅——福履綏祉等。
悠久的歷史文化,留下眾多的人文景觀。“水木清華文儒輩出”,從清代金石學家官至刑部右侍郎的王昶,到上海申報的創始人席裕福,從御醫陳蓮舫到清末民初的著名通俗小說家陸士諤,從南社女詩人陸靈素到著名實業家蔡承烈,朱家角可謂鐘靈毓秀、人才輩出。以“小橋、流水、人家”格局及豐富的文化遺產著稱於世的朱家角,堪稱國之瑰寶。如今,朱家角正從閉塞走向開放,從傳統邁入現代,邁入“以文化興旅遊,以旅遊興古鎮”的新階段,成為上海後花園中一朵絢麗的奇葩。
塔寺·光福 —— 塔寺光福竹葉新
古鎮
光福在蘇州城西約28公里的太湖之濱,是吳中區境內歷史悠久的古鎮。原名野步市,志里,別名鄧尉。五十年代初,我國考古學家在當地虎山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證明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了。地處太湖之濱,鄧尉山麓。它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島。主要景點有銅觀音寺、司徒廟、聖恩寺、石嶁庵、香雪海等,更有光福核雕等一批重要的
非物質文化遺產。
光福的名勝古蹟星羅棋布,人文資源又十分豐富。光福山水如畫,花果遍地,南朝梁大同年間九真太守舍宅為寺,取其“光福”兩字,故名。悠久的人文歷史和深厚的文化沉積,為這裡增添了迷人的典故和神秘的傳說,而光福則在撲朔迷離之間愈加顯得魅力無窮,令人神往不已,是中外客商投資開發的熱土。
光福自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稱,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享有“魚米之鄉”,“四季有果”之美稱;光福是傳統工藝之鄉,蘇繡的發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藝巧奪天工;光福人文景觀,名勝古蹟密集,吳文化內涵深厚,形成了多層次的旅遊專線,是國家太湖名勝風景區之一。
光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六七千年前,考古學家在東太湖水域底部發現了六七千年前的稻穀、瓦片、絹片、絲絨、竹器、紡輪等遺物。光福鎮相傳為吳王養虎處,蕭梁時建光福寺於龜峰,遂以寺名鎮。春秋時期,吳王闔閻曾在虎山圈地養虎,飼養人員聚居的地方遂名虎溪。吳國滅亡後,養虎事業也隨之衰敗。蕭梁大同年間(535—546年),有顧氏舍宅為寺,取名光福,從此得名沿用。
光福在南宋時代已是個“民灶千餘,阡陌交通”的集鎮。目前鎮區面積雖約0.62平方公里,卻很古樸、清雅,蘊含著詩情畫意。它南依鄧尉山,北靠虎山,東臨上崦湖,西濱下崦湖。塔山屈身鎮內,還有香雪海、司徒古柏、天壽聖恩寺、楞嚴經石刻等10處省、縣級保護文物。這裡層巒疊翠,四季花香,山外有湖,湖中有山,是良好的風景遊覽勝地。相傳清康熙、乾隆皇帝及明代唐伯虎等文人墨客都曾到鄧尉探梅,有“香雪海”的美稱,為江南最著名的探梅勝地。
腊味·安昌—— 腊味安昌臘月燎
古鎮
安昌是紹興有名的四大古鎮之一,是浙江省第一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鎮。位於紹興市柯橋區境內西北端,與杭州的蕭山相接,南靠柯橋城區,北鄰杭甬高速公路。始建於北宋時期,後因戰亂,多次焚毀,又於明清時期重建,其建築風格傳承了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一衣帶水,古樸典雅,其特產安昌臘腸、扯白糖遠近聞名,具有水鄉風情的水上婚禮也是別具特色。是紹興師爺的故鄉。最有特色的是安昌的小橋。每年的臘月風情節吸引了大量遊人。
