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位置,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礦產資源,藥產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發展,概況,農業,工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衛生,交通,景區景點,靈岩山,嚴家花園,天 平 山,虹飲山房,榜眼府第,古松園,明月寺,民俗風情,歷史人物,
建置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以吳國故都設立吳縣,木瀆隸吳縣。漢、唐時代,蘇州、吳郡經數度互改,但木瀆均屬吳縣轄地。據《元豐九域志》載:“北宋設木瀆鎮,屬吳縣,鎮以瀆名”。元代沿襲舊制。明為吳縣六鎮之一。明、清皆置木瀆巡檢司,設官分治。清雍正年間,木瀆鎮屬吳縣長壽鄉。清乾隆十一年(1746),置巡司省,同年移吳縣縣丞駐此。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七月,實行地方自治。
民國元年(1912),木瀆、金山隸屬吳縣。民國5年建立木瀆公益事務所。民國17年,改為行政局。民國18年,實行區、鄉鎮制,隸屬吳縣第二(木瀆)區。民國26年11月,木瀆淪陷。民國28年3月,偽吳縣知事公署建立偽木瀆鄉公所。民國29年3月,偽吳縣政府恢復吳縣第二(木瀆)區建置。民國30年7月,偽吳縣第二(木瀆)區改為第七(木瀆)區,轄木瀆、金山等5鎮11個鄉。民國34年8月15日,抗日戰爭勝利,偽吳縣第七(木瀆)區復改為吳縣第二(木瀆)區,民國36年2月,吳縣將原第二(木瀆)區、第三(光福)區合併為吳西區,轄木瀆、金山、白獅、姑蘇、七子等鄉鎮。民國37年2月,並編鄉鎮,木瀆、金山兩鎮仍隸屬吳西區。
1949年4月27日,木瀆解放。建木瀆鎮,隸吳縣木瀆區人民政府。1950年區鄉調整,木瀆區轄木瀆、善橋兩鎮及姑蘇、石城、金山、新華等12個鄉。1950年底,木瀆區調整為木瀆、善橋兩鎮及金山、姑蘇、新華、石城、七子等12個鄉。1952年11月,木瀆升為吳縣直屬鎮。1954年,木瀆鎮、金山、姑蘇、石城、新華、七子等鄉,隨木瀆區劃給蘇州市郊區。1956年1月,金山、新華兩鄉及石城鄉的大部分並為金山鄉。姑蘇、七子兩鄉及木瀆鎮的新東、新農兩村合併為姑蘇鄉。1957年3月,撤區並鄉,金山、姑蘇兩鄉合併為金山鄉。木瀆鎮未作變動。1958年,木瀆鎮、金山鄉復劃歸吳縣。12月成立金山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1983年,政社分設,恢復金山鄉建置,改生產大隊為行政村。1985年9月,金山鄉撤銷與木瀆鎮合併,實行鎮管村體制。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清時期,縣以下設鄉,鄉以下為都、圖、村。清末民初木瀆轄有3鄉6都87圖(外有3個圖連界,2個吊圖)。
民國時期,吳縣在木瀆設第二(木瀆)區。民國20年(1931),第二(木瀆)區下轄東街、西街、南街、胥口、焦山、善人橋、金山、楓橋、鐵鈴9鎮和七子、姑蘇、孫莊、張巷、湯巷、唐港、金庚、陸巷、河東、孫家橋、山里、塘灣、一雲、楂山、勝巷、渡登、顧家、顧匠、橫山、唐巷、沈巷、西跨塘、長浜、靈岩、曉春、東漊、蔣巷、采香、雙橋、東西資圩等30個村。共457閭,2314鄰。面積390方里。
民國23年,第二(木瀆)區下轄木瀆、胥口、金山、楓橋、善人橋、焦山、蠡墅7鎮和橫涇、龍橋、新郭、楊鳳、紅蓼、姑蘇、皋堯、藏書、玉遮、獅山、蘭舟、白塔、支硎13鄉。共192保,2021甲,22209戶。面積662方里。
民國36年並編為吳西區,下轄木瀆、善玉、焦山、藏書、金山、白獅(白塔、獅山並)、支硎、楓橋、胥口、姑蘇、七子、龍鳳、橫塘、新蓼、蠡墅、光福、鄧尉、迂溪、東渚、天池、香山、五雲、新豐、石帆、西夏等25個鄉鎮,共324保,3396甲。
民國37年再次並編鄉鎮、吳西區下轄光福、西華、東渚、善橋、石湖、楓橋、金山、橫塘、木瀆等9鎮和香山、胥口2鄉。
1949年解放後,建立木瀆區人民政府,下轄木瀆、楓橋、橫塘、金山、善橋、光福、東渚、西華8鎮及石湖、胥口、香山3鄉,共50保。
1950年,區鄉調整,木瀆區下轄木瀆、善橋2鎮及衛湖、胥口、姑蘇、西塘、天池、藏書、焦山、石城、清明、金山、新華、香山12鄉。
