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六必居醬園”始於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保定的“大慈閣醬園”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臨清的“濟美醬園”始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濟寧的“玉堂醬園”始於清康熙康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北京六必居醬園、保定大慈閣醬園、臨清濟美醬園、濟寧玉堂醬園並稱為“江北四大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北四大醬園
江北四大醬園,北京六必居醬園,保定大慈閣醬園,臨清濟美醬園,濟寧玉堂醬園,
江北四大醬園
北京六必居醬園
北京六必居醬園始於公元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
六必居醬園是京城歷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老字號之一。“六必居”的店名“六必”又是生產操作原則,所以其生產的醬菜均顯示了產品質地優良、口感風味獨特的風格,“六必居”成為京城醬園中歷史最久、聲譽最著的小店;“六必居”的醬菜是上至達官貴人宮廷御用,下至普通平民百姓垂青的佐餐佳品。
據說,清代宮廷為方便“六必居”進宮送醬菜,還專門賜其一頂紅纓帽及一件黃馬褂,可惜1966年“文革”中被毀。
保定大慈閣醬園
大慈閣醬菜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途經保定,因機緣際會,乾隆皇帝食得大慈閣醬菜後對其甜、鹹、嫩、脆,醬香濃郁的口味大加讚賞,遂欽點大慈閣醬菜為御用膳食。
大慈閣醬園購進原料,務求精良,不惜重價。如收購小紅蘿蔔,論個給價,但必須保持嫩脆。收購韭菜花,則要鮮嫩的純花,不帶花籽、花鈴。但收購價格往往要高於普通韭菜花的一倍。這樣的原料製成的成品,質優則無柴,食之無渣滓。
大慈閣醬園為保證口味純正,其售賣環節要求嚴格,醬菜要存放在醬缸內,售賣多少出缸多少,從出缸到顧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數百年來大慈閣醬園既保持了自己北方風味的優良傳統,又逐步吸收南方醬園特長,形成自己獨有的生產工藝和產品系列,花色繁多、貨真價實,很受人們喜愛。
臨清濟美醬園
臨清濟美醬園,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
臨清濟美醬園位於臨清城西北地段運河東畔,與河北省僅一河之隔,兩省交界、地勢繁華。數百年滔滔運河水,流淌出臨清盛極一時的繁榮,也給這座古縣帶來南北文化的眾多融合,濟美醬園的形成就得益於運河。現在,臨清段的古老運河早就斷航,濟美醬園卻流傳至今,成為一家有著二百多年歷史的傳統老字號。
濟美牌“甜麵醬”醬香濃厚,體態光亮紅潤,味鮮美,可用於烤鴨、鮮蔬菜的蘸食,用其海鮮、肉類、炸醬燒制的菜餚風味獨特、醬香四溢、釀香撲鼻、味美可口。
濟寧玉堂醬園
濟寧玉堂醬園始建於清康熙帝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是姑蘇人戴玉堂在濟寧開的一家醬菜鋪子,1783年,濟寧富商冷長連聯和官吏孫玉庭將玉堂買了下來,定名“姑蘇玉堂”,又名玉堂醬園。
後來,冷氏退出股本,由官宦世家孫家獨家經營。由於玉堂醬園注重質量和口吻,十分暢銷,規模和品種不斷擴大,生產的醬菜、酒類南北風味兼有,十分暢銷。就連當時的文學作品《鏡花緣》也贊濟寧金波酒"為"天下美酒"。
1886年,軍機大臣孫毓汶將孫家“小菜”送進宮來。慈禧太后品嘗後,連連稱讚:“真是京省馳名、味壓江南!”並命玉堂把醬菜當貢品,每年送進皇宮。從此,玉堂醬園在京城及大江南北名聲大震。
玉堂醬園一直遵循“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店訓。這樸實無華的八個字,道出了玉堂醬園在經營上的“真經”。歷屆東家和經理們都講究選料優質,精工細作。注意研究兄弟廠家醬菜的優點,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寧可賠本也要保證質量。如醬漬黃瓜,選料定點,黃瓜個頭均勻,一斤稱十三根,且要頂花帶刺,經過上好的甜麵醬醃出油光閃閃,透綠嫩脆的成品。再如包瓜、蘑茄,要選大小均勻的馬鈴瓜和五星茄,將加工出的成品包瓜縱橫兩刀剖開,瓜的邊角翻卷,內裝的核桃仁、杏仁、瓜籽仁、花生仁、青紅絲、桂花等,聞之醬香濃郁,品之甜中有鹹,誘人食慾。