安昌鎮隸屬於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位於紹興市柯橋區北部,東、南、西分別與齊賢鎮、華舍街道、錢清鎮接壤,北鄰蕭山區瓜瀝鎮,與杭州都市經濟圈緊密相連。安昌鎮南靠柯橋,北鄰杭甬高速公路,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典型江南水鄉古鎮。境內現存白洋新石器時代越族先民遺址。相傳大禹曾在鎮東塗山娶妻成家。公元896年,錢鏐奉唐王朝之命屯兵該地平董昌之亂,因命其鄉為安昌。現存老街始建於明成化、弘治年間,數百年來,棉、布、米集散旺盛,蔚為越北大市重鎮。抗戰前夕尚有商號933家,是城區外市集之最。
安昌明清老街依河而建,全長1747米,始建於明朝成化、弘治年間。東起高橋,西至清墩橋,瀕河設街,街河相依,街面全由紹興當地的青石板鋪成。現保存有舊石板路、翻軒騎樓、店鋪作坊、拱橋石樑、台門弄堂等,風貌古樸依舊。沿街各式傳統老店鱗次櫛比,千姿百態,銷售的當地土特產品琳琅滿目,尤其是百姓現場製作的傳統食品,如香腸、扯白糖等,風味獨到,頗有地方特色。分散在街上的深宅大院,尤其婚俗館、師爺館、錢幣館等,足可使入內的遊客沉浸在濃濃的水鄉風情之中,保存完好。粼粼河水,石板街路,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姿態各異的拱橋石樑,古老凝重的台門,幽深僻靜的弄堂,風貌古樸典雅,極具水鄉特色,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之美譽。紹興千百年來的民俗風情在古鎮大都得到保存延續,隆冬臘月,漫步安昌老街,更能體味到一幅幅喜慶祥和、古老淳樸的水鄉地方風情。
古鎮作為浙江省歷史文化名鎮的安昌,具有數千年的歷史,至今還保存三里長的依河街市,傳統的店鋪,凝重的台門,別具特色的作坊,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古老的小橋,構成了江南水鄉的清音雅韻。自古言“無紹不成衙”,就是講述了紹興師爺在古代官府中的地位和作用,古鎮安昌作為紹興師爺的薈萃之地,具有濃厚的師爺文化氣息,隨著“紹興師爺館”的開闢,讓遊人真正有了認識、了解師爺的場所。同時,紹興幾千年的民俗風情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熱鬧的水鄉社戲、喜慶的水鄉婚禮、傳統的手工釀酒、作醬;穿梭的烏篷小船……臘月里人們忙著祝福、搡年糕、裹粽子、串臘腸、扯白糖等,構成了一幅古老、淳樸、喜慶、祥和的水鄉風情圖。隨著“風情館”“文史館”“師爺館”“錢莊”等景點的開館迎客,給古鎮平添了一份濃濃的人文氣息,使古鎮真正成了“水鄉文化的長廊、市井習俗的長卷,特色商品的長街,古鎮風韻的長音”。
安昌的小橋非常有特色,“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其中最著名的是名為福祿、萬安、如意這三座橋,古鎮人家嫁女兒時,都要走全三橋。隨著根據師爺故居等古民居整修而成的“紹興師爺館”、“安昌民俗風情館”和“安昌文史館”等景點的開館迎客,給古鎮又平添一份濃濃的人文氣息,使古鎮真正成為“水鄉文化的長廊”、“市井習俗的長卷”、“特色商品的長街”。紹興千百年來的民俗風情在古鎮大都得到保存延續,隆冬臘月,漫步安昌老街,更能體味到一幅幅喜慶祥和、古老淳樸的水鄉地方風情。在安昌,你還可以看到濃濃的江南民俗風情,紹興幾千年的民俗風情在這裡展現得淋漓盡致:熱鬧的水鄉社戲、喜慶的船上迎親、傳統的手工釀酒、穿梭的烏篷小船......乃至祝福、裹粽子、串臘腸、扯白糖等等江南風俗一應俱全。紹興千百年來的民俗風情在古鎮大都得到保存延續,隆冬臘月,漫步安昌老街,更能體味到一幅幅喜慶祥和、古老淳樸的水鄉地方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