1950年底又調整為木瀆、善橋2鎮及金山、焦山、藏書、香山、衛湖、清明、姑蘇、新華、石城、七子、胥口、天池12鄉。共111個行政村,864個行政組。木瀆鎮設立4個街道小組,後改建為居民委員會。
1955年,金山、姑蘇、新華、石城、七子等鄉,共建有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29個。1957年建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3個,並在此基礎上,撤區並鄉。1958年成立金山人民公社,下設15個生產大隊。一度改為15個營80個連。1959年底,恢復建立21個生產大隊,229個生產隊。1964年調整為20個生產大隊,223個生產隊。1965年又調整為21個生產大隊,229個生產隊,1970~1971年為21個生產大隊、230個生產隊。1972年為22個生產大隊,230個生產隊。1977年,金星、姑蘇兩個大隊劃給木瀆鎮。1978年金山公社設有:謝村(新建)、孫莊(五星)、馬莊(東風)、興隆(新興)、白塔(新華)、南浜(和平)、謝巷(三星)、靈岩、堯峰、長浜、七子、鳳凰、明星、石城、新升、金山、天平、天靈、沈巷等19個大隊。1983年,恢復金山鄉建置,改生產大隊為行政村。1985年,金山鄉與木瀆鎮合併為木瀆鎮,全鎮轄有1個街道辦事處,8個居民委員會,22個行政村,239個村民小組。1993年4月,興隆、明星、石城、新升4個行政村劃給蘇州市新區。1996年末,全鎮轄有1個街道辦事處,13個居民委員會,18個行政村,198個村民小組。
2003 年末,行政村(居委會)合併,全鎮轄有 1 個街道辦事處, 6 個行政村、 7 個社區。
2006 年 9 月,撤銷藏書鎮建置,原藏書鎮部分 [ 藏東村(五峰村)、藏中村(善人橋村)、藏北村(天池村)、善人橋居委會(藏書居委會) ] 劃給木瀆鎮,並設立木瀆鎮藏書辦事處。木瀆鎮下轄 1 個辦事處 ( 藏書辦事處 ) 、 9 個行政村(天平村、靈岩村、西跨塘村、姑蘇村、金山村、堯峰村、五峰村、善人橋村、天池村)。 8 個社區居委會(香溪社區、同春居委會、翠坊社區、胥江社區、下塘社區、白塔社區、花苑社區、藏書社區)。
區劃詳情
2014年末,木瀆鎮下轄轄靈岩、姑蘇、堯峰、西跨塘、天平、金山、、五峰、善人橋、天池9村及香溪社區,市鎮辦以及下塘、翠坊、同春、花苑、南亭(原胥江更名)、長浜、白塔、竹園、金山浜、金楓、凱馬、胥江、藏書14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木瀆鎮,位於吳縣市西南部,蘇州城西,太湖之濱。地處北緯31°00~31°15’,東經120°31’~120°36’。東與蘇州市西南郊相鄰,南與橫涇、越溪兩鎮交界,西與胥口、藏書兩鎮相接,北與楓橋鎮和蘇州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相連。2006年吳中區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原藏書鎮230省道以北地區併入木瀆鎮,加之穹窿山風景區,自此全鎮總面積增加到74.59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木瀆鎮在蘇州的西南部丘陵盆地中,盆地略呈東西走向。其東、東北部寬廣,西部較窄,鎮四周環山。
鎮境內地勢平坦,整個地勢(除東南角和合山,西北角靈岩山外),由西向東略呈緩衝傾斜之勢。區內除山上出露基岩外,廣泛分布為第四系洪積、波積、沖積相地層,地貌類型,屬丘陵沖積平原。
氣候特徵
木瀆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受太湖水體調節,雨水豐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潤濕,乾濕冷暖,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晝長夜短,盛行東南風,冬季日短夜長,常刮西北風。全年雨量以夏季為最多,冬季最少。
木瀆鎮歷年平均氣溫為15.9℃。最冷月為一月,月平均氣溫3.3℃,最熱月為七月,月平均氣溫為28.6℃。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青石橋鋁礦,位於七子山南坡青石橋村北小山上,礦石礦物有方鋁礦、閃鋅礦、赤鐵礦、黃銅礦等。鋁平均1.54%,鋅0.01~0.31%,金0.03~1.5克/噸、銀4.56克/噸、錫0.01~0.3%、銅0.001~0.01%,該礦礦體埋藏淺,品位富,伴生有益元素及貴金屬。
石英砂岩礦,礦床規模為大型,位於七子山西北坡,距鎮5公里。自堯峰山礦段向北到七子山、南望山,礦層長5000餘米,礦石成分主要為石英,微量鋯石,絹雲母及褐鐵礦。已勘探礦段長1000米,延深700米,可采厚度30~40米,礦石工業儲量2340.4萬噸,其中Ⅰ級品1217.03萬噸,Ⅱ級品1123.37萬噸。
花崗石礦,木瀆金山地區藏有花崗石資源的有壽桃山、家堂山、梅家山、金頂山、烏龜山、七子山、花園山等20個山頭(產花崗石的有16個山頭,產石英石的有4個山頭)。
藥產資源
木瀆各山區的野生動植物藥物資源有地龍草、茅膏菜、桔梗、沙參、茵陳、天平一枝香、射干、牡蒿、石打川、拔契、銀花、龜板、蜈蚣、烏梢蛇、鱉甲等。
人口民族
人口
1989年,木瀆鎮總人口5239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396人,占42.75%(基本人口8962人占38.81%,服務人口3498人占15.62%,被撫養人口10206人占45.57%),農業人口29996人,占57.25%。2007年,木瀆鎮本地人口7.2萬,外來人口登記數近17萬。
民族
木瀆鎮人口素以漢族為主,其他少數民族極少。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只有兩個少數民族9人(回族5人,滿族4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為兩個少數民族36人(回族35人、滿族1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為3個少數民族39人(回族35人、壯族2人、滿族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為6個少數民族55人,占總人口的0.103%。1996年有15個少數民族81人占總人口的0.15%。
經濟發展
概況
2008 年,木瀆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63.8 億元,增長 15.56%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11680 美元,增長 14.25% ;一、二、三產之比為 0.3:51:48.7 ;實現國地兩稅銷售(開票)收入 256 億元,增長 15.2% ;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 14.1 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 7.4 億元,分別增長 21.76% 和 17.09% ;鎮級可用財力 3.3 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15.2 元。全鎮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199 元,增長 12.09% ,農民人均純收入 15292.5 元,增長 11% ,城鄉居民銀行儲蓄存款年末餘額 41.2 億元,人均儲蓄 5.28 萬元,人均增長 12.58% 。
2014年,木瀆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5億元,同比增長9.4%;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29.26億元,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9.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5%、19.6%。
農業
木瀆鎮的傳統種植以水稻、三麥、油菜為主。早在唐代木瀆就是蘇州水稻高產區,副業有養蠶、植麻、績縩、刺繡、採石、飼養畜禽等。1996年,糧食總產量13952噸,人均糧食603公斤,其中水稻10488噸,油菜籽648噸,完成糧食定購任務230萬斤,超賣國家定購任務11萬斤。生豬出欄12000頭,橘子、葡萄等果品總產1600擔,水產品1200擔。2008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 15292.5 元,增長 11% 。
工業
木瀆鎮工業主導產業為汽車配件、模具及精密機械製造業 。1996創建了年以民營經濟為主的金橋工業園,2000年投建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金楓科技工業園,兩個工業園總面積13平方公里。2006年末, 全鎮累計引進外資企業 205家,總投資11.79億美元,註冊外資達5.92億美元;註冊內資民資企業2045家,累計註冊資本36.72億元;個體工商戶累計達3088戶,註冊資本1.58億元。
2008年,全鎮工業銷售(開票)收入 154 億元,增長 15.8%。
第三產業
1996年,木瀆鎮第三產業增加值達2.51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全鎮第三產業企業1493個,其中國有、集體商業、飲食服務業網點435個、個體戶979戶,私營企業53戶,計從業人員3955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5436萬元,比1985年增長10倍多。2008年,木瀆鎮第三產業增加值 31 億元,比2007年增長 31.36% 。
社會事業
教育
1996年末,木瀆鎮全鎮有中學3所,其中省重點中學1所。國小9所,附設幼稚園2所,其中省重點實驗國小1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中專以上學校6所。木瀆被列為省現代化教育試點鎮。先後建設了第二高級中學藝術樓、五小幼稚園,對實驗中學進行了改造,建造了二小塑膠跑道,增配了教師辦公電腦。
2006年,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新校區建成。新校區占地500餘畝,總投資2.5億元,校舍建築面積約9萬平方米。
衛生
1996年,全鎮有縣級醫院2所,鄉鎮企業保健站24個,預防保健所1個,各村及企事業衛生所(室)45家,軍隊干休所衛生所2家,私人牙科診所1家。全鎮有醫務人員506人,病床310張。
蘇州市木瀆人民醫院、吳中中醫醫院(原吳縣人民醫院、吳縣中醫醫院)是一所綜合性的二級醫院。醫院開設臨床科室32個,醫院蛇傷科是蘇州市重點專科,感染性疾病科是吳中區定點單位,骨科、腦外科、婦產科、ICU是醫院重點專科。實際開放床位290 張。2005年,木瀆人民醫院門、急診人次318562,手術3127例,出院病人10958人次,床位使用率99.4%。2009年9月通過省衛生廳二級甲等醫院評審。
交通
木瀆鎮東距蘇州市12公里,距
蘇州新區10.8公里,距上海虹橋機場80公里,西距光福機場8公里,西北距
無錫市50公里,北至
張家港碼頭70公里。緊靠
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和
京杭大運河,為蘇州市西南部各鄉鎮和風景區之交通樞紐。
歷史上,木瀆的交通運輸以木船為主。1918年始有輪船。1935年建成公路通汽車,但為數不多。解放後不斷增建公路,1985年村村通汽車。1996年全鎮公路總里程70.94公里。航道總里程29公里。蘇福公路及胥江河橫穿東西,木東公路縱貫南北,境內水陸交通線相互貫通,形成了與滬寧鐵路、312國道、滬寧高速公路、京杭大運河、上海港、張家港以及上海虹橋機場、光福機場等水陸空的交通網路。2012年,蘇州輕軌一號線開通,西起木瀆鎮,東止蘇州工業園區,全長25.739公里,在木瀆設有兩個站點:木瀆站和金楓路站。
景區景點
靈岩山
靈岩山位於木瀆鎮西北,山高 182米,方圓124公頃,山多奇石,尤以靈芝石為最,由此得名。又因遠望靈岩如巨象伏地,故別稱象山。因為西麓產硯石,故又稱硯山。
位於靈岩山麓的靈岩山景區,區內樓台亭榭依山而建,九曲長廊因地形而走,是吳中著名的旅遊勝地,景區內有吳王姑蘇台、清朝木瀆狀元畢沅的靈岩山館、清代詩人張永夫紀念館等。沿著山路而上,主要有靈岩十八景,可尋訪館娃宮、西施洞、琴台等春秋遺蹟,朝拜佛教名剎靈岩山寺。
嚴家花園
嚴家花園在木瀆鎮山塘街王家橋畔,門對香溪,背倚靈岩,“雖處山林,而斯園結構之精,不讓城市”(
童寯《
江南園林志》),為江南名園之一。原名“羨園”,因最後一代園主姓嚴,當地人俗稱“嚴家花園”。
嚴家花園始建於清雍正年間,第一任主人是乾隆的老師、詩人沈德潛,園中有一株玉蘭樹是乾隆皇帝親手種植。至清末,此園傳於木瀆首富嚴國馨,曾任台灣“國民黨總統”的嚴家淦系其孫子。嚴家花園分春夏秋冬四季小園,布局疏密曲折,現代建築學家劉敦楨、梁思成、童俊等人曾數次考察此園。
天 平 山
天平山位於木瀆鎮西北,海拔 201米,占地近百公頃。因其山頂平正而名天平山,又因范仲淹的高祖葬於山麓而名范墳山。
楓林掩映中的范文正公祠,為紀念北宋傑出政治家范仲淹所建,祠前的石坊上刻有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虹飲山房
虹飲山房位於嚴家花園東200米處,是清代乾隆年間蘇州近郊著名園林,因為門對香溪,背靠靈岩,“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過於其它園林,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遊木瀆的時候,必到虹飲山房,在這裡遊園、看戲、品茗、吟詩,因此,虹飲山房在當地又被稱為乾隆皇帝的“民間行宮”。虹飲山房現存許多與乾隆相關的遺蹟遺物。山房門前是御碼頭和御碑亭。
榜眼府第
榜眼府第在木瀆鎮下塘街,為
林則徐弟子、晚清啟蒙思想家、政論家
馮桂芬的故居。其宅坐南朝北,門對胥江,前宅後園結構,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園林建築風格。前宅為門廳、大廳和樓廳。出大廳西折有花籃廳和書樓。花園則以池為中心,亭、軒、廊、榭、橋和
黃石假山散落其間,高低錯落。整個園宅占地近十畝,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古松園
山塘街鷺飛橋東五十步有
古松園。為清末木瀆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漁的舊宅。其建築布局為前宅後園,典型的清代宅第園林風格。宅內各處建築古樸雅致,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後園有一株明代五百年的羅漢松,古松園即因此松而名。
明月寺
明月寺建於後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僧明智所創,明洪武初歸併普賢寺。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僧道根重修。明月寺附近原有一大片梨樹林,每逢初春,“千樹萬樹梨花開”,成為古鎮一景。清李果有“梨花明月寺,芳草牧牛庵”之句,傳誦一時。明月寺的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樓的布局結構與近在咫尺的靈岩山寺相仿。寺內各座殿宇建築均採用重檐歇山式,戧角上翹。
民俗風情
木瀆地處
太湖流域,這一地區長期形成的水鄉習俗是
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木瀆古鎮歷史上經濟相對發達,因而節慶習俗多姿多彩,民俗風情更具鮮明特色。
“碰瘌痢會”:每逢農曆正月十三舉行,主要活動是抬猛將老爺。猛將老爺是一個用香樟木調成的坐像,面容安詳而不失威武。但他卻是光腳、禿頭,這一絕無僅有的特色使這個民間活動有了一個古怪而滑稽的名字“碰瘌痢會”。這個習俗主要通過抬猛將老爺,乞求他能給人們帶來財氣和庇佑。
“靈岩走月”: 相傳吳越春秋時期,在靈岩山頂賞月就已成為風尚。西施愛月,夫差為了討好她,專門在 靈岩山為她修建了玩月池。歷代名人雅士亦有喜愛登靈岩山賞月,如
梁簡文帝、
韋應物、
白居易、
李商隱、范仲淹、
文徵明、
唐寅、康熙、乾隆二帝等等。而蘇州民間也有中秋到靈岩山賞月祈福的傳統。
“四月初八吃烏米飯”:
烏米飯,開始因道家認為久食可以強身延年,成為了道家食品。到明代時,寺廟
大興,加上吳語“阿彌”與“烏米”的讀音相同,於是烏米飯又成佛家食品。而四月初八傳為
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所以人們選擇在這一天用烏米飯供佛,同時烏米飯也成了“戶戶皆食之”的應時食品。直到現在,“四月初八吃烏米飯”的食俗相沿未變。
木瀆還有許多別具江南特色的傳統習俗,如春節“拜喜神”、“走三橋”中的走“
永安”、“吃年酒”、“燒頭香”;元宵節“走馬鑼鼓”、“鬧元宵”;二月二的“撐腰搞”;立夏時的“吃甜酒釀,嘗三鮮”;端午節的“賞端陽”;七月七的“七夕乞巧”;中秋節的“齋月宮”、“靈岩賞月”;金秋十月的“天平觀紅楓”;臘月的“喝臘八粥”;十二月二十五的“送灶神”等。
歷史人物
夫差 | ?—前473 | 吳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少時胸懷大志,一生征戰不斷。南降越國,北威齊國。黃池會盟,與晉爭霸,遂成霸業。但不久被越國乘虛攻入都城,兵敗自殺。 |
西施 | 生卒不詳 |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越降吳後,越王勾踐為復國,獻西施於吳王夫差,使其沉溺酒色,荒廢國政,上演了一幕中國最著名的“美人計”。 |
智積 | 生卒不詳 | 西域異僧,族姓子,智以是之故,故曰智積。東晉末年在木瀆靈岩山創枷藍,為開山之祖。 |
范仲淹 | 989—1052 | 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官至參知政事。祖籍邠州(今陝西彬縣),後遷居吳縣。為人剛正不阿,有敢言之名。“先天下之憂而憂”,為萬世景仰。 |
韓世忠 | 1089—1151 | 字良臣,宋代延安人,抗金名將,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與岳飛聯合作戰,大破金兵,保住江南半壁江山。後因岳飛被害,國勢衰微,憂鬱而死。 |
袁遇昌 | 生卒不詳 | 宋代木瀆人,泥塑名家。專做泥美人、泥嬰孩及人物故事。《東京夢華錄》記載:“虎丘有耍貨市,土偶為尚,始於木瀆人袁遇昌”,可見其影響之遠。 |
朱碧山 | 生卒不詳 | 元代木瀆人,銀器鑄造名家。善制槎杯,所鑄蝦杯、蟹杯、人物杯等酒器具,亦極精妙,時人已極為珍重,後世名士詩人交相讚譽,記載繁富。 |
陸子岡 | 生卒不詳 | 明代橫山人,我國最著名的琢玉大師。其琢玉技藝,號稱“百年無敵手”,時稱“碾玉名手”,開創了名為“子岡牌”的制玉形制。 |
楊基 | 1326—1378 | 字孟載,生長於木瀆。以詩著名,與高啟、張羽等人並稱“吳中四傑”,兼工書畫,山水竹石絕勝。 |
吳寬 | 1435—1504 | 字原博,號匏庵,玉亭主,明代書法家。工詩文,善書法。明王鏊《震澤集》曰:“寬作書姿潤中時出奇倔,雖規模於蘇,而多取自得。” |
澫益 | 1599—1656 | 木瀆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著作頗豐,有《靈峰宗論》、《四書澫益解》、《淨居堂續集》等詩文釋論47種205卷,刊行問世。 |
徐枋 | 1619—1691 | 木瀆人,書畫家、思想家。明亡後隱姓埋名,自稱孤哀子。與楊無咎、朱柏廬並稱“吳中三高士”,與沈壽民、巢鳴盛並稱海內“三遺民”。 |
汪琬 | 1624—1691 | 字苕文,號鈍庵,人稱堯峰先生,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著有《鈍翁類稿》62卷,《續稿》56卷,晚年自刪為《堯峰文抄》50卷。 |
葉夑 | 1627—1703 | 清代詩人、文學批評家。著有《已畦文集》、《已畦詩集》、《吳江縣誌》、《寶應縣誌》等,其中以文學理論著作《原詩》影響最大。 |
張永夫 | 1672—1724 | 木瀆人,著名詩人。畢生作詩500餘首,編為《鋤茅集》。後人評他為靈岩三家詩人之首。 |
沈德潛 | 1673—1769 | 字確士,號歸愚,是我國歷史上少見的長壽詩人,著名的詩選家。編有《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清詩別裁集》等。 |
畢沅 | 1730一1797 | 乾隆二十五年(1760)狀元,清代大臣、著名學者。官至湖廣總督,著作有《靈岩山人文集》、《續資治通鑑》、《晉書地理志校注》等。 |
馮桂芬 | 1809—1874 | 字林一、號景亭。近代政論家、散文家。道光二十年(1840)得中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是林則徐的得意門生。著有《校邠廬抗議》、《顯志堂集》等。 |
沈壽 | 1874—1921 | 原名雲芝,字雪君,晚署雪宦,別號天香主人。木瀆人。我國近代著名的刺繡家,有"繡聖"之稱。 |
嚴家淦 | 1905—1993 | 乳名雨蓀,初名靜波,號蘭芬,生於木瀆。1975年繼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是為台灣經濟奠定基礎與領航的卓越政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